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铸造“师魂”是育人之本,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确立德育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是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深刻革命。高等学校的教师在培养人才的活动中担负着特殊的使命。一流的教育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正是教育使命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实施高校德育教育的目的、内涵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 “师魂” 高校师德建设 高校教师队伍
铸造“师魂”是育人之本,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确立德育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是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德育核心地位的确立,将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和选择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教育价值的地位,首先要定在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定在教师的正确价值观上。一流的教育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正是教育使命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特别要从传统的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关注学生理想信念、伦理规范、道德人格的思维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基础和着力点就是培养和造就道德卓越的高校教师队伍。
一、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高校师德教育,推进教师观念创新
实施高校教师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师德建设工作中必须明确以下师德教育方面的内涵:
1.与时俱进,身体力行——是师德之本。
近代思想教育家梁启超警示:“在教育界立身的人,应该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更不消说了。一个人若是在教育上不感觉有趣味,我劝他立刻改行。”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热爱教育,这是师德之本。教师像渡翁,让学生过河鹏程,而自己在河中来回游弋;教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而燃尽了自己;教师像蚕虫,丝抽尽而自逝,这是人们对辛勤而光荣的教师的赞誉。传统的论人观对“德”的要求是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尽管时代不同,“德”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对教师的“德”的要求核心却是基本一致的。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他们的修养之深、师德之高,令人赞羡不已。作为教师就应该学习他们这种精神,应该仿效他们这种精神。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的高校教师队伍中,对热爱教育事业的程度还有所差异,也缺乏教育观念的创新。
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从教育者自身做起,与时俱进,身体力行。在社会变革和快速发展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教育者的责任尤其重大。”他强调:“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所以,教育者必须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浇铸自己的价值观,去教育感召学生,最终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目的。
2.目标明确,坚持正确思想——是师德之魂。
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思想的动机,产生行为的效果;思想的差异,势必带来行动的区别。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效果。思想,是人的灵魂。舍去思想,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魂之躯了。所以,坚持正确的思想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之魂。作为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要完成党和人民这个重托,必须坚持正确思想。
虽然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较好,但还存在着诸如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力度不够,极少部分教师的师德素养与合格的人民教师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在一些教育行为过程中,体现出思想还有不正确之处,魂还有飘忽之态。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师德建设和师德状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虽是个别现象,但如果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对高校师德建设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徐特立先生指出:“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材的培养,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正确的方向去教,就很危险了。古代很早就有“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及“传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把修养作为培养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孔子曾曰:“德之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步,不美不能改。”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方向明确,无任何杂念,无一点偏差,为代表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教,这是师德之魂。这个魂一定要附系全身,不能离魂弃舍。
3.重心突出,坚持为教学而学——是师德之源。
一是高校师德教育的重心要放在以下四点:(1)培养教师要有的民族责任感。一名没有民族责任感的教师,很难说能全心全意为祖国教育事业效力。在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的时代,一定要唤醒一代教师的这种责任感。(2)强调自主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努力培养自立型的教师,而这种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更应建立在“三观”教育之中。(3)激发竞争意识。竞争意识的激发,是培养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4)培养辩证观念。在高校师德建设中要引导教师正确对待社会,明确奋斗目标。
二是培养人才是教育的主要职能,教好功课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所以先学后教、教学结合、为教而学,是教师职业道德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苦学不厌,是古往今来教师的美德。子曰:“墨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可见,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懂得和提倡教师应该为教而学的师德修养。反之,正如夸美纽斯所说:“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之云,无水之源,无光之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所以,教师搞好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更是师德之源泉。
4.注重过程教育,坚持为人师表——是师德之最。
古今之教育家,都把教师的师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曰:“师述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文而信,可以为师;通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教育学家蔡元培说:“什么叫师范?就是模范,可为人榜样。自己的行为,做别人的模范……模范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须慢慢养成。”作为教师,如何为人师表,是师德最重要的方面。加强师德修养,必须在为人师表上有所造诣。叶圣陶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师表。”可见,教育者要教好人,必须首先达到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而要达到这样的道德要求,必须注重实践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切教育行为的活动中必须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严于律己,养成正性,具有浩然之气,做一个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无愧于社会和民族,受到欢迎和称赞的光荣高尚的人民教师,这才是真正的其乐无穷,真正的不枉过一生。
