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创办社团、加入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加,高校社团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以分析研究,才能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学生社团及其文化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人们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人们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水平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个体素质的内化。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大教育,要求全社会成员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课堂教育无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学生所处的校园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社会舆论等环境因素也不可避免的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就高校而言,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都在学校里,这种影响对于学生基础素质和心理品质的作用更为突出,我们可以称之为“非课堂教育”,要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非课堂教育”,它要求学校给予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纠正自觉不自觉的片面教育行为,换句话说,单纯的课堂教育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素质教育的全部范畴。一个人合理的素质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构成素质结构的诸因素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从素质功能的整体效应来看,任何一个人的素质水平都是各个要素的综合性表现,是各因素的统一,因此,一个具体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应在构成因素的各方面同时对人们进行培养。作为“非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社团及其文化应该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而且能够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通过学生社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社团的参与面广,就廊坊的几所高校来讲,参加社团的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超过40%,在一些著名的高校,这一比例甚至超过60%,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要求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才能的愿望将逐渐强化,学生社团活动越来越为更多的同学所接受,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社团能够成为高校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的必要条件。
其次,学生社团是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面“自发”成立的志愿型的群体,既不是有关组织的安排,也不需要社会的正式承认,完全是自发组成的。社团的这种自发性需要建立在尊重人的个性的基础之上,这充分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每一个同学都有选择参加这个社团或那个社团,或者自己发起成立社团的自由。换句话说,依靠行政手段等方式建立的“社团”,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团,尊重个性是社团成立的前提。在此条件下同学们以共同的或相近的兴趣爱好、需要等(我们可以称之为共性)组成社团,对绝大部分参加社团的同学来说,其参加社团的目的,并不带有“应试教育”中那种直接的功利性色彩,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社会需要,培养或加强自身某种能力或素质,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这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教育的内化效果显而易见,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社团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的共性(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需要等)结合体,个性是前提,共性是基础,发展是目的。
第三,一所校园文化建设较好的大学,其社团的种类及基涵盖的内容也应该是极其广泛的,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涉及学术研究类、文艺体育类、交际类、娱乐类等多种类别,可以为有不同需要的同学提供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另外,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的组织者,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组织、管理、协调、公关能力,是在课堂教育中无法学到的,所以,相对于重在培养专业素质的课堂教育而言,学生社团完全可以成为高校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学生的“非课堂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条件下高校社团工作的方法策略
(一)按照“鼓励发展、积极引导、严格管理”为原则来开展社团工作
第一,鼓励发展。“发展”包括数量和质量上的发展,数量上的发展,就是要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根据共同的个人需要成立新的学生社团,从而建立合理的、种类众多的高校社团结构,让更多的同学在通过社团获得提高的同时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质量上的发展,即社团的自我发展,要鼓励社团以活动促建设,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活动层次,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拓展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让每一位社团的同学都能在其中有所收获。
第二,积极引导。社团在青年学生中能够起到较强的导向作用,但作为青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社团本身也具有不稳定性,其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取向等同样受到校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对社团的引导工作往往能够影响到大多数的青年学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对社团引导不力,甚至会使社团成为校园的不安定因素,因此,要重视对社团的引导工作,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引导社团为学校育人工作服务。
第三,严格管理。严格的管理是社团在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工作中要遵循严格管理与放手搞活相结合的原则,不能把社团管得过死,也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要建立有效的高校社团管理体系,制定可行的管理办法,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搞活”。
(二)引导高校社团充分发挥在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是要注重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共青团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帮手。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先进性决定了它在学生社团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组织上的领导和指导,这关系到社团的性质、发展方向、自身建设等问题;其次要在具体活动的指导,包括指导社团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监督实施计划,对其开展活动提供方便等方面。
二是要注重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将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丰富多彩的社团表层活动具有宜于组织、吸引力强的特点,它是把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常规方式,应常抓不懈,但在活动中应避免“为活动办活动”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在理性上下功夫,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要帮助社团建立一套具有社团自身特点的活动机制,使社团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让同学在活动中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从而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素质。
三是要充分尊重社团的自主性。充分尊重社团的自主性是社团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在工作中,要注意把社团管理和尊重社团的自主性二者有机结合,尊重社团的自主性应该是社团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在管理工作中,可以建立学生社团联合会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在管理方式上,更多的应采取鼓励、引导、激励等方式促使社团进一步发展,人为的干涉社团内部事务,往往会适得其反。
四是要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工作,走社会化的道路。高校的社团不应当是封闭的,就学校而言,所能为社团提供的支持与方便是有限的,只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诸如学校间的联合、与企业合作、各界人物等等,这一方面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合作,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五是要重视社团的总结和考核工作。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学生社团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找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通过对社团工作的总结,可以积累好的工作经验,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基础,更好的为素质教育服务,同时,通过对社团的考核,对发展得好的社团予以肯定并作为示范群体建设,推广其工作经验,这对其它社团的发展亦会有所帮助。
