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冷门专业之后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terw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本科在读)
  我是通过“国家专项计划”进入北大的,当时计划中可供选择的五个专业,没有一个是所谓的热门专业。但我那时有名校情结,认为甭管啥专业,北大毕业不会差到哪里去,没想过就业的事情。其次,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工,没什么文化,亲戚中也鲜有上过大学的,在填志愿上,全是自己拿主意。
  在进入大学以前,除了小时候在科教频道看过一两集考古纪录片外,对考古几乎一无所知。学习考古的第一年给我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觉得这门学科很难、很枯燥。好在这种情况没有持续下去,虽然一直有压力,但对考古的认识也在渐渐深入,大三上的田野实习,则让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真正的认同感。
  离开校园,我们进行了整整一学期的野外实习,在老师的带领下,一点一点地开掘一个史前遗址。钻探、调查、发掘、整理、记录、撰写考古报告……经历了这一切,才真正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艰辛,也是由此,大家才最终确定毕业后要不要继续从事这门职业。
  父母也一直很尊重我的选择,没对我做任何干预。虽然他们也清楚学考古未来的经济收入并不乐观,也曾流露出希望我转向就业前景更好的专业的想法,但这也只是站在我的角度为我考量,单纯希望我过得更好。周遭亲朋多囿于见识,不知我“烤”的是什么“骨”,只看“北大”招牌,但觉“钱途”一片光明,还有部分长辈希望我从政,将来“当个大官”。
  但关于未来发展,我一直觉得这涉及的是大家的价值取向。如果以收入高低评价,那么我必须承认考古的发展前景处于显著弱势。但一个人的发展,或者说一个人的价值,不能单纯以收入衡量吧,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我认为,每一个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并积极突破行业天花板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不管什么专业。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没有好坏,我拒绝标签。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面前,更要保持基本的尊重与谦逊。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个专业,在就业上确实给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考古本科毕业很难直接从事相关职业,要继续干考古,还得读研。另外,从事考古,有大量的田野工作,很难顾家,而且我的家乡考古研究基础薄弱,以后就业可能还得北上,这也是要面对的一个重大抉择。但是,选择考古系,是一种机缘巧合,更是一种幸运,我还是打算继续读考古,争取进省所或省博,不行的话,就當名老师,教高中历史或地理,在哪儿教都可以,女朋友正好读师范,以后想和她在一起。
  张道良(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在读)
  我之前读的是社会学,后来转到了哲学系,这两个专业都不热门,但我选择它们的逻辑还挺一致的:就业在其次,主要是凭兴趣。
  我母亲和外公都是国企职工,外公年轻时当过兵,喜欢谈论社会和政治,也喜欢和我讲。可能是耳濡目染,我也喜欢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当时的分数是可以选很多专业的,但我还是选了社会学,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决定蛮草率。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哲学可能才是我更需要的。因为我不愿意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希望不只是考虑某种社会规范是怎么形成的,而是想要用哲学论证自己所认定的一些规范。再加上我想要一个新的开始,所以就转系了,而且我很遗憾,自己没有一开始就选择哲学。
  对于此,我的家人可以说是尽全力支持。当然,我父亲有一些异议,因为他觉得就业面太窄,而且哲学就是碰嘴皮子——作为一个感谢社会给予他安身立命基础的小生意经营者,他特别不喜欢对社会事件发表看法,但他还是鼓励我、尊重我。小时候,他说如果我考试低于八十分,他要请我吃饭,因为他真觉得考差一点说不定也挺好的。而且,他教会了我最大的爱好——打游戏。
  直到现在,我在乎的还是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我觉得这也是大学所能提供的。至于飞黄腾达,需要的条件要更多一些,除了学历,专业方向、个人能力甚至个人意愿都很重要。北大学生不是人人都想要出人头地,也不是人人都能,社会对于北大的期待和认知,我觉得有些片面。如今的大学,对未来已经没有什么承诺了,只是把高考当作终点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在影响人们的看法。不过反过来说,我觉得有这个意愿并且付出努力的人,在北大还是会有很多机会成功。不管是不是这样,就当是我的美好祝愿吧。
  烦请匿名(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在读)
