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自我认识智能的涵义
1.什么是自我认识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所提出,智能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有效产品的能力。依据智能的历史性、生物性、所具有的特定符号系统和文化作品成果四项指标,可将智能分成8种不同的类型,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作为生命个体,每个人都具备上述8种智能,对每一种智能也都可以改变、训练和发展,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的智能程度和组合不同。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加德纳把自我认识智能定义为:自我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行为的能力。这种智能包括了解自己内部的种种情况,如情绪、意图、动机、气质等。在加德纳看来,自我认识智能蕴含着多种思维,需要我们有能力对事物整体进行把握,在更大范围内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发现自己更高一级的意识形态。
2.自我认识智能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由于推动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进步而受到人们的推崇,但是人们的实际活动不是靠单一的智能起作用,而是依靠一定智能组合起作用,一种智能的发展通常需要其它智能的支撑。因为每一种智能都蕴涵着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着各自独特的原理、程序机制、执行命令和媒介,这都是依赖单一的一种或几种智能所无法揭示的。
中国文化对内省所持的态度,使我们在认识和开发自我认识智能方面感到很困难。一方面,我们没有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具体技能;另一方面,我们对深入了解自己有一种恐惧,不知道会发现些什么,这是源于我们对人的潜意识有一种普遍印象。尽管人们对内心世界有一种负面印象,但是如果能够很好地开发自我认识智能,它就能成为我们可以利用的一个巨大、尚未被开发的潜能仓库。现代社会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从自我认识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方面,也应开发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
3.自我认识智能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主体的人自身的意识,其中包括主体人的一切方面,从物质到精神,以及从社会到自然的属性和特点。自我意识表现为3个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人对自身心理内容的一种内省式的把握,将自己作为独立生命个体进行自我关照、审视,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以及对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
自我认识智能是智能的一种,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次首先是了解和认识自我,即主要认识自己内心世界情感和情绪的变化;第二个层次建立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即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调控策略,让学习者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承担起责任。它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标识,然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积极的指导。自我认识智能就是认识自我及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行为的能力。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
地理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训练基本技能,促进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至少包含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两个机会。首先,这个过程必然要有学生认识世界的具体活动,它可为学生认识自己提供机会。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被认识的客体。在认识的过程中,学生与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会作为反馈信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其次,地理学习内容的复杂性要求一系列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如需要制定学习计划,需要在遇到困难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这就又为学生练习调节自我提供了可能。
1.唤醒——创设培养自我感知的环境
唤醒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是让学生了解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哪些表现和行为是利用这一智能或是自我认识智能的表现,即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意识较少到更加地了解。教师可创设能引起内省的情景,或创设需要运用有关内在自我方面知识的情景,如感情意识、思维过程、自我反思等来唤醒自我认识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单一智能或多种智能,一直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如果缺乏创设相关环境和给予强化而不去唤醒人类的潜在能力,相关的神经功能就会衰退,这些能力也就会逐渐自我衰退,甚至消失。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们开展了“学校实用智能”的研究,告诫我们如果不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发生作用,思维就不会产生。智能的有效运用需要在丰富具体的环境里实现,根据威廉姆·格莱塞的控制理论,人类的行为由生存、归属感、权利、自由和享受这5种需要出发。我们可以把学校环境组织起来使之符合这5种需要,如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计划和评估,可经常按照学生的异质性分组,以使学生重视彼此的依赖关系及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等。学校环境通过创设一种充满关爱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受欢迎、被接纳的。
2.拓展——从意识到改善的提高
这个阶段是为了拓展、改善和提高被唤醒和激活的自我认识智能而进行各种练习的过程。通过第一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可能意识到了自己具有自我认识智能,那么如何拓展、改善和提高这一智能?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自我认识的策略和调控策略,就是这个阶段的任务。有规律地使用一些智能技巧,让学生在具体地理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使他们明白这些练习策略既是属于自我认识智能的,又能够提高自己的自我认识智能。如果我们不使用这些智能,它们将会沉睡或萎缩。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一定的地理情境让学生设定目标、反思训练、记日志等,从而拓展、改善和提高自我认识智能。通过评判性及创造性高级思维过程、集中注意力技巧、警觉性训练、情绪或情感的自我意识技巧等,拓展自我认识智能,练习元认知。
3.迁移——从地理之中到地理之外的升华
这个阶段是为了将认识和调控自我的策略迁移到其它学科,迁移到日常生活当中,达到自我认识智能与其它学科、日常生活整合的目的。通过讨论自我认识智能的运用,把所学内容运用到其它领域,并最终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自我认识智能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加德纳认为,个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会有所联系,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人的发展都不能孤立进行。观察他人怎样对我们做出反应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形成自我认识,“知人为聪,知己为明”,通过他人和社会的信息反馈,对自己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比较他人的知觉和自我知觉,进行批判性的自我观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使每个人对自我产生不同程度的新认识。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位置与形象,从而学会全面、客观、发展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每个人都在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从建立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认知方式来探究指向自身内部的情感状态、思维模式的认识和发展。
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它表明了人对自身理性能力的一种觉知。人在向外观察的同时须伴随向内的观察,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学生的多元化智能特点在地理学习中进行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教师可及时引导他们反思在交往中所得到的反馈,提出问题和适当的建议以提高他们的自知自省能力。以上所述的培养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方法,能够使他们在具体的地理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自我、完善自我,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逐步开发自我认识智能,最终形成更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意志。▲
