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如何真正落实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可以运用教学策略聚能、聚神、聚心、聚力,使合作学习成为面向教师和学生的高效学习。
聚能:每个人都有能力范围内的事做
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与“小组交流讨论”划上等号,其实,在合作学习中,不光要给每个学生说话的权利,还要让他有话可说。让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有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可以做,将组内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聚合”,形成小组合力,同时也让独立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小组“聚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根据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由低到高将学生分为ABCD四类。其中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A、B类学生在传统的小组交流讨论中往往无话可说,讨论中长期“无话可说”慢慢使他们丧失讨论交流的信心,脱离小组学习共同体,也就没有倾听的兴趣。
为了保证在合作学习中,A、B类学生也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任务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不是直接开展缺乏具体指向的小组讨论,避免出现讨论成了优生“一言堂”的情况。
1.组内按照A→B→C→D的顺序进行发言
在合作学习中规定发言顺序,让在自由讨论中参与度较低的A、B类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有效避免学习能力强的D类学生说得过于全面,其他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有了这样的顺序要求,教师的监管力度提高。每位学生都进行发言,小组的交流讨论就不再只是个别优生的事,保证合作学习的参与度。
同时,在一个学生说的时候,其他学生需要做到认真倾听才能保证发言内容不与之前的发言重复。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既要“听”又必须要“说”。
2.给学生分层任务或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除了保证每名学生都要在小组内发言,教师还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有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可以做。在自主学习中,有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优生常常会习惯性包揽所有任务,那么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参与度就会降低。久而久之,A、B类学生无法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习热情就会大大降低。
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布置分层的任务或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A、B类学生也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收获的快乐。例如,在数学课读题的过程中,让A类学生读(念得清晰洪亮即可),B类学生评价A类学生读得怎么样(考查倾听和评价能力),C类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意(考查总结能力),D类学生提炼关键词(考查提炼概括能力)。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查了不同的能力,同时又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清楚题意。
聚神:让“举手回答问题”成为过去式
在合作学习课堂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随时保持紧张感,“下一个要回答的可能就是我”,有了这样的想法,学生就会每时每刻保证专注,让“举手回答问题”成为过去式,学生更能聚神。
在课堂中,教师使用抽签盒,盒中一共有16个签,分别对应1~12号组和有红色标记的四个签,对应ABCD四个组员,这样就能包括12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4名同学,一共48人。抽签有三种模式,可以随机抽任意组(12根白色签选一)、组内任意同学(4根红色签选一)或全班任意同学(12根白色签选一、4根红色签选一)回答问题。在每一个合作学习环节的合作要求中明确汇报方式,可以是全组汇报,可以是一位同学汇报,但汇报的组或人都是随机抽选,并不是谁举手就点谁。
在课堂中的随机提问环节,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点名,每个学生都有下一刻要起来回答问题的可能,每组都会有汇报的机会,每组的汇报人可能是组内任何一个人。这样就保证学生随时有紧张感,时刻保证专注度和参与度。
教师将“点人”的权力交出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力,同时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课堂的未知性有可能让教师乱了手脚。但是这样的挑战可以进一步增加课堂的开放性。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聚神”的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答案和状况都是一次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抽到一个学生不会回答,首先请求组内帮助,再全班帮助,这样解决问题的学习共同体才是合作学习课堂中理应出现的。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合力解决问题获得成长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
聚心:给学生随时表达想法和评判的权利
在传统课堂中,很多时候一个学生或一个组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一边听可能一边就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可能稍纵即逝。如果倾听的价值被削弱,學生就会逐渐失去倾听的兴趣,学生的“心”不在集体中,不在课堂中,那么课堂效率也就会随之降低。
如何将学生的“心”聚集在集体中,聚集在课堂中呢?教师应该适当给学生一些权利。在集体中,有了权利就能提高成员在集体中的地位,成员的自我认知也会提高,觉得自己在集体中越来越重要,也就会参与集体活动。延伸到课堂中,如果学生只能做一个倾听者,而没有表达和评判的权利,学生会逐渐感觉到自己被“边缘化”,“心”就会逐渐远离小组、班级、课堂。所以,在课堂中,要给学生随时表达想法的权利。有了权利,学生就会产生主动使用的兴趣,就能真正把学生的“心”紧紧凝聚在学习共同体中。
教师可以给每个组发三个意见牌(√、×、?),针对课堂上学生的任意发言,甚至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有疑问的都可以随时举“?”表达意见。在小组活动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用“√”和“×”随时对他人的学习做出评判。三个意见牌给了学生安静表达和评判的权利。
经过长期的“权力下放”,学生逐渐有了“课堂主人翁”的意识,不仅在同学发言的过程中能做出判断,在教师的总结汇报中也能勇敢地举“?”,提出疑问。这样“聚心”的课堂开放而不混乱,促进了生生间、师生间的思维碰撞,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聚力:每个组员的表现都关乎全组利益
在传统课堂中,每名学生都是独立学习的个体,得到的表扬或批评都是针对个人的。合作学习不光要将个人学习转变成集体学习,也要将个人利益转变成集体利益,真正将小组内每个组员凝聚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聚力”,使每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首先,要做到在整个合作学习的教学全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布置相应的组内任务。为了完成共同任务,组内每个成员互助互补,充分强调小组责任意识,让合作学习不再只是一个人能包办的任务。其次,每个组员只占有完成任务的一部分材料或信息,需要共享信息才能获得团队成功。教师的反馈评价也是针对全组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在每个组的桌牌后面画星星,代表对全组的奖励。而教师的反馈评价也不光只针对小组汇报发言中知识性目标的完成情况,在评价中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倾听能力、合作技能等合作性目标进行评价。在学生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任务,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全组利益,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曾经说过:“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合作学习就是这样“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开展起来,需要依靠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对合作学习理念的认同。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陈殷
