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各种互联网盛会上,“大数据”是被提及频率最多的一个热门词语。人们不禁会问:大数据是什么?
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的定义较为简单: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它的特点包括“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真实性)。
这一概念在为人类的思考方式提出了一种新可能的同时,也挑战着人们对个人隐私的传统观念。可以不夸张地说,在大数据时代,除非你不上网,否则难有隐私可言——这感觉就像自己在大街上“裸奔”。
无所不在的隐私泄露
在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期待获得个性化服务,而想获得这种服务往往要以牺牲隐私为代价。
当你使用电子邮件、社交网络时,你发表的言论或分享的照片、视频都将决定你得到怎样的广告推荐;当你拿着iPhone满世界旅游时,苹果公司早已通过定位系统把你的信息收罗在自己的数据库里,并利用这些信息构建地图和交通信息等;当你用手机通话时,运营商不仅知道你打给谁,打了多久,还知道你是在哪里进行的通话……
这种情况下,个人数据早已不属于自己,而是商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些互联网企业更是无限制地利用这些数据,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交换着各自掌握的大量用户个人隐私资源以谋求私利,伤害消费者的权益。
网上便出现过这样的例子:一位网友吐槽称,出于好奇他在购物网上搜了一下“棺材、寿衣”等信息。谁知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在网页右边的“热门商品”推荐中天天都有棺材、寿衣、骨灰盒的推荐信息。显然,这名网友中了互联网大数据的“毒”。
谁偷走了我的隐私?
在电影《007:空降危机》中,天才特务Q把一个超强骇客主机带到MI6总部去,通过它不仅可以从空中追踪探员与目标的即时动态,还可以随时监控整个伦敦。虽然只是导演虚构的场景,但这种无所不在的监控让人胆寒。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有人监控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暴露”了自己。
1.电子书。越来越流行的Kindle(电子书阅读器)让我们看书更方便了,但这些设备也会保留你所做的一切,如你读了什么、阅读的速度以及哪些地方是你反复读过多遍的,还可以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删掉那些你已经付费的内容。
2.GPS。现在高端的汽车都有内置的GPS,黑莓和iphone等智能手机也有一些免费的导航服务。但从另一面来说,这些服务提供商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对你的行迹进行跟踪。
3.支付卡。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不用停留就可以完成支付交易,打开钱包,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卡。所有的卡都有技术支持,通过这些技术你的行迹和习惯将暴露无遗。
4.社交网络。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不玩社交网络的人了。如果你使用社交网络,恭喜你,你有很高的几率“贡献”出你的网络隐私。某安全遵从顾问公司所有者表示:“从现在起的十年后,孩子们就会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爸爸和妈妈的隐私。”
5.应用软件。一般情况下,较大的互联网运营商均有良好的隐私保护机制,正常的QQ、微信聊天信息仅保存于运营商的服务器中,不会被泄露。但是,用户自身的疏忽仍可能造成信息泄露。
我的隐私我做主
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人信息存储的时间更久,搜索也更容易。个人信息一旦被以数据化形式储存,便掌握在政府、非政府机构以及商业组织的数据库中,很难进行保护。
然而,各国在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上并非毫无作为。目前,全世界已有近20个国家制定了专门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美国、欧盟等还专门针对信息时代制定了隐私方面的法规。中国也于2012年12月28日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并出台《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对大数据时代的个人数据信息管理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
公民也应提高自我保护和监督意识,在个人隐私权遭到侵犯时,及时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运用法律法规和网络行业规范中的知悉权及时跟踪自己的个人数据信息,监督政府、网络运营商以及其他网络用户对自己个人信息的使用情况。
相信有了公民的监督及自我防范意识的提高,类似“棱镜门”等大数据时代下的隐私泄漏事件终会得到有效控制。
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的定义较为简单: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它的特点包括“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真实性)。
这一概念在为人类的思考方式提出了一种新可能的同时,也挑战着人们对个人隐私的传统观念。可以不夸张地说,在大数据时代,除非你不上网,否则难有隐私可言——这感觉就像自己在大街上“裸奔”。
无所不在的隐私泄露
在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期待获得个性化服务,而想获得这种服务往往要以牺牲隐私为代价。
当你使用电子邮件、社交网络时,你发表的言论或分享的照片、视频都将决定你得到怎样的广告推荐;当你拿着iPhone满世界旅游时,苹果公司早已通过定位系统把你的信息收罗在自己的数据库里,并利用这些信息构建地图和交通信息等;当你用手机通话时,运营商不仅知道你打给谁,打了多久,还知道你是在哪里进行的通话……
这种情况下,个人数据早已不属于自己,而是商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些互联网企业更是无限制地利用这些数据,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交换着各自掌握的大量用户个人隐私资源以谋求私利,伤害消费者的权益。
网上便出现过这样的例子:一位网友吐槽称,出于好奇他在购物网上搜了一下“棺材、寿衣”等信息。谁知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在网页右边的“热门商品”推荐中天天都有棺材、寿衣、骨灰盒的推荐信息。显然,这名网友中了互联网大数据的“毒”。
谁偷走了我的隐私?
在电影《007:空降危机》中,天才特务Q把一个超强骇客主机带到MI6总部去,通过它不仅可以从空中追踪探员与目标的即时动态,还可以随时监控整个伦敦。虽然只是导演虚构的场景,但这种无所不在的监控让人胆寒。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有人监控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暴露”了自己。
1.电子书。越来越流行的Kindle(电子书阅读器)让我们看书更方便了,但这些设备也会保留你所做的一切,如你读了什么、阅读的速度以及哪些地方是你反复读过多遍的,还可以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删掉那些你已经付费的内容。
2.GPS。现在高端的汽车都有内置的GPS,黑莓和iphone等智能手机也有一些免费的导航服务。但从另一面来说,这些服务提供商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对你的行迹进行跟踪。
3.支付卡。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不用停留就可以完成支付交易,打开钱包,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卡。所有的卡都有技术支持,通过这些技术你的行迹和习惯将暴露无遗。
4.社交网络。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不玩社交网络的人了。如果你使用社交网络,恭喜你,你有很高的几率“贡献”出你的网络隐私。某安全遵从顾问公司所有者表示:“从现在起的十年后,孩子们就会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爸爸和妈妈的隐私。”
5.应用软件。一般情况下,较大的互联网运营商均有良好的隐私保护机制,正常的QQ、微信聊天信息仅保存于运营商的服务器中,不会被泄露。但是,用户自身的疏忽仍可能造成信息泄露。
我的隐私我做主
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人信息存储的时间更久,搜索也更容易。个人信息一旦被以数据化形式储存,便掌握在政府、非政府机构以及商业组织的数据库中,很难进行保护。
然而,各国在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上并非毫无作为。目前,全世界已有近20个国家制定了专门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美国、欧盟等还专门针对信息时代制定了隐私方面的法规。中国也于2012年12月28日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并出台《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对大数据时代的个人数据信息管理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
公民也应提高自我保护和监督意识,在个人隐私权遭到侵犯时,及时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运用法律法规和网络行业规范中的知悉权及时跟踪自己的个人数据信息,监督政府、网络运营商以及其他网络用户对自己个人信息的使用情况。
相信有了公民的监督及自我防范意识的提高,类似“棱镜门”等大数据时代下的隐私泄漏事件终会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