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指出在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在预学中、在呈现问题发现问题中、在疑难再理中、在新题再诊中、在课后作业中等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引领。
关键词: 有效引领 学习能力 主动参与式学习
美国教育学家艾德格·戴尔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以往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自主、参与式、探究式学习是当今学习方式的主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是关系到一节课能否成功、能否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要在课堂中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教师灌输知识变为参与式学习,教师的有效引领至关重要,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方式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本文以高三二轮复习中“热力环流”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从五个方面阐述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引领。
一、在预学中引领
高三二轮复习主要是查漏补缺,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预学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呈现自己的问题。教师要设计好预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在预学时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教师对预学内容的设计是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的,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案例1】
例1:拉萨河流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7~8题。
7.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例2:材料:东非高原上的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在7月—8月干季,是雷雨最盛、强度最大的时期。干季的雷雨多发生在午夜至清晨这一时期,当地习称“夜雷雨”。
(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维多利亚湖干季多为“夜雷雨”的主要成因。(8分)
答题区
【发现问题】——找出缺漏
对学生而言,在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作业之后,预学任务要求学生先自己发现并归纳学习热力环流时的问题,学生整理问题时就是主动参与式学习,既学到了学习方法又提升了思维的品质。首先,学生是经过主动思考的,通过两道预学内容的比较分析之后,得出出错的地方在哪里,学生的意愿就是我要把我的问题通过课堂彻底解决。其次,学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思维方式是不科学的,应该让思维散发张力,在热力环流问题中,想问题的思维可以是形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可以用来解决热力环流问题。
对教师而言,要让学生在预学内容中主动发现问题,选择的预学内容要经过思考和选择,要让学生喜欢,并充分暴露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预学内容的设计选择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第一,要对学生的学情非常了解。第二,要对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惯性思维方式非常了解。第三,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要很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预学内容。以上案例中的预学内容是非常适合学习基础好的高三学生二轮复习用的,一道题是高考题,另一道题的情境非常新,夜雷雨会让学生很喜欢,用这两道非常典型的题目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归纳学生出现的问题,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二、在发现问题、呈现问题中引领
在课堂中以案例分析法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以“练习—反馈”这样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能在具体案例中体会自己解题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带着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解决问题,在整节课真正经历一个“解决的方法”的过程,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领作用非常关键,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会学习方法,学会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案例2】
师: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7道选择题,在去年高考中的得分率是非常低的。我们看看问题出现在哪里。
生1:從题目的图示和文字中看不出是在考察什么知识点;
生2:没有想到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来解释;
师:看不出来也没有关系,我们用生活常识和已学知识解决;
师:雨从哪里来?
生:天上来(很多学生都不好意思说);
师:那我们看A选项是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选项是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近地面水汽凝结形成的是什么?
生3:雾、露、霜;
师:是的,近地面水汽凝结易形成雾、露、霜,不能形成雨。我们再来看看C选项是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选项是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请问,水汽易凝结成雨是盛行什么气流?
生4:盛行上升气流;
师:这样我们就很轻松地解决了一道高考题,没有想象中难;
师:第二道“夜雷雨”这道题,批改的结果也是得分率很低,我们来看看这道题的问题在哪里?在批改过程中总结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①不清楚“热力环流”究竟是什么,②头脑中想到了,但书面表述欠缺。
对学生而言,真正在二轮复习中发现问题很关键,很多学生不太清楚自己做错题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总是错了一次又一次,要想让学生对“热力环流”达到真正“自悟”,弄清楚“热力环流”的来龙去脉,必须让学生经历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原来我的问题是这个。这样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学生感觉到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很新鲜,知道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学习。 对教师而言,呈现学生的问题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其一,要从“现象—问题”中让学生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引起共鸣,从学生解决问题的现象中分析出学生解决问题时的问题,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才是本节课的问题,而且要让学生深刻地知道这就是你经常犯错的原因。教师分析此高考题时,看似简单的师问生答,实际上是学生看不懂题目如何分析题目解决问题。其二,在课堂中呈现本班共同的问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人仅有的,很多人都有同样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弱势群体,才会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学习梳理过程中,以满满的信心、以坚定的信念、以每天的进步对待每一节课。“夜雷雨”是问答题,教师用最直接的陈述表达本班学生共同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主动自信。
三、在疑难再理中引领
在课堂中用“分析—理解”的过程重新梳理知识结构,能让学生从源头理解热力环流,并且让学生经历一次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个学习过程,学生才会真正独立解决热力环流的问题。学生在主动参与式学习中既感受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又能激发联想想象,从而拓展思维。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疑难再理中能让学生的解答不断优化,最后接近标准的过程。
【案例3】
师:我们先说说“热力环流”是怎么“环流”起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地表冷热不均。
师:地表的什么冷热不均?
