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它的音乐性、形象性有效地解决了“一支粉笔,一本书,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多媒体的动静结合、声形合一、生动形象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音乐情境 声形合一 动静结合 生动形象 声形可感 思维活跃 学习动机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语言都比较生动形象,然而对于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贫乏的小学生来说,却是那样的艰涩难懂。语文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他们传授知识,并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美,进而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光靠“一支粉笔,一本书,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语文教师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自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生动形象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原先沉闷的课堂也富有情趣了。笔者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深有感触。现就小五语文教材中的《二泉映月》一文,谈谈自己的教法和感受。
一、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课堂伊始,学生们的兴奋点很难一下子从愉快的课间活动中回复到课文的学习中来。针对这一问题,本人根据教学目的,首先播放动听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让他们屏声静气,倾听音乐。而后,顺势启发提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人人爱听的二胡独奏曲。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你听过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吗?“你有那些问题需要老师帮你解决呢?”在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疑惑后,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1、乐曲的名称叫什么?作者是谁?
2、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首乐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3、这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在向你诉说着什么呢?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就有了迫切想知道的答案的愿望,教师让学生翻开课本,引导学生说出乐曲名和作者。
教师板书: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华彦钧,乳名阿炳
二、画面启发思考,激活想象思维
学生要弄明白上面的问题2,并能归纳出《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创作缘由及创作经过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以画面的直观性、形象性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课件展示下列画面:
画面一:二泉优美的自然环境。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
学生观看画面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讨论:文中这一段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呢?
教师点拨,归纳:这是《二泉映月》产生的环境和背景。
课件显示:家乡美景的熏陶。
画面二:中秋夜师徒俩在倾听泉声。
“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配上录音(师父的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让同学们边听边看,并读一读师父语重心长的话,想一想:这里为什么要着重突出师父的语言?。
教师启发引导:师父对阿炳的影响,师父的教诲对他创作《二泉映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件显示:师父的启迪和教诲。
画面三:阿炳当年的生活情景。
“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画面并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要求在文中找出描述画面内容的词语,有些同学便找出“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课件显示:坎坷的经历、不幸的命运。
画面四:阿炳再次来到二泉边。
“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边”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教师播放课文4、5自然段朗读录音,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着阿炳的内心世界,教师适时点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经历了无数坎坷的阿炳,不再是不谙世事的少年了,真个是物是人非!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了二胡”长期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情怀在瞬间迸发,这首不朽的乐曲由此诞生。
播放曲子《二泉映月》。
课件显示:触景生情、激情创作。
三、声像合一感染,深入理解感悟
为了解决“这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在向你诉说着什么呢?”这一问题,在学生通过上一节读课文听曲子后,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感触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专题片“阿炳在1950年”录像带中的节选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补充了与课文相关知识。这样通过声像合一感染,学生就有了深入理解和感悟:《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品之一,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就因为如此,乐曲一出版便轰动了全国,飞越了国界,成为世界级交响乐的经典演奏曲目。此时学生明白了小泽征尔听完乐曲后为什么会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我顺势启发:“同学们,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请你写出来,大家交流一下。”再次播放《二泉映月》。学生再听这首曲子时,个个若有所思,似有所悟,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抒写心中的感受,有对阿炳的赞叹,赞扬他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有对《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中丰富内涵的感悟。
电化教学的魅力,在于它适应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枯燥的东西趣味化。使“静”变“动”, “无声”变“有声”,这样动静结合、声形可感,课堂上时时洋溢着浓浓的情趣。
[关键词]:多媒体 音乐情境 声形合一 动静结合 生动形象 声形可感 思维活跃 学习动机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语言都比较生动形象,然而对于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贫乏的小学生来说,却是那样的艰涩难懂。语文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他们传授知识,并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美,进而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光靠“一支粉笔,一本书,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语文教师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自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生动形象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原先沉闷的课堂也富有情趣了。笔者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深有感触。现就小五语文教材中的《二泉映月》一文,谈谈自己的教法和感受。
一、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课堂伊始,学生们的兴奋点很难一下子从愉快的课间活动中回复到课文的学习中来。针对这一问题,本人根据教学目的,首先播放动听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让他们屏声静气,倾听音乐。而后,顺势启发提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人人爱听的二胡独奏曲。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你听过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吗?“你有那些问题需要老师帮你解决呢?”在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疑惑后,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1、乐曲的名称叫什么?作者是谁?
2、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首乐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3、这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在向你诉说着什么呢?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就有了迫切想知道的答案的愿望,教师让学生翻开课本,引导学生说出乐曲名和作者。
教师板书: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华彦钧,乳名阿炳
二、画面启发思考,激活想象思维
学生要弄明白上面的问题2,并能归纳出《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创作缘由及创作经过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以画面的直观性、形象性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课件展示下列画面:
画面一:二泉优美的自然环境。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
学生观看画面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讨论:文中这一段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呢?
教师点拨,归纳:这是《二泉映月》产生的环境和背景。
课件显示:家乡美景的熏陶。
画面二:中秋夜师徒俩在倾听泉声。
“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配上录音(师父的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让同学们边听边看,并读一读师父语重心长的话,想一想:这里为什么要着重突出师父的语言?。
教师启发引导:师父对阿炳的影响,师父的教诲对他创作《二泉映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件显示:师父的启迪和教诲。
画面三:阿炳当年的生活情景。
“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画面并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要求在文中找出描述画面内容的词语,有些同学便找出“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课件显示:坎坷的经历、不幸的命运。
画面四:阿炳再次来到二泉边。
“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边”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教师播放课文4、5自然段朗读录音,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着阿炳的内心世界,教师适时点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经历了无数坎坷的阿炳,不再是不谙世事的少年了,真个是物是人非!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了二胡”长期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情怀在瞬间迸发,这首不朽的乐曲由此诞生。
播放曲子《二泉映月》。
课件显示:触景生情、激情创作。
三、声像合一感染,深入理解感悟
为了解决“这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在向你诉说着什么呢?”这一问题,在学生通过上一节读课文听曲子后,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感触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专题片“阿炳在1950年”录像带中的节选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补充了与课文相关知识。这样通过声像合一感染,学生就有了深入理解和感悟:《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品之一,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就因为如此,乐曲一出版便轰动了全国,飞越了国界,成为世界级交响乐的经典演奏曲目。此时学生明白了小泽征尔听完乐曲后为什么会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我顺势启发:“同学们,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请你写出来,大家交流一下。”再次播放《二泉映月》。学生再听这首曲子时,个个若有所思,似有所悟,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抒写心中的感受,有对阿炳的赞叹,赞扬他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有对《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中丰富内涵的感悟。
电化教学的魅力,在于它适应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枯燥的东西趣味化。使“静”变“动”, “无声”变“有声”,这样动静结合、声形可感,课堂上时时洋溢着浓浓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