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首届四川艺术节上,四川省南充歌舞剧院和四川音乐学院联合创作了一部新戏,剧名《追梦人》。这部新戏有一个新颖的形式,称作戏歌剧。戏歌剧,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戏曲与歌剧相结合的手法,以两种舞台艺术形式的特点为基准,合二为一而形成的新剧种(一般人的看法)。然而,实际当中的《追梦人》,则是一个结合了戏曲(川剧)、歌剧、话剧、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特点的综合体,它表面上很“杂”,但整体上特点突出,创作上也颇具开拓性。
《追梦人》讲述的是新一代川剧演员的故事。它通过对几位主要人物(张欣、陈海、杨刚、桂花、刘燕等)不同经历、不同观念、不同生活、不同追求的表现,展示了当代川剧人对事业,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梦想,歌颂了川剧艺术的美好明天。
张欣、陈海是川剧艺术学院的同学,他们都对未来充满期待,立志为川剧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在校学习中,两人心有灵犀,相互帮助,彼此心怀爱恋。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转变,每个人的个人意识逐渐展现出来,生活与事业的追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毕业后,张欣想要到更广阔的天地中磨练,于是决意出国,尽管依依不舍,但最终还是决定离开川剧舞台。而陈海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校,走上了川剧教学工作的岗位。
数年过去,张欣在国外有了富裕的生活,虽然生意兴隆,但她却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她时常怀念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川剧,与资助她出国、帮助她做生意并看中她的白朗德发生了不可调和的争执。一次偶然回国,张欣在母校见到了陈海,她分外激动,对陈海热衷于川剧的执著精神充满敬意。表妹刘燕想学川剧,张欣感到很吃惊,因为她正在为刘燕办理出国手续,但刘燕心意已决,并表达了自己从小热爱川剧的梦想,张欣百感交集、心潮澎湃。昔日老师和同学来看望张欣,久别重逢,张欣表示愿意赞助母校,报答学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同学则说大家都期望她能重返舞台,并告诉她陈海一直深爱并等待着她。最终,张欣打开了多年的心结,重新回归到了川剧舞台上。
《追梦人》完全由四川省的艺术班底创作演出,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地方原创作品。
林戈尔(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和剧作家,创作这部作品,他身兼编剧(与孙奇合作)与作曲两职,为作品的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导演龙立孝是四川师范大学电影学院教授、编导系主任,她有着导演歌剧和川剧的双重经历,曾经执导过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第一百个新娘》《刘三姐》等,也执导过川剧《闹隍会》《灵牌迷》等。《追梦人》是她首次执导的一部将歌剧与川剧融合在一起的作品。
导演李力现为四川省南充歌舞剧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他亦是四川当地的著名戏剧家和著名导演。
我看《追梦人》,感觉它像是一部青春剧、阳光剧、时尚剧。全剧始终以正能量为主,结合对比性的“曲折”剧情,将人生、理想、事业三条线相结合,体现出“螺旋攀升”般的戏剧效果。剧中除主要角色外,还设计了同学杨刚、桂花、表妹刘燕、资助人白朗德等其余角色,这些人物穿插其中,相互配衬铺垫,有效地烘托了剧情的发展,从而使张欣、陈海这对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艺术情操,得到了充分而富有说服力的展示。
《追梦人》在戏剧效果上符合逻辑,情感衔接上亦较“通顺”。整部戏越往后看越好,其原因是戏剧主题得到了较好的揭示。人们看到,张欣是剧中思想变化最多的人物,她的生活起伏和事业追求,是本剧中最为根本的戏剧脉络。张欣转变生活环境后(出国发展),面对个人思想上的困惑(与白朗德截然相反的思想追求)而无助,却在回国的瞬间,被祖国新一代川剧人为事业奋斗的精神所鼓舞,毅然回归川剧舞台,此为剧中的戏剧主线;而陈海与她的情节对比及爱情纠葛,则作为戏剧辅线而反衬主线。至于杨刚、桂花、刘燕等角色的出现,既增加了戏歌剧情节的真实性,又调剂和衔接了剧情的发展,实为很好的调剂手法。