生:气温。
师(一边讲解一边画图一边板书):对,地表气温冷热不均。然后在垂直方向上,冷的地区气流冷却收缩下沉,形成晴朗天气,热的地区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云或者阴雨天气。
师:在水平方向上呢?
生: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板书如下:
师:这就是热力环流,然后我们再画画常见的热力环流。
老师请了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白天的海陆环流,另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白天的山谷环流,还有一位同学画城郊环流。其余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城郊环流、海陆环流、山谷環流。黑板上的画海陆环流和城郊环流的同学很快就画完了,而画山谷环流的同学却出现了些问题,老师又请了另一位同学画完整了山谷环流。
师:白天的海陆环流和山谷环流都画正确了,现在请这两位同学给我们讲解,先请画海陆环流的同学讲解。
生1: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的比热容大,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所以陆地受热,气流上升,海洋相对于陆地是冷却的,气流下沉,在高空,陆地上空气流密度大于海洋上空的气流密度,所以陆地上空是高压,海洋上空是低压,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在近地面,海洋的气流密度大于陆地的气流密度,海洋是高压,陆地是低压,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这就是白天的海陆环流。
师:我感觉她讲得比我好(呵呵),现在我们请这位同学讲解白天的山谷风。
生2:白天,山和谷都升温,山地升温快,山地受热多。
师:为什么山地升温快而谷地升温慢?
生2:山地地势高,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多,山谷地势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少。
师:那你比较的冷和热是指什么地方?
生2:我认为是山顶和谷地。
师:答案我们先不做判断,先看一看山谷环流(用课件展示)。
师: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看出山谷环流中,相对冷和热的地方是指什么地方?
生2:应该是同一高度。
师:比较的是同一高度地面气温的冷和热(用课件展示)。
师:在同一高度,夜晚山地和谷地同时降温,山地上是岩石,山地岩石的比热容小,降温快,而在同一高度的谷地,距离谷地的地面距离远,受到的地面的影响小,相对于山地降温慢,所以同一高度的山地和谷地,山地相对于谷地是冷却的,谷地相对于山地是受热的,在垂直方向,山地上空的气流下沉,谷地上空的气流上升,从而形成夜晚的山谷环流。
师:山谷环流是热力环流的难点,高考命题时经常出现,希望大家下去之后能认真地思考思考,真正理解山谷环流的来轮去脉。下面我们再一起听听城郊环流。
生3:城市的人口多,工业排放的废热多,城市相对于郊区受热,郊区相对于城市冷却,在垂直方向上,城市上空的气流上升,郊区上空的气流下沉,在高空,城市上空的气流吹向郊区,在近地面,郊区的气流吹向城市,从而形成城郊环流。
师:非常好。这就是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讲过不等于学过,所以在重新梳理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时,必须让学生主动经历正确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回忆,不是重新复习一遍已经学过的内容,而是要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不是直接的知识点整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渗透知识的梳理,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提高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对教师而言,课堂设计的重点是整体过程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悟”。整体过程的设计是与其讲全所有的知识点,不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透一点,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深化一点。第一,要让学生在设疑中更感兴趣,第二,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更快乐,第三,要让学生在参与中思维得到拓展。教师在“分析—理解”的整体过程设计中以学生自述、教师设疑的方式进行,学生能清楚完整地自述,就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此知识点,比如海陆环流和城郊环流;如果学生不能清楚地自述,就说明学生对此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教师在学生自述中要一环接一环地设问,在设问中引领学生“自悟”,如果学生还没有“自悟”,教师就要用畅讲的方式引领学生“自悟”。以山谷环流是同一水平面比较气温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山谷风的自述和教师的畅讲中,悟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本质和来龙去脉,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更科学、更清楚、更有条理。
四、在新题再诊中引领 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面对热力环流问题时能不能用原理解释,能不能用简单清楚的书面表达完成题目,是新题再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以“习题——答案——方法”的模式引领学生再学习,给学生提供最典型的答案,用最有效的展示方式和最到位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取得了实效,让查漏补缺更精准。
【案例4】
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做第一道题目,做完之后,我们看看大家做得怎么样。
在学生做题的时候,老师一直在教室里査看学生的做题情况。(两分钟之后)
师:我想把大家的答案在展台上展示出来,大家一起做阅卷老师,看看这份试卷能得到多少分,丢分丢在哪里,为什么?给他们一些建议。谁的试卷给我们看看?
