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从此儒家思想便和中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儒家思想在现代人看来是古老的、生疏的,但当代学者认为,诞生于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而且儒家思想文化正在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人类的和平、稳定、进步和繁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家璐也指出,儒家思想、孔子学说是中国人民的,也是世界的,因而研究儒家思想既是时代又是人类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该在新的时代对孔子学说以及整个儒家思想重新作出整理和审视,应该在通观世界走势、当今世界文化走向、孔子学说在中国的状况和站在今天的高度,来具体审视和思考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新时期认真学习儒家思想尤其是德育管理思想,对学生进行以儒家思想为源流的德育教育大有裨益。
儒家的修德思想
在德、智、体、美诸育中,德育被放在首要地位加以强调。“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而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关于德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思想,指出,要作一个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完美的人格。孔孟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至今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而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人的行为不是由于某种外力或强制力驱使的结果,而是由于人内心“良知”(《孟子·尽心上》)的召唤。“良知”是人从事一切有益社会活动的内在根据。强调用“推恩”的方法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推恩”就是把“仁爱”之心推广去爱他人,甚至去爱物类,即所谓“仁民爱物”(《孟子·尽心上》)。
孔子的道德教育不仅注意抓根本,即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造就理想人格,而且还给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上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最大的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也只有这种人才有可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这就是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但是这样的崇高目标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就能达到的,必须有适当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渐完善人格的塑造,达到最终的目标。“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其具体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码要求),然后向纵、横两个方向逐步扩展。向下推则要求对子女要“慈”(父慈才能子孝),对下级也要象对子女一样关怀、爱护、帮助。横向扩展是指,在对兄弟友爱(“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左右推即对平辈也要讲友爱,对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这就是“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也就是不同层次的“践仁”要求)。当这几步都已做到以后,再进一步要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这样,就不难在上述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
“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显然,这样的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由于步骤清楚、明确,所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再加上每一步都是按照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顺序,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因而便于学生去躬行践履,不会使人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
孔子的学说可以叫作“仁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学问。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等概念,“礼”是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仁”是“礼”的根本内涵,是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根据,是作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
推行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反观我们多年来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怎么进行的呢?
文革以前的五、六十年代是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改革开放以后是“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些道德教育目标都很正确、也很具体,可是收效并不大,原因在哪里呢?“五爱”中的每一爱都很重要,都是德育的根本,德育的中心,结果多中心等于没中心。加上又未能提出可以被中小学生躬行践履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于是就使这些正确的道德目标仅仅成为动听的口号,难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五讲、四美、三热爱”也有类似的弊病。这种状况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加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只重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日趋严重,德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更无人过问了。
在今天,继承儒家思想最大的意义就应是对社会道德作出的贡献。现在各国都面临着社会腐化堕落的问题,中国社会一样在受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弊病是起源于西方社会的,原因就在于西方社会没有中国那样的道德体系,而儒家思想唤起了大多数人的良知来自觉抵制着贪婪的物欲。儒家思想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生存与发展有着如下的优势:一是儒家思想流传几千年至今,已被人们了解,并且有一些伦理道德传统已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二是儒家思想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所以对中国社会的协调发展很有意义,而一个社会的协调对其进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儒家对个人修养的问题采取“内圣”的方法,易于人们接受,自觉约束、执行,可以有利于改进现在亟待提高的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四是儒家思想对经济、科学、教育等方面益大于弊乃至有益无弊;五是儒家思想中强调了“责任心”,每个人于己于他人于国家都要肩负着一定责任。
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然而,相比较而言,道德建设则比较软弱。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思考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党中央形成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实施,对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教”;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校”;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德育人”。这是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
学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要求
1、确立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明确管理目标。古人说:“成才先立德”,“立德、立言、立行”,立德显然最为重要,而德是一个包容很大的品质范畴,有德之人即使不成才,也是一个好人,对家庭、对社会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2、规范德育管理主体的责任,建立管理体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政教主任、团委会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明确德育工作者责任。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
3、强化班级管理在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主阵地作用。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工作的自然单位,也是负责对进行思想品德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的德育目标都通过班级予以实施和落实,具体做法下文详述。
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学校管理工作形式的多样和不拘形式使得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可以尝试的途径很多,我们在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可以借鉴下列方法使德育工作常规化。
1、班级故事会。很多班级在上课前进行学生故事展示,通常偏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些主题明确的小材料在课堂展示,从而潜移默化。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话题作文,有意引导。作文教学是一个很常规的施教途径,语文教师不只是个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发挥学科优势,寓教于过程。
3、主题辩论。借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模式,有组织地在班级开展类似活动,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辩难、引导,从而净化学生的糊涂认识。
4、家长会。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结合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导家长有效进行家庭教育,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整合。尤其是现代社会空巢家庭的增多,亲情的缺失使隔代教育成为家庭生活中最广泛最常见的形式,因之诸多教育问题随之显现。学校有责任也有必要开展家长会等活动,搭建沟通平台,指导家庭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应延伸至家庭之中,把家长纳入学校工作范围中来。
5、角色互换,让学生当一日家长。许多年轻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插手,如果孩子有心帮助大人干点什么,大人便会说:“把你的学习抓好,考试分数上去了比干什么都强,家里的活不用你干。”而这样做,就可能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好像是这个家的“局外人”。
应当让孩子在家里有固定的工作,这样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从而有助于孩子体验做家长的艰辛。
6、重视校园报栏的窗口作用。利用校园阅报栏和班级墙报,刊登报纸剪辑、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当代教育”等频道内容,指导阅读专业刊物等,营造校园德育教化氛围。
