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关系在幼儿社会化以及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同伴交往能力可以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环境。本文通过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问题提出了一些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和复杂,这就需要幼儿有很好的个人交际能力。良好的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幼儿正确认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他们克服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行为调节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提高,使其人格更趋于社会化,为形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幼儿同伴关系的内涵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近或者相同的幼儿共同参与相关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相互配合或协作的一种社交关系,或者指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通过彼此的交往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儿童的人际关系当中,同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伴关系在幼儿社会化及其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优秀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极其重要的外部精神环境,对其形成自信、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可以促进幼儿社会化及其心智的顺利发展,如果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困难,这将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产生许多不利影响。所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教育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
2 幼儿同伴交往现状与影响因素
2.1 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幼儿在为人处世方面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他们在做事情时总是以个人的喜好或者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从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些儿童常常是固执己见,很少去主动替别人着想,与其他幼儿相处时也往往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把他人的利益置若罔闻。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推行计划生育,使得很大一部分儿童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幼儿在家庭中受到特殊的照顾,他们往往将这种特殊的地位带到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之中去,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在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在与他们个人的兴趣或者需要发生矛盾时,他们的情绪往往表现得过于激烈。
一些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孤僻、任性的性格。比如: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不愿意参加幼儿园组织的集体活动,常常自己一个人闷闷不乐,甚至会出现对某些事情过分敏感的现象。他们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让其他人接近他们,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做那些合作性的游戏。这些幼儿还时常会出现爱钻牛角尖、小心眼等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将会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有些幼儿还会出现一种更为严重的交往问题,即一些幼儿有明显的暴力侵犯他人的行为。比如:踢人、骂人、推人、故意向别人身上吐口水、争抢玩具、给别人起难听的外号等。如果这些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会逐渐使他们形成脾气暴躁、冷酷无情、骄横无理等不良情绪。
2.2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分析
Parker和Seal的研究表明:儿童同伴关系进展可以划分为五类,即循环(rotation)、关系推进(growth)、关系疏远(decline)、关系平衡(stasis)和没有朋友(friendless)。那些经历过“循环”过程的幼儿,他们的个人行为既有吸引朋友的一面(如:懂得幽默,主动聊一些有趣的话题等),同时也有排斥友谊的一面(如:攻击性、专横无理、主动泄漏个人隐私等)。那些正处在“疏远”阶段的幼儿会逐步失去一些朋友,但是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行为总的来说是亲社会的(如:分享、关怀等)和非攻击性的。这些幼儿通过舍弃一些朋友,以便在个人社交网络中增强亲密性与减少矛盾的发生。那些长时间“没有朋友”的幼儿,他们的行为总是使同伴交往变得沮丧,并扰乱已经形成的同伴关系。他们在个人社会交往上表现是抑制的(如:胆怯和害羞),在情感方面是低控的(易怒的)或以自我中心的。
哪些因素影响了幼儿时期同伴接纳或者拒绝的稳定性?研究者Hymal认为:由于幼儿在同伴中的声望得到了群体心理作用的支持,因此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Denham,Holt等则认为由于幼儿具有自我评价社交经验,他们能够充分利用交往过程中的各種信息来形成或者改变对他人的情感表现。最近的相关研究显示(Ladd),幼儿的行为经验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个人声望,而且个人声望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永久性自我(self-perpetuating)。
3 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所要采取的措施
3.1 传授给幼儿同伴交往合作的基本技能
合作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个体为了完成共同的愿望而结合在一起,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商与配合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最终实现利益双赢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针对幼儿期的社交活动,游戏是幼儿进行个人交往的主要形式,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根据他们每个人性格特点,有意识地安排幼儿参与分配游戏中的所要扮演的角色。使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去感受成功和失败,让幼儿了解只有充分的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社交道理。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对那些积极交往的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适时的进行矛盾的疏导和解决,游戏结束以后请幼儿们交流一下如何商量角色,怎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胜利,玩得是否开心等体会,及时表扬在做游戏过程中尊重他人,态度谦和的幼儿。并请在交往中取得成功的幼儿谈一下个人经验等。游戏推动了幼儿积极参加角色游戏的热情,同时也让每一位幼儿懂得了与别人交往的道理,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树立良好的品质会有一定的影响。
3.2 重视家庭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
作为家长,他们在孩子的同伴交往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长要及时了解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有效地教育手段,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比如:可以从培养幼儿的同情心着手,让他们学会如何理解他人,让他们感受别人的痛苦,教育他们要具有怜悯之心。同时,家长也要为幼儿树立良好行为榜样,他们就会跟随父母的行为来与自己的同伴进行交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重点注意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让他们变成爱说且会说的孩子,为幼儿能够进行成功交往活动的铺设道路。
3.3 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历可以显著提升幼儿进行同伴交往的自信心,反过来自信心的提高又会增强的幼儿社交的主动性,两者可以相互促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愉快的交往机会,这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最好的形式之一。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充分把握“六一”儿童节这一机会,可以把传统的节目表演改成趣味游戏活动,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够参与游戏活动,幼儿们是游戏的主角,教师作为活动的配角给予一定的辅助。在游戏过程中,不同年龄层的幼儿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这在无形当中扩大了幼儿的交往范围,并使他们体会到同伴交往的乐趣和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合作的快乐,从而使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邓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4(3).
[2]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
[3]杨兴芳.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2009(9).
[4]金贞女.试论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9(2).
[5]焦卫燕.满足幼儿交往需要,培养幼儿交往能力[J].幼教园地,2004(12).
[6]刘艳梅.交往是生存、发展的基础——浅谈幼儿交往能力培养[J].昌河科技,2007(3).
