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学科有无兴趣,既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体现。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所有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一、巧设导语,课前激趣
好奇心为学习兴趣的源头,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而精心设计导语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老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当成是催眠曲,因此上课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备《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认真分析教材,通过分析我认为:这一课的学习要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及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许多历史影片吧,那么是否看过有关秦朝的影视剧呢?你们是否知道秦始皇是一个什么的历史人物?他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有何重大影响?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钱币、测量刻度,这些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它们是如何发展变化而来的呢?我想你们一定想知道。从今天起,这一单元的学习就来认识这些历史知识。”我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指出:荧屏上的人物和事件與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是有差距的,荧屏上的事件及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而历史是不容改变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和秦朝吧,看一看与荧屏上的始皇帝、秦朝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非常急切地想知道秦始皇及秦朝的相关历史知识,我的导语激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创设情境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情景,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激发其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课堂质量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学生们教活了。
1、学生扮演角色,再现历史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地这样设计情境:假如你是历史中的人物,面对此情此景你如何想?怎样做?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的遥远和陌生,而能够以一种亲切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和历史人物一样思考、行动,以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伐无道诛暴秦”时,就大泽乡起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演出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一幕,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历史。
2、运用现代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巧妙地利用音(录音)像(CAI课件、电影、投影)等手段,生动具体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把学生带入历史之中,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官渡之战”的时候,教师预先可截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片段,加以其他相关材料做好课件。上课时先简单介绍一下战争的始末使学生有初步认识,随后就利用课件来表现战争场景,同时结合课文中的材料详细介绍战争的经过。播放视频时,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老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所做的精彩描绘,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三、设置疑问,以疑激趣
传统教学模式是讲述式,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变讲述为自主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而历史教学内容问题化,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历史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最好问题情境化,教学形式采用生动活泼的讨论式,教师在备课时就设计好问题,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真相。设疑的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提问:如问“是什么” ,在学习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吗?”“怎么样”,接着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 “为什么?”,就这样步步深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提问也可以采用逆向式,如“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思的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如学习《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如果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变法?”这样就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总之,设疑要设在关键处,设在点子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促进教学质量,要善于设置疑问,以疑激趣,才能营造出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导语,课前激趣
好奇心为学习兴趣的源头,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而精心设计导语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老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当成是催眠曲,因此上课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备《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认真分析教材,通过分析我认为:这一课的学习要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及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许多历史影片吧,那么是否看过有关秦朝的影视剧呢?你们是否知道秦始皇是一个什么的历史人物?他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有何重大影响?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钱币、测量刻度,这些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它们是如何发展变化而来的呢?我想你们一定想知道。从今天起,这一单元的学习就来认识这些历史知识。”我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指出:荧屏上的人物和事件與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是有差距的,荧屏上的事件及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而历史是不容改变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和秦朝吧,看一看与荧屏上的始皇帝、秦朝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非常急切地想知道秦始皇及秦朝的相关历史知识,我的导语激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创设情境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情景,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激发其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课堂质量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学生们教活了。
1、学生扮演角色,再现历史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地这样设计情境:假如你是历史中的人物,面对此情此景你如何想?怎样做?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的遥远和陌生,而能够以一种亲切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和历史人物一样思考、行动,以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伐无道诛暴秦”时,就大泽乡起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演出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一幕,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历史。
2、运用现代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巧妙地利用音(录音)像(CAI课件、电影、投影)等手段,生动具体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把学生带入历史之中,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官渡之战”的时候,教师预先可截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片段,加以其他相关材料做好课件。上课时先简单介绍一下战争的始末使学生有初步认识,随后就利用课件来表现战争场景,同时结合课文中的材料详细介绍战争的经过。播放视频时,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老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所做的精彩描绘,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三、设置疑问,以疑激趣
传统教学模式是讲述式,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变讲述为自主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而历史教学内容问题化,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历史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最好问题情境化,教学形式采用生动活泼的讨论式,教师在备课时就设计好问题,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真相。设疑的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提问:如问“是什么” ,在学习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吗?”“怎么样”,接着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 “为什么?”,就这样步步深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提问也可以采用逆向式,如“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思的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如学习《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如果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变法?”这样就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总之,设疑要设在关键处,设在点子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促进教学质量,要善于设置疑问,以疑激趣,才能营造出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