聚能:每个人都有能力范围内的事做
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与“小组交流讨论”划上等号,其实,在合作学习中,不光要给每个学生说话的权利,还要让他有话可说。让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有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可以做,将组内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聚合”,形成小组合力,同时也让独立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小组“聚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根据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由低到高将学生分为ABCD四类。其中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A、B类学生在传统的小组交流讨论中往往无话可说,讨论中长期“无话可说”慢慢使他们丧失讨论交流的信心,脱离小组学习共同体,也就没有倾听的兴趣。
为了保证在合作学习中,A、B类学生也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任务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不是直接开展缺乏具体指向的小组讨论,避免出现讨论成了优生“一言堂”的情况。
1.组内按照A→B→C→D的顺序进行发言
在合作学习中规定发言顺序,让在自由讨论中参与度较低的A、B类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有效避免学习能力强的D类学生说得过于全面,其他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有了这样的顺序要求,教师的监管力度提高。每位学生都进行发言,小组的交流讨论就不再只是个别优生的事,保证合作学习的参与度。
同时,在一个学生说的时候,其他学生需要做到认真倾听才能保证发言内容不与之前的发言重复。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既要“听”又必须要“说”。
2.给学生分层任务或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除了保证每名学生都要在小组内发言,教师还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有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可以做。在自主学习中,有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优生常常会习惯性包揽所有任务,那么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参与度就会降低。久而久之,A、B类学生无法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习热情就会大大降低。
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布置分层的任务或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A、B类学生也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收获的快乐。例如,在数学课读题的过程中,让A类学生读(念得清晰洪亮即可),B类学生评价A类学生读得怎么样(考查倾听和评价能力),C类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意(考查总结能力),D类学生提炼关键词(考查提炼概括能力)。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查了不同的能力,同时又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清楚题意。
聚神:让“举手回答问题”成为过去式
在合作学习课堂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随时保持紧张感,“下一个要回答的可能就是我”,有了这样的想法,学生就会每时每刻保证专注,让“举手回答问题”成为过去式,学生更能聚神。
在课堂中,教师使用抽签盒,盒中一共有16个签,分别对应1~12号组和有红色标记的四个签,对应ABCD四个组员,这样就能包括12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4名同学,一共48人。抽签有三种模式,可以随机抽任意组(12根白色签选一)、组内任意同学(4根红色签选一)或全班任意同学(12根白色签选一、4根红色签选一)回答问题。在每一个合作学习环节的合作要求中明确汇报方式,可以是全组汇报,可以是一位同学汇报,但汇报的组或人都是随机抽选,并不是谁举手就点谁。
在课堂中的随机提问环节,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点名,每个学生都有下一刻要起来回答问题的可能,每组都会有汇报的机会,每组的汇报人可能是组内任何一个人。这样就保证学生随时有紧张感,时刻保证专注度和参与度。
教师将“点人”的权力交出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力,同时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课堂的未知性有可能让教师乱了手脚。但是这样的挑战可以进一步增加课堂的开放性。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聚神”的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答案和状况都是一次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抽到一个学生不会回答,首先请求组内帮助,再全班帮助,这样解决问题的学习共同体才是合作学习课堂中理应出现的。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合力解决问题获得成长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
聚心:给学生随时表达想法和评判的权利
在传统课堂中,很多时候一个学生或一个组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一边听可能一边就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可能稍纵即逝。如果倾听的价值被削弱,學生就会逐渐失去倾听的兴趣,学生的“心”不在集体中,不在课堂中,那么课堂效率也就会随之降低。
如何将学生的“心”聚集在集体中,聚集在课堂中呢?教师应该适当给学生一些权利。在集体中,有了权利就能提高成员在集体中的地位,成员的自我认知也会提高,觉得自己在集体中越来越重要,也就会参与集体活动。延伸到课堂中,如果学生只能做一个倾听者,而没有表达和评判的权利,学生会逐渐感觉到自己被“边缘化”,“心”就会逐渐远离小组、班级、课堂。所以,在课堂中,要给学生随时表达想法的权利。有了权利,学生就会产生主动使用的兴趣,就能真正把学生的“心”紧紧凝聚在学习共同体中。
教师可以给每个组发三个意见牌(√、×、?),针对课堂上学生的任意发言,甚至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有疑问的都可以随时举“?”表达意见。在小组活动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用“√”和“×”随时对他人的学习做出评判。三个意见牌给了学生安静表达和评判的权利。
经过长期的“权力下放”,学生逐渐有了“课堂主人翁”的意识,不仅在同学发言的过程中能做出判断,在教师的总结汇报中也能勇敢地举“?”,提出疑问。这样“聚心”的课堂开放而不混乱,促进了生生间、师生间的思维碰撞,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聚力:每个组员的表现都关乎全组利益
在传统课堂中,每名学生都是独立学习的个体,得到的表扬或批评都是针对个人的。合作学习不光要将个人学习转变成集体学习,也要将个人利益转变成集体利益,真正将小组内每个组员凝聚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聚力”,使每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首先,要做到在整个合作学习的教学全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布置相应的组内任务。为了完成共同任务,组内每个成员互助互补,充分强调小组责任意识,让合作学习不再只是一个人能包办的任务。其次,每个组员只占有完成任务的一部分材料或信息,需要共享信息才能获得团队成功。教师的反馈评价也是针对全组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在每个组的桌牌后面画星星,代表对全组的奖励。而教师的反馈评价也不光只针对小组汇报发言中知识性目标的完成情况,在评价中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倾听能力、合作技能等合作性目标进行评价。在学生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任务,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全组利益,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曾经说过:“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合作学习就是这样“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开展起来,需要依靠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对合作学习理念的认同。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陈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