  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二代,对于生活和未来,我并没有太大压力。父母都是本科生,对哲学没什么偏见,在专业选择上,没给过我太多压力,但还是希望我能够选择就业前景更好的专业,特别希望我考公务员,收入是其次,关键是期待我能够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社会地位。
  我一直认为北大和外面的社会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比较好的一点是,不同专业之间不会有很严重的歧视,基本上大家都觉得“各个专业都挺好,只是别的专业我不喜欢罢了”;对未来就业和发展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
  但关于前途光明与否,社会评价终究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作为一个冷门人文院系学生,我当然是反对贴标签的;但事实是,公众最擅长的事情,就是贴标签,当事人赞同与否也改变不了什么。我不认为我当主编、他当行长,“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但觉得自己作为所谓的“文化人”,能做的就是意识到,自己只能且必须发挥阿Q精神,心理上藐视外界的刻薄评价和刻板印象;然而我知道,社会评价虽然刻薄,但是真实,梦想很美好,但不能当饭吃。选择冷门专业,需要深刻反思自己的所需和动机:如果只是靠一个幻梦勉力坚持,很难有什么未来;但如果是真的热爱,那再好不过,很多冷门专业——特别是最近的高频专业考古——学出来虽然没办法富甲一方,但衣食无忧,甚至做出成就还是问题不大的。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而不是外界的声音过一辈子。   宋小宇(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现已毕业)
  高中时,我读过几本周国平的书,还有一本讲述社会科学原理的书。因为周国平是北大哲学系的老师,这让我开始向往北大哲学系。可以说高考之前,我的目标就是北大哲学系。但是,我的高考分数可以报经济,我和父母都觉得不应该浪费这个分数,于是选择了读经济。
  但我从经济学的课程中没有感受到过多少乐趣,曾经也在券商实习过一段时间,但这样的工作,很难调动我内心的积极和向往。实习时,我完全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想法在煎熬,也可能是我抗压能力不足。但在选择了哲学双学位以后,我发现哲学系的生活,和我想象的一模一样。
  然而,本科毕业,我还是不敢下定决心放弃经济选择哲学。因为作为外地人想要在京生活,经济压力是首当其冲的,尤其是现在男女平等,如果将来要在北京结婚和安家,女性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虽然家境小康,但也不能对我进行过多的支持。即便如此,家人还是很尊重我的选择,在他們看来,我能够快乐轻松更加重要,这很难得,周围的亲戚朋友普遍认为经管是具有前途、极为体面的选择。的确,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创业,而只是按部就班工作的话,金融和计算机领域的收入,势必要高于一些文科专业。但在我看来,获得极高薪资,个人的性格特质非常重要,内心需要对金钱有强烈的渴望。
  除此之外,薪酬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制度和市场需求,这可能是资本主导社会的必然结果。不同专业没有好坏之分,我不认为喜爱挣钱的人就更明智,也不认为甘愿坐冷板凳的人就更高尚。这个社会需要经济金融领域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人文领域的工作人员,大家只是追求不同。
  选择专业,其实是一次信息缺乏下的赌博。和我这样根据利益选择的情况相比,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后悔的可能性可能更小。
  Eden(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在读)
  在选择哲学之前,我读的是物理,因为我得过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和北大也有协议。我之前是个正儿八经的纯理工直男,只喜欢理科,800字的文章可能都读不下去,但在高中的时候喜欢上了哲学,也是哲学让我开始读得进去书。
  进入物理学院后,我的成绩、生活和人际关系都不错,也参与过科研项目。我觉得如果继续读下去,也能够过上自己期待的生活。但是,物理科研虽然有趣,我还是想做与人有关的东西。科学必须有人推动,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毕竟还是人,从我们人出发,也必须有人去研究与人相关的问题。其次,我经历过一些死亡,可能用一个比喻来说,我觉得我生活的世界于我构成了一个生命场,突如其来的死亡,在这个生命场中砸下了一个窟窿,于是,我尝试去修补它,并必须接纳它,也想去探索这件事对于我的意义。
  从死亡,我开始关注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多少带有一些学术性吧。《星际穿越》最近重映了,里面有句台词,可能可以描述我的转变:“我不害怕死亡,我害怕的是时间。”
  去世的母亲对我的教育最上心,父亲与我的交流有限,然而他在今年不幸离世。但父亲朴素的沟通方式对我影响深远:“我知识有限,不太理解你怎么想,我只希望你怎么样。”他用这个句式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30岁以前随便闯,我只希望你30岁以后能安家,有个稳定的生活。”