老师一直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但是学生似乎很不情愿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在老师不断鼓励之下,终于有一位男生无奈地把试卷给了老师。老师在展台上展示了答案。
师:我们先来看看书写。
学生开始就笑了。
师:看起来不太清楚,还是希望把字写得大一些,看起来更清晰。我们来看看答题情况。
老师在读答案的时候,同学们一直在笑,还不断地问,这试卷是谁的,有人说是某某某的,大家都一边笑一边看向他,那位同学有些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师:答题都是对的,但是我希望再写得简单清楚些,我们一起听听这位同学的解释。
生1:解释原因省略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看第二道题,用同样的方法展示一些答案。
老师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一直在查看学生的做题情况,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师:很多人都不愿意写,因为害怕我把你的答案展示出来,在和我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学生都抬起头来看老师,呵呵笑起来了。(老师继续鼓励学生)
師:这样的机会不多的,现在你还有时间把你的错误暴露出来,还有时间纠正,等到了高考的考场,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抓紧时间,谁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展示出来。
最后地理课代表把她的答案展示出来,老师进行点评,主要问题和第一道差不多。老师让那位同学解释一下第二道题。
这位同学先和大家开了一个玩笑:“我抓住机会了哦。”呵呵,引来大家的一阵欢笑。
生2:解释原因省略
师:非常感谢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并且使大家对热力环流运用的题目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解。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之后,用题目巩固知识点,并检查学生的书面表达情况。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自己检查答题情况,就是自己订正一下,印象不深。教师只有选择投影或者板演的方式,才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自己的问题,却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不情愿把自己的答案展示出来,怕出错之后被同学嘲笑,感觉很没有面子。本节课这样的情况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对教师而言,在课堂展示学习成果时,应该考虑用投影或者板演的方式。一方面投影和板演的方式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楚书面表达的问题在哪儿,还可以避免学生的书面表达永远放在脑子里,不愿意写在导学案上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可在班级中营造展示自我、展示自信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展示给老师和同学看,从而在展示过程中看清楚问题是什么。
五、在课后作业中引领
在课后作业中引领学生的思维,课堂作业应该是巩固和提升,一方面让学生巩固课堂中学到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有所提升。教师设计的课后作业就是引领学生的思维更抽象、有序、深层,促使学生学习更主动。
【案例5】
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略图,推测下图中B岛西岸白天风力与夜晚风力大小的比较?简述理由。(8分)(在下面题框内作答)
在做课后作业时,学生知道热力环流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要想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就要反复训练,所以学生主动完成课后作业才是一堂课的结束。怎样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重视课后作业呢?第一,教师设计的课后作业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要让学生在做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学习成就感,对地理学习更有自信心。第二,让学生参与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讨论,在设计和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比较新西兰南岛西岸白天和夜晚的风力大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完整。
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质效,教师的有效引领至关重要,有怎么样的课堂引领就有怎么样的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引领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以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生学,以学生的学情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以提升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艳.我们怎样思维——杜威的反省思维及其教学启示[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0(04).
