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巨变期,此时期生理急剧变化造成心理的冲击、成长的烦恼、自我发展与社会挑战的交接等,使他们的心理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困惑。我们都知道,解决心理问题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而一个学校一般才配置一个心理辅导室,辅导教师平时很少和学生直接接触,因此是很难建立信任的,而且这种主动的信任更难。由班主任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是最合适的。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有客观上的优势,因此班主任利用好工作便利、主客观等优势,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对象和目的
我们要认识清楚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学生都要接受的教育。有教师认为找个别学生谈话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了。当然,有个别学生在心理健康上需要得到更多的或者是特别的教育和帮助,这是必须的。其实,每个高中学生在成长中都必然会遇上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比如:选择、调整、挑战等,包括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样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恰恰相反,正是这些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会因为这些学生成绩好而忽略了心理不健康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这些学生长时间被教师宠爱、表扬,心理承受能力已变脆弱,稍有不顺就会发脾气。甚至有的会走极端,打击报复心理强烈,可能走上犯罪道路;或者是选择逃避,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面对失败和挫折可能会误入歧途,比如大学校园内时常报道的自杀事件。这些或许都是教师给那些所谓“好学生”留下的祸根。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教育应该注意班级辅导的特点及形式
要认识到给班级心理辅导应该是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和探索的过程,我们的目的在于解决个体实际的具体问题,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让他们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整,然后完善自我,因此,应该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
班主任要全班学生去体验和感悟,这就涉及班主任要科学地选好心理活动课的主题和定好目标,这个主题和目标应该是依据学生心理不同时期的需求而定的,内容要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有可能形成班级的共识。
那么,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到底有哪些呢?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学习心理辅导,如在学习过程中的科学做法,智力潜能的激发,学习困难的心理疏导,考试心理的辅导等。第二,人格方面的辅导,如情绪控制、调整,意志锻炼,性格完善,行为的修炼,与人沟通和交往能力的培养等。第三,青春期心理辅导,如早恋心理,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第四,学生进入高中,急需要升学心理的辅导。这四个方面在高中三年里是我们班主任必须要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其实这些内容在什么时候讲授,要看具体的情况,甚至有些内容需要我们多次开展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内容确定以后,我们班主任就要确定开展的形式了,常常使用的方法有:游戏、角色扮演、讲座等。但笔者认为:内容决定形式,有些内容可以采用游戏,而有些却不大适合。比如我们要进行的主题内容是学习心理辅导,要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体验和感悟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使用游戏法也是不可取的。但不管使用的是什么形式,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不应该呆板地说教和强硬地灌输。
三、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原则
首先,目标是个体。尽管我们开展的形式是集体课,但设计的根本应该是个体。心理辅导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主要解决的不是知与不知的矛盾,而是引发学生自己已有的经历、感受上升到感悟的过程。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感受和体验主要产生于人的活动。这就决定了班主任所准备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选择的事例、安排的活动都是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如在《如何把握自己》的设计中,主要选了几个环节:先让学生评论对我们本校同学的看法;再观看电影《男孩不坏》的一些片段谈体会,这样,学生容易感兴趣和引发感受,形成良好的辅导教育效果。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民主的。只有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得到承认,才可能敞开内心世界之门,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意见可能不正确,教师应该尊重其人格,做一个忠实的听众,然后从理解的角度去引导他们,使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最后,心理教育还应该是多样性的。辅导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开放的、多样化的,并非是唯一的。只要在不丧失原则的情况下,应鼓励、引导学生表述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另外,教学中的具体形式和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富于变化的。
应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安排上是新鲜的,但很多的班主任和教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都参与了。當前我们更应该去研究、去实践,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感悟。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对象和目的
我们要认识清楚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学生都要接受的教育。有教师认为找个别学生谈话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了。当然,有个别学生在心理健康上需要得到更多的或者是特别的教育和帮助,这是必须的。其实,每个高中学生在成长中都必然会遇上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比如:选择、调整、挑战等,包括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样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恰恰相反,正是这些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会因为这些学生成绩好而忽略了心理不健康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这些学生长时间被教师宠爱、表扬,心理承受能力已变脆弱,稍有不顺就会发脾气。甚至有的会走极端,打击报复心理强烈,可能走上犯罪道路;或者是选择逃避,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面对失败和挫折可能会误入歧途,比如大学校园内时常报道的自杀事件。这些或许都是教师给那些所谓“好学生”留下的祸根。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教育应该注意班级辅导的特点及形式
要认识到给班级心理辅导应该是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和探索的过程,我们的目的在于解决个体实际的具体问题,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让他们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整,然后完善自我,因此,应该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
班主任要全班学生去体验和感悟,这就涉及班主任要科学地选好心理活动课的主题和定好目标,这个主题和目标应该是依据学生心理不同时期的需求而定的,内容要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有可能形成班级的共识。
那么,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到底有哪些呢?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学习心理辅导,如在学习过程中的科学做法,智力潜能的激发,学习困难的心理疏导,考试心理的辅导等。第二,人格方面的辅导,如情绪控制、调整,意志锻炼,性格完善,行为的修炼,与人沟通和交往能力的培养等。第三,青春期心理辅导,如早恋心理,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第四,学生进入高中,急需要升学心理的辅导。这四个方面在高中三年里是我们班主任必须要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其实这些内容在什么时候讲授,要看具体的情况,甚至有些内容需要我们多次开展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内容确定以后,我们班主任就要确定开展的形式了,常常使用的方法有:游戏、角色扮演、讲座等。但笔者认为:内容决定形式,有些内容可以采用游戏,而有些却不大适合。比如我们要进行的主题内容是学习心理辅导,要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体验和感悟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使用游戏法也是不可取的。但不管使用的是什么形式,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不应该呆板地说教和强硬地灌输。
三、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原则
首先,目标是个体。尽管我们开展的形式是集体课,但设计的根本应该是个体。心理辅导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主要解决的不是知与不知的矛盾,而是引发学生自己已有的经历、感受上升到感悟的过程。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感受和体验主要产生于人的活动。这就决定了班主任所准备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选择的事例、安排的活动都是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如在《如何把握自己》的设计中,主要选了几个环节:先让学生评论对我们本校同学的看法;再观看电影《男孩不坏》的一些片段谈体会,这样,学生容易感兴趣和引发感受,形成良好的辅导教育效果。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民主的。只有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得到承认,才可能敞开内心世界之门,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意见可能不正确,教师应该尊重其人格,做一个忠实的听众,然后从理解的角度去引导他们,使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最后,心理教育还应该是多样性的。辅导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开放的、多样化的,并非是唯一的。只要在不丧失原则的情况下,应鼓励、引导学生表述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另外,教学中的具体形式和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富于变化的。
应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安排上是新鲜的,但很多的班主任和教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都参与了。當前我们更应该去研究、去实践,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感悟。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