  但是关于各种选择,父亲还是会让我自己考虑。周围其他人也会对我的选择发表看法,其中不乏偏见。但是,我不会用情绪化的态度对待这些声音,不管这些意见多么尖刻,我都可以接纳,然后去理性考量。这可能是我母亲给我的影响,因为这是我的人生,我应该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期待的样子。
  (左小龙荐)
其他文献
英国皇室又迎来了一件喜事,传说中挂科、泡夜店、混不吝的哈里王子终于结婚啦!英国皇室在全世界各地圈粉无数,靠的究竟是什么?除了他们器宇轩昂的贵族气质外,浑然天成的英式幽默也让粉丝们回味无穷。  如果你以为英式幽默和这个国度一样循规蹈矩,谦逊守礼,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英式幽默绝对是搞笑里的泥石流,段子界的脏脏包,你一旦get到他们这种又丧又无厘头的笑点,就会立刻无法自拔了。  为什么英国人好像不在谈
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圣·安塞姆大学大礼堂中心的演讲台上,面对黑压压的人群,头发已有些斑白的65岁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镇定自若。“开始吧,米特!”人群中发出欢呼。随后,罗姆尼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开始了演讲。“……我们的国家需要什么?这个问题既不复杂也不深刻,美国需要工作,大量的工作。我竞选总统就是为给美国创建一个更好的未来:任何渴望工作的美国人都能找到工作……”罗
現在“熊孩子”成为全网媒体间歇性话题,大家时不时DISS一番。最新一次则是由某个“熊孩子”洗电脑、掰断口红等祸害东西的行为引起的。现在的孩子不爱惜东西,除了物品丰富“不知匮乏”外,主要是人财物教育不足的结果。财商教育比学位房更值得投资  首先,财商并不是富家子弟的专利或者说禀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五岁时,发现周围的人缺少火柴,他就拜托邻居跑到斯德哥尔摩帮忙“带货”,低买高卖,
毫无疑问,同徒步前行和乘坐马车相比,汽车令出行效率得到了量子跃迁般的提升。时至今日,我们不必再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步行穿越一片地区, 也不必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坐着马车在崎岖的道路上颠簸。在德国的高速路上,我们可以轻松地把车开到160迈(约256 千米/ 小时)。即便不是每次开车都能如此顺畅,那你觉得自己汽车的实际平均速度会是多少呢?  你的结果是用年度里程除以年度行驶时间得到的吧?这也是每一台
有一封湖广总督杨宗仁雍正元年三月初九日的请安折,没有事情要汇报,就是单纯的请安。雍正皇帝批了“朕安”,却把原折中的“奴才”二字涂掉,改为“臣”,并且批示:“向后称臣得体”。清朝满汉有别,满族人对皇上称奴才,汉人没资格。汉军的旗人,本来觉得可以同满人一体对待的,看曹寅的几份折子,都是称臣,年羹尧的亦然,不知规矩究竟如何。  史景迁在《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中说,同为皇家包衣的曹寅和李
学校放暑假,其实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   据美国媒体介绍,19世纪的美国学校大多根据农忙时间,夏天上课而在春秋两季放假。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城市化进程,美国学校假期才统一改在夏季,据说这既与欧洲社会的“消夏”传统有关,也与现代工业城市的夏季“热岛效应”颇有关系,那个年代还没有发明空调。   19世纪的美国人还有另一种观念,认为大脑也是肌肉,持续紧张或过度使用会造成伤害,仍在发育的儿童
在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时,文化界的纪念文章不少,但对于很多只读过语文课本里鲁迅文章的人来说,鲁迅的形象是机械、死板、无趣的。教材里,鲁迅被定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形象是愤怒、深沉的,像是每天都在忧国忧民、唉声叹气,其面目片面化、扁平化。   事实上,在教科书之外的鲁迅,是非常有趣的,除了写出《中国小说史略》这样不朽的学术著作,还是精通日语、德语的翻译家,对美术也有独到的认识,并善于设
小时候最痛恨的游戏是捉迷藏,因为听得到声,抓不到人。长大了最讨厌别人遥远的一声呼唤,麻烦您持续发声,不然在下真不知道您在哪里……  澄清一个问题:我听力没问题,多小的声音都可以听到,只是找不到声音的来源,听力好和听声辨位是两个功能。神奇的听声辨位  古时候,武林高手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丧失了那么多超能力,人类是怎么征服世界的?我们的智力一直在进化,这才是最强的超能力。  如果头不动,你能瞬间
朋友家聚会,结束之后,客人散尽,朋友妈妈发现蒸的馒头还剩下一些,于是第二天早上,家里多了一道早点:炒馒头。朋友说:“这个死面馒头还挺好吃的,炒了不软不散,特别顶饿。”  我听完这个故事,感觉自己的心理有点无法承受,却不料另外一个朋友补充:“那有什么,我妈的拿手菜之一是红烧饺子。每次剩了饺子,倒上老抽生抽一顿烧,烹饺子如治大国,轻翻轻炒,出锅再放一点香菜。”  终极的暴击来自第三个朋友:“我妈为了省
我今天要讲的不是什么光彩的经历,相反,它充满了尴尬和痛苦。但如果这个故事,能够让此刻处于挣扎中且读到这个故事的人感到不再那么孤单,那它就是有意义的。  作为高考大省里的全国重点,我们高中最出名的就是军事化管理和整齐跑操。一届3000多个人,一本率高达90% ,200个人能上清华北大。老师也经常激励我们:“能考上清华北大,人生就成功了。”接着鼓励我们把吃饭和睡觉以外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上。所以大家跑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