《追梦人》在音乐创作上借鉴很多,它集中了川剧的主要特点(大多唱段都在板眼下演唱),然唱段的结构和风格则是歌曲化和歌剧化的。人们听到,剧中以独唱、对唱为主的众多段落,均带有着川剧高腔、昆腔、胡琴腔、弹戏、分支灯戏的韵味(张欣唱段的高腔、昆腔、胡琴腔元素,陈海唱段的胡琴腔、高腔元素,白朗德唱段的弹戏元素,桂花与杨刚对唱的分支灯戏元素等)。借鉴之后,作曲家又将川剧音乐元素融合进歌曲化的特点,继而采用特色动机发展的手法展开音乐,并结合词曲的四川方言韵味谱写,使剧中的唱段既有民俗化和大众化风格,又有戏曲性和歌唱性的特点。
《追梦人》中的合唱及部分重唱与独唱不同,作曲家于此处采用了歌剧化音乐的处理手法,使其在全剧中起到了烘托场面、调节戏剧情绪的作用。《追梦人》作为一部音乐戏剧,在形式上一半像戏曲,一半像歌剧,其音乐总体上是间断的。但由于作品中足够的戏曲成分和民俗性特点,听起来应该是合乎情理的。人们感觉到,这部作品尽管话剧成分很大,道白颇多,但音乐上有特点,大量的川剧风格夹带其中,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活生生的,戏曲(川剧)加歌剧的感受。
有人说,《追梦人》中音乐剧的感觉很浓,故在“属性”上应该重新定位。但我却不以为然,对于这类戏歌剧来说,属性是否严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思路和借鉴手法。《追梦人》有着丰富的舞蹈及戏曲“武生”场面,这些的确都是音乐剧的主要表现手法,然其为整部戏歌剧带来的艳丽效果和良好视觉感,则颇有些“震台”的效果。
因此,要说借鉴与结合,《追梦人》还真有些“博采众长”的意思。它近似川剧,略同音乐剧;形靠话剧,实靠歌剧。这样的多元化,多体裁的“合一”作品,想来想去还是称作戏歌剧最为合适。
我曾问过编剧和作曲林戈尔先生,请他谈谈《追梦人》在创作思路方面的想法。林戈尔回答说,这部戏歌剧的创作是依靠他个人的歌剧创作思维来进行的。为了达到借助一个故事情节为载体,继而以音乐唱段来表现的目的,他采用了先构建一个大概的剧情发展脉络,然后写出歌词,编出故事,最后再以歌曲的段落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这就是《追梦人》在创作上所遵循的原则。事实证明,林戈尔达到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尽管作为歌剧它太过分散化,缺乏联动的戏剧性高潮,但还是那句话,因为依托了浓重的戏曲因素,《追梦人》在形式上就变得富有表现力了。
《追梦人》讲述的是新一代川剧演员的故事。它通过对几位主要人物(张欣、陈海、杨刚、桂花、刘燕等)不同经历、不同观念、不同生活、不同追求的表现,展示了当代川剧人对事业,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梦想,歌颂了川剧艺术的美好明天。
张欣、陈海是川剧艺术学院的同学,他们都对未来充满期待,立志为川剧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在校学习中,两人心有灵犀,相互帮助,彼此心怀爱恋。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转变,每个人的个人意识逐渐展现出来,生活与事业的追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毕业后,张欣想要到更广阔的天地中磨练,于是决意出国,尽管依依不舍,但最终还是决定离开川剧舞台。而陈海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校,走上了川剧教学工作的岗位。
数年过去,张欣在国外有了富裕的生活,虽然生意兴隆,但她却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她时常怀念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川剧,与资助她出国、帮助她做生意并看中她的白朗德发生了不可调和的争执。一次偶然回国,张欣在母校见到了陈海,她分外激动,对陈海热衷于川剧的执著精神充满敬意。表妹刘燕想学川剧,张欣感到很吃惊,因为她正在为刘燕办理出国手续,但刘燕心意已决,并表达了自己从小热爱川剧的梦想,张欣百感交集、心潮澎湃。昔日老师和同学来看望张欣,久别重逢,张欣表示愿意赞助母校,报答学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同学则说大家都期望她能重返舞台,并告诉她陈海一直深爱并等待着她。最终,张欣打开了多年的心结,重新回归到了川剧舞台上。
