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查访问的意义
构成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植被、土壤、水分、大气和地形等,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各个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构成环境的因素与生物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构成自然界里的农业生态系统。
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为多山地区,平原极少,这里有广阔的坡地。通过调查、访问西城镇坡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了解这里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否保持平衡状态,懂得构成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因素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提高对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特别是保护自然重要性的认识。
二、调查访问的主要内容
1.森林方面
森林是构成自然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坡地的林木种类和数量等状况应当作为调查访问的重点。调查内容包括这里现有林木分布面积、主要树种、长势以及林业发展规划等。首先,需要计算出该镇森林的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的计算方法是:如某一片坡地有森林60亩,其土地总面积为600亩,森林覆盖率则为10%。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应在20%以上。坡地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是分析这里自然条件改变的重要依据。其次,要知道当地森林的兴衰状况,还要通过访问,了解该镇以往各个时期当地林木的数量、种群、分布情况以及遭到破坏的人为原因等。
2.土壤方面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要到坡地进行实地野外调查,了解该镇土壤的类型、结构、湿度、颜色、质地、厚度、有机质、PH值、土壤流失和土壤改良以及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等方面情况。
3.水文、气象方面
除了到该镇气象站收集气象资料外,还要访问当地老农,了解该镇历史上的旱、涝灾情,到野外调查河流、塘堰、井、泉等水源方面情况,如水量、水的性质以及地下水埋藏情况。
4.地质与地形方面
岩石是土壤母质基础,要了解该地岩石的类型、风化程度;要调查地形的形态,地面坡度,阴坡或阳坡,坡地上沟谷与河流的数量、分布及沟谷切割地面的程度等方面情况。
5.动物方面
森林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反之,动物的数量及种群等情况是森林变化所引起环境改变的反映。通过访问了解当地历史上和现在鸟类、昆虫、蛇类、野兽和鱼类等主要动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它们遭到灭绝或减少的人为原因。
三、调查访问的基本方法
1.收集当地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农、林、牧、副、渔的基本资料,人们收入增减情况。据调查访问,在该镇的土地面积中,林业用地占82.6%,耕地面积占7.1%,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福建省平均水平的2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林业用地多,为该镇林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由于耕地比重小,加上人均耕地面积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今后在农业生产上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做到地尽其力。
2.通过访问老农民及查阅尤溪县县志,了解历史上当地自然条件的变化情况。该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但气候存在差异现象。从地形上看,位于河谷(坡底)自然村的气温高于山地(坡顶)自然村的气温,从历史上看,三十几年来,气温有较明显的升高,尤其是冬季,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冰期每年长达约一个月之久,冬季水田结冰是常有之事,近二十几年来,这里再也没有发现结冰现象了。
由于人们一些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原因,三十几年来,该镇河水由清澈逐渐变混浊,河塘由深逐渐变浅,河水水位季节变化更大。
由于地形的影响,山坡有利于林木生长,河谷(坡底)对双季稻和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这种气候差异便于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生产。近年来,文峰自然村利用高海拔的气候资源优势,建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但近二十几年来,洪涝、干旱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很大。
3.野外实地观察。首先,选择调查区的最高处(如西城镇的九阜山),纵观那里地形特点、林木分布、水源多少、作物长势和聚落布局等。其次,纵穿或横穿该调查区,观察沿途的土壤、林木、草地、庄稼及水土流失等情况。最后,分别选一农作物长势最好和最差点,详细探讨其原因并研究各自然要素之间或自然要素与人为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四、调查访问的综合分析
通过调查访问,获得了很多与坡地区域有关的资料和感性认识,为我们认识该坡地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我们通过讨论、研究、总结,从而进一步了解了坡地自然生态规律,巩固并加深了所学的农业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作用,往往是通过目前农业生产的现状表现出来。因此,要从现实入手,从历史找原因,全面分析,才能总结出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干预环境的经验教训。如西城镇山连村有片坡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农业生产状况很好,然而现在出现了不旱就涝的灾情,农业生产水平下降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这一带在1958年“大办钢铁”以前,森林覆盖率很高,多山的地形,为树木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森林茂密成为福建省自然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五十年代大炼钢铁,大肆毁林,七十年代农业学大赛,又大面积开荒,现在除了农耕地外,尽是荒地。抓住这个关键问题,运用生态平衡的观点,分析森林遭到破坏后引起的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变化,使我们懂得,毁坏林木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贫瘠、水土保持能力大减,造成农业生产条件变差。由此可见,毁林开荒对坡地带来的危害。应当退耕还林,贯彻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治理方针,走以发展农业为主、粮、林、牧结合的路子,使坡地植被覆盖率迅速提高。这样,恶化了的农业生态环境才有可能转化。讨论分析后,为了加深理解和巩固调查访问的成果,还应及时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一中(365100)
