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高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现状的分析,分析其缺失缘由,提出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思考,阐述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缺失缘由 教学实践
1 农村高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意义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讨”,是为了“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他们生长在和平年代,离那段革命历史太遥远。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研习,能够带领他们去回顾那段艰辛的历史,去感受每一个革命者的精神与人格。特别是对于生活环境较为偏僻的农村高中的学生来说,更具价值和意义。
2 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缺失缘由
无论是从农村高中实际教学现状而言,还是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研习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但是,在农村高中实際语文教学课堂中却存在缺失,这是有其现实原因在的。
作为农村高中的学生,他们所接触的社会,无论从经济上说还是从文化上谈,较之大城市,都相对于落后。所以,虽说已经成为一名高中生,他们的眼界和格局、他们在各方面的知识点,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狭窄。
而知识面的狭窄,必会成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之路的巨大拦路虎。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学生对“北伐战争”“军阀”毫无认识,需要教师拓展学生知识面。这就必然导致课堂任务拖延,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那么,如何在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中开展“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研习呢?
3 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思考与实践
3.1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一是将必修教材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贯穿。
以必修教材为例,高一第一学期,学生会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茹志鹏的《百合花》、朱启平的《落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鲁迅的《祝福》。
但是,这些课文的学习毕竟横跨一个学期,且在中间会穿插其余文本的学习,学生对于革命传统作品的精神的把握是单一且无序的。所以,在学期结束之时,就有必要开展必修一革命传统作品统读,将一学期所涉及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进行有序整合,突出强化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二是将选修课堂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系统化和典型化。
笔者选择“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的诗歌专题做了如下设计:
选择典型文本,将整个“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进行系统化规整,有助于学生理清中国革命历史,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中那些革命志士的英勇奋斗、百折不挠、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
3.2 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以选修课中“抗日诗歌选读”这一板块为例,谈谈笔者关于课堂与课外结合的实践。
课题:抗日诗歌选读
课程目标:了解中国14年抗日历史,把握抗日英雄的精神与人格。
课堂任务1:分析毛泽东《祭黄帝陵》,引出对“爱国主义”的思考。
课外任务2:寻找一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斗的革命志士,查询其抗日经历并形成时间脉络图,然后找到其所写的或者描写其的一首诗歌。
课堂任务3:分享学生所搜集的抗日诗歌及人物,谈谈你选择的理由。其余同学做点评。
课堂任务4:对当今社会中革命精神传承的人物分享。
课外任务5:经过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形成文字。
课堂是教师用自己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去更深的认识一些内容,而课外,则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拓展和消化,两者相辅相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研习才能更深刻,才能更有现实意义,才能更触动学生的心灵。
4 结语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对于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生活环境简单的农村高中来说,对于他们认识世界、定位自己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验)[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云峰.谈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18(8).
[3] 郑桂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4] 朱迎春.植红色基因,传家国情怀[J].基础教育研究,2019(8).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缺失缘由 教学实践
1 农村高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意义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讨”,是为了“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他们生长在和平年代,离那段革命历史太遥远。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研习,能够带领他们去回顾那段艰辛的历史,去感受每一个革命者的精神与人格。特别是对于生活环境较为偏僻的农村高中的学生来说,更具价值和意义。
2 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缺失缘由
无论是从农村高中实际教学现状而言,还是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研习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但是,在农村高中实際语文教学课堂中却存在缺失,这是有其现实原因在的。
作为农村高中的学生,他们所接触的社会,无论从经济上说还是从文化上谈,较之大城市,都相对于落后。所以,虽说已经成为一名高中生,他们的眼界和格局、他们在各方面的知识点,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狭窄。
而知识面的狭窄,必会成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之路的巨大拦路虎。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学生对“北伐战争”“军阀”毫无认识,需要教师拓展学生知识面。这就必然导致课堂任务拖延,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那么,如何在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中开展“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研习呢?
3 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思考与实践
3.1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一是将必修教材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贯穿。
以必修教材为例,高一第一学期,学生会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茹志鹏的《百合花》、朱启平的《落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鲁迅的《祝福》。
但是,这些课文的学习毕竟横跨一个学期,且在中间会穿插其余文本的学习,学生对于革命传统作品的精神的把握是单一且无序的。所以,在学期结束之时,就有必要开展必修一革命传统作品统读,将一学期所涉及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进行有序整合,突出强化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二是将选修课堂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系统化和典型化。
笔者选择“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的诗歌专题做了如下设计:
选择典型文本,将整个“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进行系统化规整,有助于学生理清中国革命历史,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中那些革命志士的英勇奋斗、百折不挠、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
3.2 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以选修课中“抗日诗歌选读”这一板块为例,谈谈笔者关于课堂与课外结合的实践。
课题:抗日诗歌选读
课程目标:了解中国14年抗日历史,把握抗日英雄的精神与人格。
课堂任务1:分析毛泽东《祭黄帝陵》,引出对“爱国主义”的思考。
课外任务2:寻找一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斗的革命志士,查询其抗日经历并形成时间脉络图,然后找到其所写的或者描写其的一首诗歌。
课堂任务3:分享学生所搜集的抗日诗歌及人物,谈谈你选择的理由。其余同学做点评。
课堂任务4:对当今社会中革命精神传承的人物分享。
课外任务5:经过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形成文字。
课堂是教师用自己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去更深的认识一些内容,而课外,则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拓展和消化,两者相辅相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研习才能更深刻,才能更有现实意义,才能更触动学生的心灵。
4 结语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对于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生活环境简单的农村高中来说,对于他们认识世界、定位自己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验)[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云峰.谈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18(8).
[3] 郑桂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4] 朱迎春.植红色基因,传家国情怀[J].基础教育研究,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