[2]曹东明.新课程下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3]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4]刘南威,等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 有效引领 学习能力 主动参与式学习
美国教育学家艾德格·戴尔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以往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自主、参与式、探究式学习是当今学习方式的主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是关系到一节课能否成功、能否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要在课堂中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教师灌输知识变为参与式学习,教师的有效引领至关重要,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方式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本文以高三二轮复习中“热力环流”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从五个方面阐述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引领。
一、在预学中引领
高三二轮复习主要是查漏补缺,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预学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呈现自己的问题。教师要设计好预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在预学时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教师对预学内容的设计是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的,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案例1】
例1:拉萨河流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7~8题。
7.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例2:材料:东非高原上的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在7月—8月干季,是雷雨最盛、强度最大的时期。干季的雷雨多发生在午夜至清晨这一时期,当地习称“夜雷雨”。
(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维多利亚湖干季多为“夜雷雨”的主要成因。(8分)
答题区
【发现问题】——找出缺漏
对学生而言,在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作业之后,预学任务要求学生先自己发现并归纳学习热力环流时的问题,学生整理问题时就是主动参与式学习,既学到了学习方法又提升了思维的品质。首先,学生是经过主动思考的,通过两道预学内容的比较分析之后,得出出错的地方在哪里,学生的意愿就是我要把我的问题通过课堂彻底解决。其次,学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思维方式是不科学的,应该让思维散发张力,在热力环流问题中,想问题的思维可以是形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可以用来解决热力环流问题。
对教师而言,要让学生在预学内容中主动发现问题,选择的预学内容要经过思考和选择,要让学生喜欢,并充分暴露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预学内容的设计选择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第一,要对学生的学情非常了解。第二,要对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惯性思维方式非常了解。第三,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要很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预学内容。以上案例中的预学内容是非常适合学习基础好的高三学生二轮复习用的,一道题是高考题,另一道题的情境非常新,夜雷雨会让学生很喜欢,用这两道非常典型的题目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归纳学生出现的问题,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二、在发现问题、呈现问题中引领
在课堂中以案例分析法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以“练习—反馈”这样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能在具体案例中体会自己解题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带着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解决问题,在整节课真正经历一个“解决的方法”的过程,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领作用非常关键,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会学习方法,学会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案例2】
师: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7道选择题,在去年高考中的得分率是非常低的。我们看看问题出现在哪里。
生1:從题目的图示和文字中看不出是在考察什么知识点;
生2:没有想到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来解释;
师:看不出来也没有关系,我们用生活常识和已学知识解决;
师:雨从哪里来?
生:天上来(很多学生都不好意思说);
师:那我们看A选项是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选项是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近地面水汽凝结形成的是什么?
生3:雾、露、霜;
师:是的,近地面水汽凝结易形成雾、露、霜,不能形成雨。我们再来看看C选项是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选项是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请问,水汽易凝结成雨是盛行什么气流?
生4:盛行上升气流;
师:这样我们就很轻松地解决了一道高考题,没有想象中难;
师:第二道“夜雷雨”这道题,批改的结果也是得分率很低,我们来看看这道题的问题在哪里?在批改过程中总结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①不清楚“热力环流”究竟是什么,②头脑中想到了,但书面表述欠缺。
对学生而言,真正在二轮复习中发现问题很关键,很多学生不太清楚自己做错题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总是错了一次又一次,要想让学生对“热力环流”达到真正“自悟”,弄清楚“热力环流”的来龙去脉,必须让学生经历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原来我的问题是这个。这样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学生感觉到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很新鲜,知道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学习。 对教师而言,呈现学生的问题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其一,要从“现象—问题”中让学生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引起共鸣,从学生解决问题的现象中分析出学生解决问题时的问题,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才是本节课的问题,而且要让学生深刻地知道这就是你经常犯错的原因。教师分析此高考题时,看似简单的师问生答,实际上是学生看不懂题目如何分析题目解决问题。其二,在课堂中呈现本班共同的问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人仅有的,很多人都有同样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弱势群体,才会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学习梳理过程中,以满满的信心、以坚定的信念、以每天的进步对待每一节课。“夜雷雨”是问答题,教师用最直接的陈述表达本班学生共同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主动自信。
三、在疑难再理中引领
在课堂中用“分析—理解”的过程重新梳理知识结构,能让学生从源头理解热力环流,并且让学生经历一次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个学习过程,学生才会真正独立解决热力环流的问题。学生在主动参与式学习中既感受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又能激发联想想象,从而拓展思维。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疑难再理中能让学生的解答不断优化,最后接近标准的过程。
【案例3】
师:我们先说说“热力环流”是怎么“环流”起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地表冷热不均。
师:地表的什么冷热不均?