[7]龙红芝.对我国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研究的反思[J].甘肃科技,2006(5).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和复杂,这就需要幼儿有很好的个人交际能力。良好的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幼儿正确认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他们克服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行为调节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提高,使其人格更趋于社会化,为形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幼儿同伴关系的内涵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近或者相同的幼儿共同参与相关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相互配合或协作的一种社交关系,或者指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通过彼此的交往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儿童的人际关系当中,同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伴关系在幼儿社会化及其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优秀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极其重要的外部精神环境,对其形成自信、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可以促进幼儿社会化及其心智的顺利发展,如果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困难,这将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产生许多不利影响。所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教育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
2 幼儿同伴交往现状与影响因素
2.1 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幼儿在为人处世方面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他们在做事情时总是以个人的喜好或者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从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些儿童常常是固执己见,很少去主动替别人着想,与其他幼儿相处时也往往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把他人的利益置若罔闻。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推行计划生育,使得很大一部分儿童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幼儿在家庭中受到特殊的照顾,他们往往将这种特殊的地位带到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之中去,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在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在与他们个人的兴趣或者需要发生矛盾时,他们的情绪往往表现得过于激烈。
一些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孤僻、任性的性格。比如: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不愿意参加幼儿园组织的集体活动,常常自己一个人闷闷不乐,甚至会出现对某些事情过分敏感的现象。他们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让其他人接近他们,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做那些合作性的游戏。这些幼儿还时常会出现爱钻牛角尖、小心眼等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将会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有些幼儿还会出现一种更为严重的交往问题,即一些幼儿有明显的暴力侵犯他人的行为。比如:踢人、骂人、推人、故意向别人身上吐口水、争抢玩具、给别人起难听的外号等。如果这些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会逐渐使他们形成脾气暴躁、冷酷无情、骄横无理等不良情绪。
2.2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分析
Parker和Seal的研究表明:儿童同伴关系进展可以划分为五类,即循环(rotation)、关系推进(growth)、关系疏远(decline)、关系平衡(stasis)和没有朋友(friendless)。那些经历过“循环”过程的幼儿,他们的个人行为既有吸引朋友的一面(如:懂得幽默,主动聊一些有趣的话题等),同时也有排斥友谊的一面(如:攻击性、专横无理、主动泄漏个人隐私等)。那些正处在“疏远”阶段的幼儿会逐步失去一些朋友,但是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行为总的来说是亲社会的(如:分享、关怀等)和非攻击性的。这些幼儿通过舍弃一些朋友,以便在个人社交网络中增强亲密性与减少矛盾的发生。那些长时间“没有朋友”的幼儿,他们的行为总是使同伴交往变得沮丧,并扰乱已经形成的同伴关系。他们在个人社会交往上表现是抑制的(如:胆怯和害羞),在情感方面是低控的(易怒的)或以自我中心的。
哪些因素影响了幼儿时期同伴接纳或者拒绝的稳定性?研究者Hymal认为:由于幼儿在同伴中的声望得到了群体心理作用的支持,因此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Denham,Holt等则认为由于幼儿具有自我评价社交经验,他们能够充分利用交往过程中的各種信息来形成或者改变对他人的情感表现。最近的相关研究显示(Ladd),幼儿的行为经验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个人声望,而且个人声望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永久性自我(self-perpetuating)。
3 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所要采取的措施
3.1 传授给幼儿同伴交往合作的基本技能
合作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个体为了完成共同的愿望而结合在一起,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商与配合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最终实现利益双赢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针对幼儿期的社交活动,游戏是幼儿进行个人交往的主要形式,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根据他们每个人性格特点,有意识地安排幼儿参与分配游戏中的所要扮演的角色。使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去感受成功和失败,让幼儿了解只有充分的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社交道理。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对那些积极交往的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适时的进行矛盾的疏导和解决,游戏结束以后请幼儿们交流一下如何商量角色,怎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胜利,玩得是否开心等体会,及时表扬在做游戏过程中尊重他人,态度谦和的幼儿。并请在交往中取得成功的幼儿谈一下个人经验等。游戏推动了幼儿积极参加角色游戏的热情,同时也让每一位幼儿懂得了与别人交往的道理,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树立良好的品质会有一定的影响。
3.2 重视家庭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
作为家长,他们在孩子的同伴交往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长要及时了解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有效地教育手段,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比如:可以从培养幼儿的同情心着手,让他们学会如何理解他人,让他们感受别人的痛苦,教育他们要具有怜悯之心。同时,家长也要为幼儿树立良好行为榜样,他们就会跟随父母的行为来与自己的同伴进行交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重点注意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让他们变成爱说且会说的孩子,为幼儿能够进行成功交往活动的铺设道路。
3.3 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历可以显著提升幼儿进行同伴交往的自信心,反过来自信心的提高又会增强的幼儿社交的主动性,两者可以相互促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愉快的交往机会,这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最好的形式之一。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充分把握“六一”儿童节这一机会,可以把传统的节目表演改成趣味游戏活动,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够参与游戏活动,幼儿们是游戏的主角,教师作为活动的配角给予一定的辅助。在游戏过程中,不同年龄层的幼儿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这在无形当中扩大了幼儿的交往范围,并使他们体会到同伴交往的乐趣和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合作的快乐,从而使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邓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4(3).
[2]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
[3]杨兴芳.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2009(9).
[4]金贞女.试论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9(2).
[5]焦卫燕.满足幼儿交往需要,培养幼儿交往能力[J].幼教园地,2004(12).
[6]刘艳梅.交往是生存、发展的基础——浅谈幼儿交往能力培养[J].昌河科技,2007(3).
[7]龙红芝.对我国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研究的反思[J].甘肃科技,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