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转向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并行发展。教学中进行工程案例教学改革,注重核心课程知识的交叉融合,利用工程案例建设进行知识的串接渗透,较好地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案例建设 交叉渗透 机械工程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重庆理工大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项改革项目(ZSSD203)及(ZSSD1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26-01
一、课程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其重要特征之一是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由过去单一的学位类型研究生培养向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协调并行发展,由注重知识学习转向注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方向发展。课程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內涵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对于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应用能力”和“职业特色”。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生源主要为应届本科毕业生,针对其进行“应用能力”培养,并充分体现 “职业特色”是国内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研热点。
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培养现状与能力要求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层次相同,但在能力、知识、择业等方面有侧重区别。国内高校对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培养普遍区分度不高,很多学校采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班授课,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择业阶段由于“应用能力”和“职业特色”体现不明,为高校、企业和研究生带来很大困扰。
相较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掌握机械工程类相关知识体系,更多的是应用能力体现:能正确分析机械工程领域的相关工程实际问题;能进行相应的工程设计;面对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环境,能解决机械制造行业涉及学科交叉问题、边界复杂问题。
三、工程案例教学改革与实施
工程案例承载着相应的基本知识框架,也涉及了工程现场分析、设计、技术实现等应用能力的需求,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进入职业生涯后,专业学位研究生表面上看面对的是机械制造类问题,实际是对多学科多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对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进行工程案例教学改革也承充分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特色”培养。
我校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课程建设作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抓手,贯穿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进行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
我校面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以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的案例建设为主导,精心设计能带动机械工程系列其他核心课程如《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检测与传感器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等教学改革,进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体系中,《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元件等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伺服系统原理及应用、稳态设计、动态设计的技术和方法,为今后从事机电液伺服系统的应用与设计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如《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的案例建设中,通过“六自由度伺服机械臂”案例承载伺服系统组成、原理、稳态设计、动态设计,以及提高伺服系统品质等课程知识内容。同时,“六自由度伺服机械臂”案例可承载“工业机器人系统组成和控制原理”、“工业机器人运动特点”、“机器人运动状态和控制”等知识内容,带动《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该案例涉及伺服机械臂角度与位移的控制,以传感器的工作机理为线索,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使用和设计,对于《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该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了解世界最前沿的工业发展体系及其相关技术构成,启发学生从更广阔的层面来思考我国未来工业的发展问题,为从事智能制造相关工作打下工程基础,使《现代数控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等课程教学更具有说服力。
工程案例建设能更好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注重工程案例在课程间的交叉贯通应用,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能显著增强其职业竞争力。
四、总结
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必须体现“应用能力”和“职业特色”,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我校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培养中,通过工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注重机械类学科相关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切实培养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提升了在校研究生的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柳青.面向汽摩产业的机械工程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149-154.
[2]梁德东.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37:26-27.
作者简介:
余永维(1973-),男,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工,硕导,研究方向:机械工程教学与科研。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案例建设 交叉渗透 机械工程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重庆理工大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项改革项目(ZSSD203)及(ZSSD1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26-01
一、课程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其重要特征之一是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由过去单一的学位类型研究生培养向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协调并行发展,由注重知识学习转向注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方向发展。课程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內涵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对于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应用能力”和“职业特色”。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生源主要为应届本科毕业生,针对其进行“应用能力”培养,并充分体现 “职业特色”是国内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研热点。
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培养现状与能力要求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层次相同,但在能力、知识、择业等方面有侧重区别。国内高校对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培养普遍区分度不高,很多学校采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班授课,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择业阶段由于“应用能力”和“职业特色”体现不明,为高校、企业和研究生带来很大困扰。
相较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掌握机械工程类相关知识体系,更多的是应用能力体现:能正确分析机械工程领域的相关工程实际问题;能进行相应的工程设计;面对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环境,能解决机械制造行业涉及学科交叉问题、边界复杂问题。
三、工程案例教学改革与实施
工程案例承载着相应的基本知识框架,也涉及了工程现场分析、设计、技术实现等应用能力的需求,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进入职业生涯后,专业学位研究生表面上看面对的是机械制造类问题,实际是对多学科多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对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进行工程案例教学改革也承充分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特色”培养。
我校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课程建设作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抓手,贯穿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进行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
我校面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以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的案例建设为主导,精心设计能带动机械工程系列其他核心课程如《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检测与传感器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等教学改革,进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体系中,《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元件等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伺服系统原理及应用、稳态设计、动态设计的技术和方法,为今后从事机电液伺服系统的应用与设计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如《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的案例建设中,通过“六自由度伺服机械臂”案例承载伺服系统组成、原理、稳态设计、动态设计,以及提高伺服系统品质等课程知识内容。同时,“六自由度伺服机械臂”案例可承载“工业机器人系统组成和控制原理”、“工业机器人运动特点”、“机器人运动状态和控制”等知识内容,带动《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该案例涉及伺服机械臂角度与位移的控制,以传感器的工作机理为线索,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使用和设计,对于《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该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了解世界最前沿的工业发展体系及其相关技术构成,启发学生从更广阔的层面来思考我国未来工业的发展问题,为从事智能制造相关工作打下工程基础,使《现代数控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等课程教学更具有说服力。
工程案例建设能更好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注重工程案例在课程间的交叉贯通应用,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能显著增强其职业竞争力。
四、总结
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必须体现“应用能力”和“职业特色”,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我校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培养中,通过工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注重机械类学科相关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切实培养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提升了在校研究生的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柳青.面向汽摩产业的机械工程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149-154.
[2]梁德东.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37:26-27.
作者简介:
余永维(1973-),男,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工,硕导,研究方向:机械工程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