生:气温。
师(一边讲解一边画图一边板书):对,地表气温冷热不均。然后在垂直方向上,冷的地区气流冷却收缩下沉,形成晴朗天气,热的地区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云或者阴雨天气。
师:在水平方向上呢?
生: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板书如下:
师:这就是热力环流,然后我们再画画常见的热力环流。
老师请了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白天的海陆环流,另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白天的山谷环流,还有一位同学画城郊环流。其余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城郊环流、海陆环流、山谷環流。黑板上的画海陆环流和城郊环流的同学很快就画完了,而画山谷环流的同学却出现了些问题,老师又请了另一位同学画完整了山谷环流。
师:白天的海陆环流和山谷环流都画正确了,现在请这两位同学给我们讲解,先请画海陆环流的同学讲解。
生1: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的比热容大,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所以陆地受热,气流上升,海洋相对于陆地是冷却的,气流下沉,在高空,陆地上空气流密度大于海洋上空的气流密度,所以陆地上空是高压,海洋上空是低压,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在近地面,海洋的气流密度大于陆地的气流密度,海洋是高压,陆地是低压,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这就是白天的海陆环流。
师:我感觉她讲得比我好(呵呵),现在我们请这位同学讲解白天的山谷风。
生2:白天,山和谷都升温,山地升温快,山地受热多。
师:为什么山地升温快而谷地升温慢?
生2:山地地势高,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多,山谷地势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少。
师:那你比较的冷和热是指什么地方?
生2:我认为是山顶和谷地。
师:答案我们先不做判断,先看一看山谷环流(用课件展示)。
师: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看出山谷环流中,相对冷和热的地方是指什么地方?
生2:应该是同一高度。
师:比较的是同一高度地面气温的冷和热(用课件展示)。
师:在同一高度,夜晚山地和谷地同时降温,山地上是岩石,山地岩石的比热容小,降温快,而在同一高度的谷地,距离谷地的地面距离远,受到的地面的影响小,相对于山地降温慢,所以同一高度的山地和谷地,山地相对于谷地是冷却的,谷地相对于山地是受热的,在垂直方向,山地上空的气流下沉,谷地上空的气流上升,从而形成夜晚的山谷环流。
师:山谷环流是热力环流的难点,高考命题时经常出现,希望大家下去之后能认真地思考思考,真正理解山谷环流的来轮去脉。下面我们再一起听听城郊环流。
生3:城市的人口多,工业排放的废热多,城市相对于郊区受热,郊区相对于城市冷却,在垂直方向上,城市上空的气流上升,郊区上空的气流下沉,在高空,城市上空的气流吹向郊区,在近地面,郊区的气流吹向城市,从而形成城郊环流。
师:非常好。这就是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讲过不等于学过,所以在重新梳理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时,必须让学生主动经历正确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回忆,不是重新复习一遍已经学过的内容,而是要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不是直接的知识点整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渗透知识的梳理,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提高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对教师而言,课堂设计的重点是整体过程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悟”。整体过程的设计是与其讲全所有的知识点,不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透一点,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深化一点。第一,要让学生在设疑中更感兴趣,第二,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更快乐,第三,要让学生在参与中思维得到拓展。教师在“分析—理解”的整体过程设计中以学生自述、教师设疑的方式进行,学生能清楚完整地自述,就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此知识点,比如海陆环流和城郊环流;如果学生不能清楚地自述,就说明学生对此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教师在学生自述中要一环接一环地设问,在设问中引领学生“自悟”,如果学生还没有“自悟”,教师就要用畅讲的方式引领学生“自悟”。以山谷环流是同一水平面比较气温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山谷风的自述和教师的畅讲中,悟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本质和来龙去脉,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更科学、更清楚、更有条理。
四、在新题再诊中引领 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面对热力环流问题时能不能用原理解释,能不能用简单清楚的书面表达完成题目,是新题再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以“习题——答案——方法”的模式引领学生再学习,给学生提供最典型的答案,用最有效的展示方式和最到位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取得了实效,让查漏补缺更精准。
【案例4】
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做第一道题目,做完之后,我们看看大家做得怎么样。
在学生做题的时候,老师一直在教室里査看学生的做题情况。(两分钟之后)
师:我想把大家的答案在展台上展示出来,大家一起做阅卷老师,看看这份试卷能得到多少分,丢分丢在哪里,为什么?给他们一些建议。谁的试卷给我们看看?