7、先进事迹报告会。可组织学生听取先进人物事迹报告,用身边事身边人真实感知,也可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场励志教育讲座,用他们掌握的鲜活事例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诸如此类的活动方式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时间和形式,进行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尝试,寓教于乐,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儒家的修德思想
在德、智、体、美诸育中,德育被放在首要地位加以强调。“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而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关于德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思想,指出,要作一个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完美的人格。孔孟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至今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而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人的行为不是由于某种外力或强制力驱使的结果,而是由于人内心“良知”(《孟子·尽心上》)的召唤。“良知”是人从事一切有益社会活动的内在根据。强调用“推恩”的方法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推恩”就是把“仁爱”之心推广去爱他人,甚至去爱物类,即所谓“仁民爱物”(《孟子·尽心上》)。
孔子的道德教育不仅注意抓根本,即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造就理想人格,而且还给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上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最大的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也只有这种人才有可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这就是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但是这样的崇高目标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就能达到的,必须有适当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渐完善人格的塑造,达到最终的目标。“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其具体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码要求),然后向纵、横两个方向逐步扩展。向下推则要求对子女要“慈”(父慈才能子孝),对下级也要象对子女一样关怀、爱护、帮助。横向扩展是指,在对兄弟友爱(“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左右推即对平辈也要讲友爱,对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这就是“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也就是不同层次的“践仁”要求)。当这几步都已做到以后,再进一步要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这样,就不难在上述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
“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显然,这样的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由于步骤清楚、明确,所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再加上每一步都是按照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顺序,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因而便于学生去躬行践履,不会使人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
孔子的学说可以叫作“仁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学问。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等概念,“礼”是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仁”是“礼”的根本内涵,是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根据,是作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
推行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反观我们多年来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怎么进行的呢?
文革以前的五、六十年代是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改革开放以后是“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些道德教育目标都很正确、也很具体,可是收效并不大,原因在哪里呢?“五爱”中的每一爱都很重要,都是德育的根本,德育的中心,结果多中心等于没中心。加上又未能提出可以被中小学生躬行践履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于是就使这些正确的道德目标仅仅成为动听的口号,难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五讲、四美、三热爱”也有类似的弊病。这种状况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加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只重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日趋严重,德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更无人过问了。
在今天,继承儒家思想最大的意义就应是对社会道德作出的贡献。现在各国都面临着社会腐化堕落的问题,中国社会一样在受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弊病是起源于西方社会的,原因就在于西方社会没有中国那样的道德体系,而儒家思想唤起了大多数人的良知来自觉抵制着贪婪的物欲。儒家思想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生存与发展有着如下的优势:一是儒家思想流传几千年至今,已被人们了解,并且有一些伦理道德传统已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二是儒家思想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所以对中国社会的协调发展很有意义,而一个社会的协调对其进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儒家对个人修养的问题采取“内圣”的方法,易于人们接受,自觉约束、执行,可以有利于改进现在亟待提高的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四是儒家思想对经济、科学、教育等方面益大于弊乃至有益无弊;五是儒家思想中强调了“责任心”,每个人于己于他人于国家都要肩负着一定责任。
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然而,相比较而言,道德建设则比较软弱。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思考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党中央形成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实施,对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教”;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校”;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德育人”。这是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
学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要求
1、确立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明确管理目标。古人说:“成才先立德”,“立德、立言、立行”,立德显然最为重要,而德是一个包容很大的品质范畴,有德之人即使不成才,也是一个好人,对家庭、对社会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2、规范德育管理主体的责任,建立管理体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政教主任、团委会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明确德育工作者责任。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
3、强化班级管理在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主阵地作用。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工作的自然单位,也是负责对进行思想品德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的德育目标都通过班级予以实施和落实,具体做法下文详述。
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学校管理工作形式的多样和不拘形式使得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可以尝试的途径很多,我们在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可以借鉴下列方法使德育工作常规化。
1、班级故事会。很多班级在上课前进行学生故事展示,通常偏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些主题明确的小材料在课堂展示,从而潜移默化。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话题作文,有意引导。作文教学是一个很常规的施教途径,语文教师不只是个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发挥学科优势,寓教于过程。
3、主题辩论。借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模式,有组织地在班级开展类似活动,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辩难、引导,从而净化学生的糊涂认识。
4、家长会。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结合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导家长有效进行家庭教育,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整合。尤其是现代社会空巢家庭的增多,亲情的缺失使隔代教育成为家庭生活中最广泛最常见的形式,因之诸多教育问题随之显现。学校有责任也有必要开展家长会等活动,搭建沟通平台,指导家庭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应延伸至家庭之中,把家长纳入学校工作范围中来。
5、角色互换,让学生当一日家长。许多年轻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插手,如果孩子有心帮助大人干点什么,大人便会说:“把你的学习抓好,考试分数上去了比干什么都强,家里的活不用你干。”而这样做,就可能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好像是这个家的“局外人”。
应当让孩子在家里有固定的工作,这样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从而有助于孩子体验做家长的艰辛。
6、重视校园报栏的窗口作用。利用校园阅报栏和班级墙报,刊登报纸剪辑、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当代教育”等频道内容,指导阅读专业刊物等,营造校园德育教化氛围。
7、先进事迹报告会。可组织学生听取先进人物事迹报告,用身边事身边人真实感知,也可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场励志教育讲座,用他们掌握的鲜活事例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诸如此类的活动方式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时间和形式,进行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尝试,寓教于乐,从而实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