《追梦人》完全由四川省的艺术班底创作演出,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地方原创作品。
林戈尔(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和剧作家,创作这部作品,他身兼编剧(与孙奇合作)与作曲两职,为作品的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导演龙立孝是四川师范大学电影学院教授、编导系主任,她有着导演歌剧和川剧的双重经历,曾经执导过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第一百个新娘》《刘三姐》等,也执导过川剧《闹隍会》《灵牌迷》等。《追梦人》是她首次执导的一部将歌剧与川剧融合在一起的作品。
导演李力现为四川省南充歌舞剧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他亦是四川当地的著名戏剧家和著名导演。
我看《追梦人》,感觉它像是一部青春剧、阳光剧、时尚剧。全剧始终以正能量为主,结合对比性的“曲折”剧情,将人生、理想、事业三条线相结合,体现出“螺旋攀升”般的戏剧效果。剧中除主要角色外,还设计了同学杨刚、桂花、表妹刘燕、资助人白朗德等其余角色,这些人物穿插其中,相互配衬铺垫,有效地烘托了剧情的发展,从而使张欣、陈海这对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艺术情操,得到了充分而富有说服力的展示。
《追梦人》在戏剧效果上符合逻辑,情感衔接上亦较“通顺”。整部戏越往后看越好,其原因是戏剧主题得到了较好的揭示。人们看到,张欣是剧中思想变化最多的人物,她的生活起伏和事业追求,是本剧中最为根本的戏剧脉络。张欣转变生活环境后(出国发展),面对个人思想上的困惑(与白朗德截然相反的思想追求)而无助,却在回国的瞬间,被祖国新一代川剧人为事业奋斗的精神所鼓舞,毅然回归川剧舞台,此为剧中的戏剧主线;而陈海与她的情节对比及爱情纠葛,则作为戏剧辅线而反衬主线。至于杨刚、桂花、刘燕等角色的出现,既增加了戏歌剧情节的真实性,又调剂和衔接了剧情的发展,实为很好的调剂手法。
《追梦人》在音乐创作上借鉴很多,它集中了川剧的主要特点(大多唱段都在板眼下演唱),然唱段的结构和风格则是歌曲化和歌剧化的。人们听到,剧中以独唱、对唱为主的众多段落,均带有着川剧高腔、昆腔、胡琴腔、弹戏、分支灯戏的韵味(张欣唱段的高腔、昆腔、胡琴腔元素,陈海唱段的胡琴腔、高腔元素,白朗德唱段的弹戏元素,桂花与杨刚对唱的分支灯戏元素等)。借鉴之后,作曲家又将川剧音乐元素融合进歌曲化的特点,继而采用特色动机发展的手法展开音乐,并结合词曲的四川方言韵味谱写,使剧中的唱段既有民俗化和大众化风格,又有戏曲性和歌唱性的特点。
《追梦人》中的合唱及部分重唱与独唱不同,作曲家于此处采用了歌剧化音乐的处理手法,使其在全剧中起到了烘托场面、调节戏剧情绪的作用。《追梦人》作为一部音乐戏剧,在形式上一半像戏曲,一半像歌剧,其音乐总体上是间断的。但由于作品中足够的戏曲成分和民俗性特点,听起来应该是合乎情理的。人们感觉到,这部作品尽管话剧成分很大,道白颇多,但音乐上有特点,大量的川剧风格夹带其中,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活生生的,戏曲(川剧)加歌剧的感受。
有人说,《追梦人》中音乐剧的感觉很浓,故在“属性”上应该重新定位。但我却不以为然,对于这类戏歌剧来说,属性是否严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思路和借鉴手法。《追梦人》有着丰富的舞蹈及戏曲“武生”场面,这些的确都是音乐剧的主要表现手法,然其为整部戏歌剧带来的艳丽效果和良好视觉感,则颇有些“震台”的效果。
因此,要说借鉴与结合,《追梦人》还真有些“博采众长”的意思。它近似川剧,略同音乐剧;形靠话剧,实靠歌剧。这样的多元化,多体裁的“合一”作品,想来想去还是称作戏歌剧最为合适。
我曾问过编剧和作曲林戈尔先生,请他谈谈《追梦人》在创作思路方面的想法。林戈尔回答说,这部戏歌剧的创作是依靠他个人的歌剧创作思维来进行的。为了达到借助一个故事情节为载体,继而以音乐唱段来表现的目的,他采用了先构建一个大概的剧情发展脉络,然后写出歌词,编出故事,最后再以歌曲的段落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这就是《追梦人》在创作上所遵循的原则。事实证明,林戈尔达到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尽管作为歌剧它太过分散化,缺乏联动的戏剧性高潮,但还是那句话,因为依托了浓重的戏曲因素,《追梦人》在形式上就变得富有表现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