1.什么是自我认识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所提出,智能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有效产品的能力。依据智能的历史性、生物性、所具有的特定符号系统和文化作品成果四项指标,可将智能分成8种不同的类型,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作为生命个体,每个人都具备上述8种智能,对每一种智能也都可以改变、训练和发展,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的智能程度和组合不同。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加德纳把自我认识智能定义为:自我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行为的能力。这种智能包括了解自己内部的种种情况,如情绪、意图、动机、气质等。在加德纳看来,自我认识智能蕴含着多种思维,需要我们有能力对事物整体进行把握,在更大范围内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发现自己更高一级的意识形态。
2.自我认识智能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由于推动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进步而受到人们的推崇,但是人们的实际活动不是靠单一的智能起作用,而是依靠一定智能组合起作用,一种智能的发展通常需要其它智能的支撑。因为每一种智能都蕴涵着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着各自独特的原理、程序机制、执行命令和媒介,这都是依赖单一的一种或几种智能所无法揭示的。
中国文化对内省所持的态度,使我们在认识和开发自我认识智能方面感到很困难。一方面,我们没有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具体技能;另一方面,我们对深入了解自己有一种恐惧,不知道会发现些什么,这是源于我们对人的潜意识有一种普遍印象。尽管人们对内心世界有一种负面印象,但是如果能够很好地开发自我认识智能,它就能成为我们可以利用的一个巨大、尚未被开发的潜能仓库。现代社会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从自我认识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方面,也应开发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
3.自我认识智能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主体的人自身的意识,其中包括主体人的一切方面,从物质到精神,以及从社会到自然的属性和特点。自我意识表现为3个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人对自身心理内容的一种内省式的把握,将自己作为独立生命个体进行自我关照、审视,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以及对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
自我认识智能是智能的一种,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次首先是了解和认识自我,即主要认识自己内心世界情感和情绪的变化;第二个层次建立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即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调控策略,让学习者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承担起责任。它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标识,然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积极的指导。自我认识智能就是认识自我及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行为的能力。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
地理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训练基本技能,促进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至少包含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两个机会。首先,这个过程必然要有学生认识世界的具体活动,它可为学生认识自己提供机会。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被认识的客体。在认识的过程中,学生与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会作为反馈信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其次,地理学习内容的复杂性要求一系列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如需要制定学习计划,需要在遇到困难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这就又为学生练习调节自我提供了可能。
1.唤醒——创设培养自我感知的环境
唤醒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是让学生了解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哪些表现和行为是利用这一智能或是自我认识智能的表现,即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意识较少到更加地了解。教师可创设能引起内省的情景,或创设需要运用有关内在自我方面知识的情景,如感情意识、思维过程、自我反思等来唤醒自我认识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单一智能或多种智能,一直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如果缺乏创设相关环境和给予强化而不去唤醒人类的潜在能力,相关的神经功能就会衰退,这些能力也就会逐渐自我衰退,甚至消失。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们开展了“学校实用智能”的研究,告诫我们如果不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发生作用,思维就不会产生。智能的有效运用需要在丰富具体的环境里实现,根据威廉姆·格莱塞的控制理论,人类的行为由生存、归属感、权利、自由和享受这5种需要出发。我们可以把学校环境组织起来使之符合这5种需要,如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计划和评估,可经常按照学生的异质性分组,以使学生重视彼此的依赖关系及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等。学校环境通过创设一种充满关爱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受欢迎、被接纳的。
2.拓展——从意识到改善的提高
这个阶段是为了拓展、改善和提高被唤醒和激活的自我认识智能而进行各种练习的过程。通过第一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可能意识到了自己具有自我认识智能,那么如何拓展、改善和提高这一智能?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自我认识的策略和调控策略,就是这个阶段的任务。有规律地使用一些智能技巧,让学生在具体地理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使他们明白这些练习策略既是属于自我认识智能的,又能够提高自己的自我认识智能。如果我们不使用这些智能,它们将会沉睡或萎缩。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一定的地理情境让学生设定目标、反思训练、记日志等,从而拓展、改善和提高自我认识智能。通过评判性及创造性高级思维过程、集中注意力技巧、警觉性训练、情绪或情感的自我意识技巧等,拓展自我认识智能,练习元认知。
3.迁移——从地理之中到地理之外的升华
这个阶段是为了将认识和调控自我的策略迁移到其它学科,迁移到日常生活当中,达到自我认识智能与其它学科、日常生活整合的目的。通过讨论自我认识智能的运用,把所学内容运用到其它领域,并最终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自我认识智能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加德纳认为,个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会有所联系,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人的发展都不能孤立进行。观察他人怎样对我们做出反应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形成自我认识,“知人为聪,知己为明”,通过他人和社会的信息反馈,对自己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比较他人的知觉和自我知觉,进行批判性的自我观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使每个人对自我产生不同程度的新认识。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位置与形象,从而学会全面、客观、发展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每个人都在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从建立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认知方式来探究指向自身内部的情感状态、思维模式的认识和发展。
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它表明了人对自身理性能力的一种觉知。人在向外观察的同时须伴随向内的观察,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学生的多元化智能特点在地理学习中进行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教师可及时引导他们反思在交往中所得到的反馈,提出问题和适当的建议以提高他们的自知自省能力。以上所述的培养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方法,能够使他们在具体的地理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自我、完善自我,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逐步开发自我认识智能,最终形成更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