学生社团及其文化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人们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人们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水平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个体素质的内化。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大教育,要求全社会成员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课堂教育无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学生所处的校园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社会舆论等环境因素也不可避免的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就高校而言,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都在学校里,这种影响对于学生基础素质和心理品质的作用更为突出,我们可以称之为“非课堂教育”,要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非课堂教育”,它要求学校给予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纠正自觉不自觉的片面教育行为,换句话说,单纯的课堂教育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素质教育的全部范畴。一个人合理的素质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构成素质结构的诸因素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从素质功能的整体效应来看,任何一个人的素质水平都是各个要素的综合性表现,是各因素的统一,因此,一个具体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应在构成因素的各方面同时对人们进行培养。作为“非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社团及其文化应该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而且能够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通过学生社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社团的参与面广,就廊坊的几所高校来讲,参加社团的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超过40%,在一些著名的高校,这一比例甚至超过60%,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要求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才能的愿望将逐渐强化,学生社团活动越来越为更多的同学所接受,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社团能够成为高校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的必要条件。
其次,学生社团是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面“自发”成立的志愿型的群体,既不是有关组织的安排,也不需要社会的正式承认,完全是自发组成的。社团的这种自发性需要建立在尊重人的个性的基础之上,这充分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每一个同学都有选择参加这个社团或那个社团,或者自己发起成立社团的自由。换句话说,依靠行政手段等方式建立的“社团”,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团,尊重个性是社团成立的前提。在此条件下同学们以共同的或相近的兴趣爱好、需要等(我们可以称之为共性)组成社团,对绝大部分参加社团的同学来说,其参加社团的目的,并不带有“应试教育”中那种直接的功利性色彩,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社会需要,培养或加强自身某种能力或素质,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这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教育的内化效果显而易见,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社团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的共性(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需要等)结合体,个性是前提,共性是基础,发展是目的。
第三,一所校园文化建设较好的大学,其社团的种类及基涵盖的内容也应该是极其广泛的,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涉及学术研究类、文艺体育类、交际类、娱乐类等多种类别,可以为有不同需要的同学提供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另外,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的组织者,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组织、管理、协调、公关能力,是在课堂教育中无法学到的,所以,相对于重在培养专业素质的课堂教育而言,学生社团完全可以成为高校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学生的“非课堂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条件下高校社团工作的方法策略
(一)按照“鼓励发展、积极引导、严格管理”为原则来开展社团工作
第一,鼓励发展。“发展”包括数量和质量上的发展,数量上的发展,就是要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根据共同的个人需要成立新的学生社团,从而建立合理的、种类众多的高校社团结构,让更多的同学在通过社团获得提高的同时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质量上的发展,即社团的自我发展,要鼓励社团以活动促建设,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活动层次,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拓展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让每一位社团的同学都能在其中有所收获。
第二,积极引导。社团在青年学生中能够起到较强的导向作用,但作为青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社团本身也具有不稳定性,其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取向等同样受到校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对社团的引导工作往往能够影响到大多数的青年学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对社团引导不力,甚至会使社团成为校园的不安定因素,因此,要重视对社团的引导工作,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引导社团为学校育人工作服务。
第三,严格管理。严格的管理是社团在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工作中要遵循严格管理与放手搞活相结合的原则,不能把社团管得过死,也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要建立有效的高校社团管理体系,制定可行的管理办法,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搞活”。
(二)引导高校社团充分发挥在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是要注重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共青团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帮手。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先进性决定了它在学生社团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组织上的领导和指导,这关系到社团的性质、发展方向、自身建设等问题;其次要在具体活动的指导,包括指导社团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监督实施计划,对其开展活动提供方便等方面。
二是要注重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将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丰富多彩的社团表层活动具有宜于组织、吸引力强的特点,它是把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常规方式,应常抓不懈,但在活动中应避免“为活动办活动”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在理性上下功夫,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要帮助社团建立一套具有社团自身特点的活动机制,使社团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让同学在活动中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从而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素质。
三是要充分尊重社团的自主性。充分尊重社团的自主性是社团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在工作中,要注意把社团管理和尊重社团的自主性二者有机结合,尊重社团的自主性应该是社团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在管理工作中,可以建立学生社团联合会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在管理方式上,更多的应采取鼓励、引导、激励等方式促使社团进一步发展,人为的干涉社团内部事务,往往会适得其反。
四是要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工作,走社会化的道路。高校的社团不应当是封闭的,就学校而言,所能为社团提供的支持与方便是有限的,只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诸如学校间的联合、与企业合作、各界人物等等,这一方面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合作,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五是要重视社团的总结和考核工作。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学生社团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找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通过对社团工作的总结,可以积累好的工作经验,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基础,更好的为素质教育服务,同时,通过对社团的考核,对发展得好的社团予以肯定并作为示范群体建设,推广其工作经验,这对其它社团的发展亦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