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同样,也是德育工作的根本方法。他指出:“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强调要“坚持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据此,师德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加强正确思想的灌输教育;要进行说服疏导,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讲清道理,以理服人;要力戒形式主义,注重实际效果,加强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科学地对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人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实现人生价值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个人融入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发学习、无私奉献,担负起当代大学教师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二、贴近社会实际,推动师德教育实践创新
要做好以德育为核心的高校师德教育工作,关键是内容和方法的创新。高校要紧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所引起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采用多样、多渠道、多载体的方法。
1.理论指导与社会教育并举。
当前的高校师德教育必须给广大教师以超前的理论指导,使理论教育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从理论上帮助他们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矢”射社会生活、教师思想实际之“的”。必须有理性和正当的道德理由作为支撑,有理有据地说服教师,从正反两方面引导教师自我剖析:我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是正常的、善意的?要以丰富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知识为背景,在认识人类公理和公共秩序的层次上,在个人生命质量和生活意义的层次上理解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的正当性。
2.扩大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有效地指导教师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秀高校教师。要充分明确:完整的“师德”教育应当是学校、家庭、事业、社会的共同教育,这也可称为“师德”教育的大教育观。如何实施这一教育观念,有一个如何调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的问题。首先,要积极调动教师的自动力,配合学校师德教育的凝聚力;其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人生价值教育。
三、以环境陶冶为依托,强化师德教育方式创新
1.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
从制度上和政策上維护广大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合法利益,通过多种途径,为广大教师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深刻认识师德建设在高校发展、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舆论氛围。
由于我国教师职业远没有真正成为受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因此,只有加大对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为师德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和舆论保证,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3.加强对教师师德风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要教育广大教师自觉地实践党的教育方针,为人师表,恪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新教师上岗后,要指定德才兼备的教师带教,把师德教育纳入到教师的职务培训中去。
4.建立师德准入制度,构建师德评价长效机制。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教师招聘中的准入制度,把有真才实学而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安排到教师岗位上,因为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对要成为教师的人员,除了教师资格证书外,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师德考核体系。同时要引入竞争管理制度,建立系统完善的师德约束制度,从责任和义务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约束和规范。学校对师德师风、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三个主要方面的评价,应将师德放在首位。学校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在措施上得力,把师德建设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姚义钊.强化师德修养,热心搞好教育.
[2]王胜利.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3]李新华.师德现状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 “师魂” 高校师德建设 高校教师队伍
铸造“师魂”是育人之本,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确立德育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是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德育核心地位的确立,将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和选择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教育价值的地位,首先要定在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定在教师的正确价值观上。一流的教育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正是教育使命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特别要从传统的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关注学生理想信念、伦理规范、道德人格的思维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基础和着力点就是培养和造就道德卓越的高校教师队伍。
一、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高校师德教育,推进教师观念创新
实施高校教师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师德建设工作中必须明确以下师德教育方面的内涵:
1.与时俱进,身体力行——是师德之本。
近代思想教育家梁启超警示:“在教育界立身的人,应该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更不消说了。一个人若是在教育上不感觉有趣味,我劝他立刻改行。”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热爱教育,这是师德之本。教师像渡翁,让学生过河鹏程,而自己在河中来回游弋;教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而燃尽了自己;教师像蚕虫,丝抽尽而自逝,这是人们对辛勤而光荣的教师的赞誉。传统的论人观对“德”的要求是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尽管时代不同,“德”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对教师的“德”的要求核心却是基本一致的。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他们的修养之深、师德之高,令人赞羡不已。作为教师就应该学习他们这种精神,应该仿效他们这种精神。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的高校教师队伍中,对热爱教育事业的程度还有所差异,也缺乏教育观念的创新。
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从教育者自身做起,与时俱进,身体力行。在社会变革和快速发展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教育者的责任尤其重大。”他强调:“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所以,教育者必须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浇铸自己的价值观,去教育感召学生,最终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目的。
2.目标明确,坚持正确思想——是师德之魂。
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思想的动机,产生行为的效果;思想的差异,势必带来行动的区别。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效果。思想,是人的灵魂。舍去思想,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魂之躯了。所以,坚持正确的思想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之魂。作为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要完成党和人民这个重托,必须坚持正确思想。