构成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植被、土壤、水分、大气和地形等,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各个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构成环境的因素与生物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构成自然界里的农业生态系统。
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为多山地区,平原极少,这里有广阔的坡地。通过调查、访问西城镇坡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了解这里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否保持平衡状态,懂得构成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因素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提高对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特别是保护自然重要性的认识。
二、调查访问的主要内容
1.森林方面
森林是构成自然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坡地的林木种类和数量等状况应当作为调查访问的重点。调查内容包括这里现有林木分布面积、主要树种、长势以及林业发展规划等。首先,需要计算出该镇森林的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的计算方法是:如某一片坡地有森林60亩,其土地总面积为600亩,森林覆盖率则为10%。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应在20%以上。坡地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是分析这里自然条件改变的重要依据。其次,要知道当地森林的兴衰状况,还要通过访问,了解该镇以往各个时期当地林木的数量、种群、分布情况以及遭到破坏的人为原因等。
2.土壤方面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要到坡地进行实地野外调查,了解该镇土壤的类型、结构、湿度、颜色、质地、厚度、有机质、PH值、土壤流失和土壤改良以及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等方面情况。
3.水文、气象方面
除了到该镇气象站收集气象资料外,还要访问当地老农,了解该镇历史上的旱、涝灾情,到野外调查河流、塘堰、井、泉等水源方面情况,如水量、水的性质以及地下水埋藏情况。
4.地质与地形方面
岩石是土壤母质基础,要了解该地岩石的类型、风化程度;要调查地形的形态,地面坡度,阴坡或阳坡,坡地上沟谷与河流的数量、分布及沟谷切割地面的程度等方面情况。
5.动物方面
森林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反之,动物的数量及种群等情况是森林变化所引起环境改变的反映。通过访问了解当地历史上和现在鸟类、昆虫、蛇类、野兽和鱼类等主要动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它们遭到灭绝或减少的人为原因。
三、调查访问的基本方法
1.收集当地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农、林、牧、副、渔的基本资料,人们收入增减情况。据调查访问,在该镇的土地面积中,林业用地占82.6%,耕地面积占7.1%,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福建省平均水平的2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林业用地多,为该镇林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由于耕地比重小,加上人均耕地面积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今后在农业生产上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做到地尽其力。
2.通过访问老农民及查阅尤溪县县志,了解历史上当地自然条件的变化情况。该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但气候存在差异现象。从地形上看,位于河谷(坡底)自然村的气温高于山地(坡顶)自然村的气温,从历史上看,三十几年来,气温有较明显的升高,尤其是冬季,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冰期每年长达约一个月之久,冬季水田结冰是常有之事,近二十几年来,这里再也没有发现结冰现象了。
由于人们一些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原因,三十几年来,该镇河水由清澈逐渐变混浊,河塘由深逐渐变浅,河水水位季节变化更大。
由于地形的影响,山坡有利于林木生长,河谷(坡底)对双季稻和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这种气候差异便于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生产。近年来,文峰自然村利用高海拔的气候资源优势,建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但近二十几年来,洪涝、干旱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很大。
3.野外实地观察。首先,选择调查区的最高处(如西城镇的九阜山),纵观那里地形特点、林木分布、水源多少、作物长势和聚落布局等。其次,纵穿或横穿该调查区,观察沿途的土壤、林木、草地、庄稼及水土流失等情况。最后,分别选一农作物长势最好和最差点,详细探讨其原因并研究各自然要素之间或自然要素与人为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四、调查访问的综合分析
通过调查访问,获得了很多与坡地区域有关的资料和感性认识,为我们认识该坡地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我们通过讨论、研究、总结,从而进一步了解了坡地自然生态规律,巩固并加深了所学的农业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作用,往往是通过目前农业生产的现状表现出来。因此,要从现实入手,从历史找原因,全面分析,才能总结出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干预环境的经验教训。如西城镇山连村有片坡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农业生产状况很好,然而现在出现了不旱就涝的灾情,农业生产水平下降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这一带在1958年“大办钢铁”以前,森林覆盖率很高,多山的地形,为树木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森林茂密成为福建省自然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五十年代大炼钢铁,大肆毁林,七十年代农业学大赛,又大面积开荒,现在除了农耕地外,尽是荒地。抓住这个关键问题,运用生态平衡的观点,分析森林遭到破坏后引起的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变化,使我们懂得,毁坏林木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贫瘠、水土保持能力大减,造成农业生产条件变差。由此可见,毁林开荒对坡地带来的危害。应当退耕还林,贯彻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治理方针,走以发展农业为主、粮、林、牧结合的路子,使坡地植被覆盖率迅速提高。这样,恶化了的农业生态环境才有可能转化。讨论分析后,为了加深理解和巩固调查访问的成果,还应及时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一中(3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