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准。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将踏人社会,随着业务拓展的需要,他们将有与各行业、各阶层的西方人士交往接触、共同工作的机会,因此,能够得体地运用语言是成就职业学校学生在职场驰骋的一项有利武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对其走上工作岗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就对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胡文仲先生指出:“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教师应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准确地运用英语交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平时的英语教学之所以会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意识没有被划入考试范围。这样的考试制度使得教师只能循规蹈矩地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注重语言知识在考试中的作用,而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要明确让学生讨论的话题,避免抽象化和引发歧义。如让学生讨论“What's your view about love?”学生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爱”这个话题范围过广,学生的理解不一致,即使展开讨论也会不着边际,最后难以驾驭。教师可以预先引导学生对“love”的含义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列举出各种的爱:异性之间的爱、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等等,然后教师再对讨论任务进一步具体化,如“How to show your love to your teachers?”这样讨论才会有实质性和针对性。有些讨论中的关键词汇容易引发歧义,如学生在讨论“Are you in favor of the use of cosmetics by young women?”时,一个学生提出,“I don't favor the use of cosmetics. Youth itself is a kind of beauty. Why should we cover it with artificial beauty?”而另一个学生提出,“I support the use of cosmetics, because cosmetics can protect our skin.”顯然两个学生对“cosmetics”的理解不相同,所以,教师要事先预计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歧义,确定关键词汇的内涵。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外语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开展激发创造性的活动。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小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开放性的话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坚持独立见解。一个好的话题必然是一个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在世界观、道德情感方面受到教育的话题。一些被谈得很滥的、答案众所周知的话题没有挑战性,难以激发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如“What's your favorite book?”“How to achieve success?”等等。因此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设计出新颖别致、能唤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并逐步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外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培养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话题呈现形式要生动有趣。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话题关系到是否能激发起学生完成此项任务的欲望。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未免过于简单化和不负责任。学生对某个话题即使有兴趣,但教师如果不讲究呈现方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则无法调动起来。如我们希望学生讨论“玩电脑游戏是否有害学习”这个话题,直接把话题抛给学生很可能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活跃的、英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滔滔不绝,而内向的或英语表达能力弱的同学参与欲望不强。所以不妨给出一段父子之间的争执,然后让学生讨论孰是孰非,如何解决矛盾。这样的任务形式生动有趣,情境自然,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讨论的氛围中去。利用几张图片、一篇报道、一则广告、一封信或一个电影片段等多种形式呈现话题都可以让活动趣味盎然。小组活动的任务形式除讨论外,要多让学生“做”起来。教师可以设计一次招聘会,让学生从几分简历中讨论合适人选,还可以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财力的旅游路线等,这些活动与社会生活与学生需求相关,既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了其独立思考、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学生积极实践其所学语言构建新信息提供了机会。
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英语完成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各种真实的活动,使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堂小组活动的任务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项具体任务的完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最佳表现,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责任心,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并针对活动的结果反馈及时做出调整。教师更要有进取心,平时注意学习研究,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语言水平、教学技能和理论水平,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还要有创新能力,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学习环境和语言的输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收稿日期:2011-04-20
我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胡文仲先生指出:“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教师应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准确地运用英语交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平时的英语教学之所以会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意识没有被划入考试范围。这样的考试制度使得教师只能循规蹈矩地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注重语言知识在考试中的作用,而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要明确让学生讨论的话题,避免抽象化和引发歧义。如让学生讨论“What's your view about love?”学生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爱”这个话题范围过广,学生的理解不一致,即使展开讨论也会不着边际,最后难以驾驭。教师可以预先引导学生对“love”的含义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列举出各种的爱:异性之间的爱、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等等,然后教师再对讨论任务进一步具体化,如“How to show your love to your teachers?”这样讨论才会有实质性和针对性。有些讨论中的关键词汇容易引发歧义,如学生在讨论“Are you in favor of the use of cosmetics by young women?”时,一个学生提出,“I don't favor the use of cosmetics. Youth itself is a kind of beauty. Why should we cover it with artificial beauty?”而另一个学生提出,“I support the use of cosmetics, because cosmetics can protect our skin.”顯然两个学生对“cosmetics”的理解不相同,所以,教师要事先预计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歧义,确定关键词汇的内涵。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外语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开展激发创造性的活动。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小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开放性的话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坚持独立见解。一个好的话题必然是一个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在世界观、道德情感方面受到教育的话题。一些被谈得很滥的、答案众所周知的话题没有挑战性,难以激发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如“What's your favorite book?”“How to achieve success?”等等。因此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设计出新颖别致、能唤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并逐步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外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培养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话题呈现形式要生动有趣。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话题关系到是否能激发起学生完成此项任务的欲望。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未免过于简单化和不负责任。学生对某个话题即使有兴趣,但教师如果不讲究呈现方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则无法调动起来。如我们希望学生讨论“玩电脑游戏是否有害学习”这个话题,直接把话题抛给学生很可能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活跃的、英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滔滔不绝,而内向的或英语表达能力弱的同学参与欲望不强。所以不妨给出一段父子之间的争执,然后让学生讨论孰是孰非,如何解决矛盾。这样的任务形式生动有趣,情境自然,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讨论的氛围中去。利用几张图片、一篇报道、一则广告、一封信或一个电影片段等多种形式呈现话题都可以让活动趣味盎然。小组活动的任务形式除讨论外,要多让学生“做”起来。教师可以设计一次招聘会,让学生从几分简历中讨论合适人选,还可以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财力的旅游路线等,这些活动与社会生活与学生需求相关,既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了其独立思考、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学生积极实践其所学语言构建新信息提供了机会。
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英语完成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各种真实的活动,使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堂小组活动的任务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项具体任务的完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最佳表现,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责任心,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并针对活动的结果反馈及时做出调整。教师更要有进取心,平时注意学习研究,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语言水平、教学技能和理论水平,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还要有创新能力,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学习环境和语言的输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收稿日期: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