老师一直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但是学生似乎很不情愿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在老师不断鼓励之下,终于有一位男生无奈地把试卷给了老师。老师在展台上展示了答案。
师:我们先来看看书写。
学生开始就笑了。
师:看起来不太清楚,还是希望把字写得大一些,看起来更清晰。我们来看看答题情况。
老师在读答案的时候,同学们一直在笑,还不断地问,这试卷是谁的,有人说是某某某的,大家都一边笑一边看向他,那位同学有些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师:答题都是对的,但是我希望再写得简单清楚些,我们一起听听这位同学的解释。
生1:解释原因省略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看第二道题,用同样的方法展示一些答案。
老师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一直在查看学生的做题情况,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师:很多人都不愿意写,因为害怕我把你的答案展示出来,在和我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学生都抬起头来看老师,呵呵笑起来了。(老师继续鼓励学生)
師:这样的机会不多的,现在你还有时间把你的错误暴露出来,还有时间纠正,等到了高考的考场,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抓紧时间,谁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展示出来。
最后地理课代表把她的答案展示出来,老师进行点评,主要问题和第一道差不多。老师让那位同学解释一下第二道题。
这位同学先和大家开了一个玩笑:“我抓住机会了哦。”呵呵,引来大家的一阵欢笑。
生2:解释原因省略
师:非常感谢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并且使大家对热力环流运用的题目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解。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之后,用题目巩固知识点,并检查学生的书面表达情况。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自己检查答题情况,就是自己订正一下,印象不深。教师只有选择投影或者板演的方式,才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自己的问题,却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不情愿把自己的答案展示出来,怕出错之后被同学嘲笑,感觉很没有面子。本节课这样的情况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对教师而言,在课堂展示学习成果时,应该考虑用投影或者板演的方式。一方面投影和板演的方式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楚书面表达的问题在哪儿,还可以避免学生的书面表达永远放在脑子里,不愿意写在导学案上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可在班级中营造展示自我、展示自信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展示给老师和同学看,从而在展示过程中看清楚问题是什么。
五、在课后作业中引领
在课后作业中引领学生的思维,课堂作业应该是巩固和提升,一方面让学生巩固课堂中学到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有所提升。教师设计的课后作业就是引领学生的思维更抽象、有序、深层,促使学生学习更主动。
【案例5】
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略图,推测下图中B岛西岸白天风力与夜晚风力大小的比较?简述理由。(8分)(在下面题框内作答)
在做课后作业时,学生知道热力环流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要想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就要反复训练,所以学生主动完成课后作业才是一堂课的结束。怎样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重视课后作业呢?第一,教师设计的课后作业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要让学生在做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学习成就感,对地理学习更有自信心。第二,让学生参与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讨论,在设计和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比较新西兰南岛西岸白天和夜晚的风力大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完整。
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质效,教师的有效引领至关重要,有怎么样的课堂引领就有怎么样的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引领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以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生学,以学生的学情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以提升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艳.我们怎样思维——杜威的反省思维及其教学启示[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0(04).
[2]曹东明.新课程下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3]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4]刘南威,等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