虽然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较好,但还存在着诸如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力度不够,极少部分教师的师德素养与合格的人民教师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在一些教育行为过程中,体现出思想还有不正确之处,魂还有飘忽之态。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师德建设和师德状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虽是个别现象,但如果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对高校师德建设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徐特立先生指出:“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材的培养,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正确的方向去教,就很危险了。古代很早就有“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及“传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把修养作为培养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孔子曾曰:“德之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步,不美不能改。”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方向明确,无任何杂念,无一点偏差,为代表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教,这是师德之魂。这个魂一定要附系全身,不能离魂弃舍。
3.重心突出,坚持为教学而学——是师德之源。
一是高校师德教育的重心要放在以下四点:(1)培养教师要有的民族责任感。一名没有民族责任感的教师,很难说能全心全意为祖国教育事业效力。在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的时代,一定要唤醒一代教师的这种责任感。(2)强调自主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努力培养自立型的教师,而这种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更应建立在“三观”教育之中。(3)激发竞争意识。竞争意识的激发,是培养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4)培养辩证观念。在高校师德建设中要引导教师正确对待社会,明确奋斗目标。
二是培养人才是教育的主要职能,教好功课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所以先学后教、教学结合、为教而学,是教师职业道德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苦学不厌,是古往今来教师的美德。子曰:“墨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可见,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懂得和提倡教师应该为教而学的师德修养。反之,正如夸美纽斯所说:“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之云,无水之源,无光之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所以,教师搞好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更是师德之源泉。
4.注重过程教育,坚持为人师表——是师德之最。
古今之教育家,都把教师的师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曰:“师述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文而信,可以为师;通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教育学家蔡元培说:“什么叫师范?就是模范,可为人榜样。自己的行为,做别人的模范……模范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须慢慢养成。”作为教师,如何为人师表,是师德最重要的方面。加强师德修养,必须在为人师表上有所造诣。叶圣陶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师表。”可见,教育者要教好人,必须首先达到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而要达到这样的道德要求,必须注重实践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切教育行为的活动中必须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严于律己,养成正性,具有浩然之气,做一个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无愧于社会和民族,受到欢迎和称赞的光荣高尚的人民教师,这才是真正的其乐无穷,真正的不枉过一生。
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同样,也是德育工作的根本方法。他指出:“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强调要“坚持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据此,师德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加强正确思想的灌输教育;要进行说服疏导,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讲清道理,以理服人;要力戒形式主义,注重实际效果,加强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科学地对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人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实现人生价值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个人融入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发学习、无私奉献,担负起当代大学教师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二、贴近社会实际,推动师德教育实践创新
要做好以德育为核心的高校师德教育工作,关键是内容和方法的创新。高校要紧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所引起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采用多样、多渠道、多载体的方法。
1.理论指导与社会教育并举。
当前的高校师德教育必须给广大教师以超前的理论指导,使理论教育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从理论上帮助他们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矢”射社会生活、教师思想实际之“的”。必须有理性和正当的道德理由作为支撑,有理有据地说服教师,从正反两方面引导教师自我剖析:我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是正常的、善意的?要以丰富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知识为背景,在认识人类公理和公共秩序的层次上,在个人生命质量和生活意义的层次上理解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的正当性。
2.扩大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有效地指导教师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秀高校教师。要充分明确:完整的“师德”教育应当是学校、家庭、事业、社会的共同教育,这也可称为“师德”教育的大教育观。如何实施这一教育观念,有一个如何调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的问题。首先,要积极调动教师的自动力,配合学校师德教育的凝聚力;其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人生价值教育。
三、以环境陶冶为依托,强化师德教育方式创新
1.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
从制度上和政策上維护广大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合法利益,通过多种途径,为广大教师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深刻认识师德建设在高校发展、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舆论氛围。
由于我国教师职业远没有真正成为受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因此,只有加大对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为师德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和舆论保证,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3.加强对教师师德风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要教育广大教师自觉地实践党的教育方针,为人师表,恪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新教师上岗后,要指定德才兼备的教师带教,把师德教育纳入到教师的职务培训中去。
4.建立师德准入制度,构建师德评价长效机制。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教师招聘中的准入制度,把有真才实学而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安排到教师岗位上,因为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对要成为教师的人员,除了教师资格证书外,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师德考核体系。同时要引入竞争管理制度,建立系统完善的师德约束制度,从责任和义务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约束和规范。学校对师德师风、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三个主要方面的评价,应将师德放在首位。学校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在措施上得力,把师德建设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姚义钊.强化师德修养,热心搞好教育.
[2]王胜利.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3]李新华.师德现状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