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教学,不只是为了传授学科知识,而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育人,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语文教学就必须把情感教育放在首位,教师要学会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美去熏陶学生,用生活去磨炼学生。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因为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语文便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兴趣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教学,它是基础课、工具课,所以较之其他学科更具人文性和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从理论上掌握其教学方法,还要从实践中发现和掌握生活与文学常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一、 情感渗透、育人为先
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教学,不只是为了传授学科知识,而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育人,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轻松愉悦的获得知识,同时又能明白做人的道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个完美的人不但需要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武装,更需要伟大人格的支撑。一个人拥有多少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亲人的关爱和朋友的祝福;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正直善良和懂得感恩的心;一个人拥有多少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中学生处在少年和青年初期,身上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感情,却不轻易动情或表达感情,正如裹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不到火山爆发时是不会喷涌而出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情有所动”。其实,每个孩子都爱自己的亲人 ,但是他们如果不善于表达,不会表达,不小心就会伤了亲人和朋友的心,同时也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中去。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想方设法将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热情激发出来,。用语言正确的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表述出来。如:在教学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时,先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一分钟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既然学生对母亲的感情被充分的激发出来了,如果再进行新课的学习,不管是字词教学、课文分析还是归纳主题思想,都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学就必须把情感教育放在首位,教师要学会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美去熏陶学生,用生活去磨炼学生。让他们学会爱,懂得爱;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二、培养兴趣、走出课堂、感悟生活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要想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不是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而是要让他感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这一切又来自于语文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只有把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进而才能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课文的分析和学习上,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正真认识到云与天气的关系,正真做到学有所用。一次建议学完课文以后再设置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作业:1.收集有关天气的名言警句;2.让擅长绘画的同学用画自己的笔画画出各种云彩的形态。(下一节课欣赏)
通过这些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有了些许心得:要想使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语文教学就必须和生活挂钩。因为生活是语文的源泉,離开了生活的语文便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学习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语文”无处不在,大街小巷、门里门外、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河流山川……正所谓“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所以,只要我们留心“人间处处皆语文”。我们可以边走边学、边看边学、边游边学,让语文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生活,让生活教育学生。
三:拓展阅读空间,拓宽学生视野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修养。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学生非常愿意读,但大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写作的技巧,积累写作的素材,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说白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因此应鼓励他们写读书笔记,随读随写,不拘泥与形式。长此以往读书笔记便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了老师了解学生心理的一扇窗户,成了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通过读书笔记教师知道了学生的心声,了解到了学生的渴望与憧憬,也感受到了他们承受的压力和思想矛盾。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利用教学之余,找一切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谈风土人情,拉家常琐事,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心理,尽最大可能理解学生,尤其是理解他们的苦衷,明白他们的困惑。教师要尽可能的开导学生,和学生敞开心扉,谈社会,谈人生。由此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甚至会把读书当成一件非常神圣的任务来完成,阅读的效果也随之提高。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学生写好文章,我们同样需要“活水”,这“活水”从哪儿来?无非来自阅读和生活。俗话说的好“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读的作品多了,感情自然丰富,写作素材自然不少,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水满则溢”,写作一事便水到渠成,很是容易,很是自然。因此作文章一要有文学功底,就如盖房子需要打地基一样,下面的地基越牢实,上面盖的房子就越高;二要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一个只会读书,不去生活中历练的作者是浅薄的;一个只会历练不会读书的作者是木讷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运筹帷幄需要丰富的生活经历作支撑。千万不要相信光看兵书就会打胜仗,光看图纸就会盖大厦,那都是骗人的。凡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是行不了万里路,而是不够坚持;不是写不好文章,而是不够执着,对阅读不够执着、对生活不够执着。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兴趣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教学,它是基础课、工具课,所以较之其他学科更具人文性和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从理论上掌握其教学方法,还要从实践中发现和掌握生活与文学常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一、 情感渗透、育人为先
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教学,不只是为了传授学科知识,而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育人,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轻松愉悦的获得知识,同时又能明白做人的道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个完美的人不但需要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武装,更需要伟大人格的支撑。一个人拥有多少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亲人的关爱和朋友的祝福;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正直善良和懂得感恩的心;一个人拥有多少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中学生处在少年和青年初期,身上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感情,却不轻易动情或表达感情,正如裹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不到火山爆发时是不会喷涌而出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情有所动”。其实,每个孩子都爱自己的亲人 ,但是他们如果不善于表达,不会表达,不小心就会伤了亲人和朋友的心,同时也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中去。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想方设法将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热情激发出来,。用语言正确的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表述出来。如:在教学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时,先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一分钟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既然学生对母亲的感情被充分的激发出来了,如果再进行新课的学习,不管是字词教学、课文分析还是归纳主题思想,都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学就必须把情感教育放在首位,教师要学会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美去熏陶学生,用生活去磨炼学生。让他们学会爱,懂得爱;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二、培养兴趣、走出课堂、感悟生活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要想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不是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而是要让他感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这一切又来自于语文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只有把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进而才能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课文的分析和学习上,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正真认识到云与天气的关系,正真做到学有所用。一次建议学完课文以后再设置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作业:1.收集有关天气的名言警句;2.让擅长绘画的同学用画自己的笔画画出各种云彩的形态。(下一节课欣赏)
通过这些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有了些许心得:要想使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语文教学就必须和生活挂钩。因为生活是语文的源泉,離开了生活的语文便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学习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语文”无处不在,大街小巷、门里门外、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河流山川……正所谓“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所以,只要我们留心“人间处处皆语文”。我们可以边走边学、边看边学、边游边学,让语文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生活,让生活教育学生。
三:拓展阅读空间,拓宽学生视野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修养。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学生非常愿意读,但大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写作的技巧,积累写作的素材,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说白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因此应鼓励他们写读书笔记,随读随写,不拘泥与形式。长此以往读书笔记便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了老师了解学生心理的一扇窗户,成了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通过读书笔记教师知道了学生的心声,了解到了学生的渴望与憧憬,也感受到了他们承受的压力和思想矛盾。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利用教学之余,找一切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谈风土人情,拉家常琐事,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心理,尽最大可能理解学生,尤其是理解他们的苦衷,明白他们的困惑。教师要尽可能的开导学生,和学生敞开心扉,谈社会,谈人生。由此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甚至会把读书当成一件非常神圣的任务来完成,阅读的效果也随之提高。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学生写好文章,我们同样需要“活水”,这“活水”从哪儿来?无非来自阅读和生活。俗话说的好“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读的作品多了,感情自然丰富,写作素材自然不少,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水满则溢”,写作一事便水到渠成,很是容易,很是自然。因此作文章一要有文学功底,就如盖房子需要打地基一样,下面的地基越牢实,上面盖的房子就越高;二要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一个只会读书,不去生活中历练的作者是浅薄的;一个只会历练不会读书的作者是木讷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运筹帷幄需要丰富的生活经历作支撑。千万不要相信光看兵书就会打胜仗,光看图纸就会盖大厦,那都是骗人的。凡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是行不了万里路,而是不够坚持;不是写不好文章,而是不够执着,对阅读不够执着、对生活不够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