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本科在读)
我是通过“国家专项计划”进入北大的,当时计划中可供选择的五个专业,没有一个是所谓的热门专业。但我那时有名校情结,认为甭管啥专业,北大毕业不会差到哪里去,没想过就业的事情。其次,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工,没什么文化,亲戚中也鲜有上过大学的,在填志愿上,全是自己拿主意。
在进入大学以前,除了小时候在科教频道看过一两集考古纪录片外,对考古几乎一无所知。学习考古的第一年给我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觉得这门学科很难、很枯燥。好在这种情况没有持续下去,虽然一直有压力,但对考古的认识也在渐渐深入,大三上的田野实习,则让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真正的认同感。
离开校园,我们进行了整整一学期的野外实习,在老师的带领下,一点一点地开掘一个史前遗址。钻探、调查、发掘、整理、记录、撰写考古报告……经历了这一切,才真正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艰辛,也是由此,大家才最终确定毕业后要不要继续从事这门职业。
父母也一直很尊重我的选择,没对我做任何干预。虽然他们也清楚学考古未来的经济收入并不乐观,也曾流露出希望我转向就业前景更好的专业的想法,但这也只是站在我的角度为我考量,单纯希望我过得更好。周遭亲朋多囿于见识,不知我“烤”的是什么“骨”,只看“北大”招牌,但觉“钱途”一片光明,还有部分长辈希望我从政,将来“当个大官”。
但关于未来发展,我一直觉得这涉及的是大家的价值取向。如果以收入高低评价,那么我必须承认考古的发展前景处于显著弱势。但一个人的发展,或者说一个人的价值,不能单纯以收入衡量吧,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我认为,每一个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并积极突破行业天花板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不管什么专业。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没有好坏,我拒绝标签。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面前,更要保持基本的尊重与谦逊。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个专业,在就业上确实给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考古本科毕业很难直接从事相关职业,要继续干考古,还得读研。另外,从事考古,有大量的田野工作,很难顾家,而且我的家乡考古研究基础薄弱,以后就业可能还得北上,这也是要面对的一个重大抉择。但是,选择考古系,是一种机缘巧合,更是一种幸运,我还是打算继续读考古,争取进省所或省博,不行的话,就當名老师,教高中历史或地理,在哪儿教都可以,女朋友正好读师范,以后想和她在一起。
张道良(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在读)
我之前读的是社会学,后来转到了哲学系,这两个专业都不热门,但我选择它们的逻辑还挺一致的:就业在其次,主要是凭兴趣。
我母亲和外公都是国企职工,外公年轻时当过兵,喜欢谈论社会和政治,也喜欢和我讲。可能是耳濡目染,我也喜欢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当时的分数是可以选很多专业的,但我还是选了社会学,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决定蛮草率。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哲学可能才是我更需要的。因为我不愿意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希望不只是考虑某种社会规范是怎么形成的,而是想要用哲学论证自己所认定的一些规范。再加上我想要一个新的开始,所以就转系了,而且我很遗憾,自己没有一开始就选择哲学。
对于此,我的家人可以说是尽全力支持。当然,我父亲有一些异议,因为他觉得就业面太窄,而且哲学就是碰嘴皮子——作为一个感谢社会给予他安身立命基础的小生意经营者,他特别不喜欢对社会事件发表看法,但他还是鼓励我、尊重我。小时候,他说如果我考试低于八十分,他要请我吃饭,因为他真觉得考差一点说不定也挺好的。而且,他教会了我最大的爱好——打游戏。
直到现在,我在乎的还是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我觉得这也是大学所能提供的。至于飞黄腾达,需要的条件要更多一些,除了学历,专业方向、个人能力甚至个人意愿都很重要。北大学生不是人人都想要出人头地,也不是人人都能,社会对于北大的期待和认知,我觉得有些片面。如今的大学,对未来已经没有什么承诺了,只是把高考当作终点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在影响人们的看法。不过反过来说,我觉得有这个意愿并且付出努力的人,在北大还是会有很多机会成功。不管是不是这样,就当是我的美好祝愿吧。
烦请匿名(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在读)
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二代,对于生活和未来,我并没有太大压力。父母都是本科生,对哲学没什么偏见,在专业选择上,没给过我太多压力,但还是希望我能够选择就业前景更好的专业,特别希望我考公务员,收入是其次,关键是期待我能够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社会地位。
我一直认为北大和外面的社会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比较好的一点是,不同专业之间不会有很严重的歧视,基本上大家都觉得“各个专业都挺好,只是别的专业我不喜欢罢了”;对未来就业和发展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
但关于前途光明与否,社会评价终究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作为一个冷门人文院系学生,我当然是反对贴标签的;但事实是,公众最擅长的事情,就是贴标签,当事人赞同与否也改变不了什么。我不认为我当主编、他当行长,“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但觉得自己作为所谓的“文化人”,能做的就是意识到,自己只能且必须发挥阿Q精神,心理上藐视外界的刻薄评价和刻板印象;然而我知道,社会评价虽然刻薄,但是真实,梦想很美好,但不能当饭吃。选择冷门专业,需要深刻反思自己的所需和动机:如果只是靠一个幻梦勉力坚持,很难有什么未来;但如果是真的热爱,那再好不过,很多冷门专业——特别是最近的高频专业考古——学出来虽然没办法富甲一方,但衣食无忧,甚至做出成就还是问题不大的。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而不是外界的声音过一辈子。 宋小宇(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现已毕业)
高中时,我读过几本周国平的书,还有一本讲述社会科学原理的书。因为周国平是北大哲学系的老师,这让我开始向往北大哲学系。可以说高考之前,我的目标就是北大哲学系。但是,我的高考分数可以报经济,我和父母都觉得不应该浪费这个分数,于是选择了读经济。
但我从经济学的课程中没有感受到过多少乐趣,曾经也在券商实习过一段时间,但这样的工作,很难调动我内心的积极和向往。实习时,我完全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想法在煎熬,也可能是我抗压能力不足。但在选择了哲学双学位以后,我发现哲学系的生活,和我想象的一模一样。
然而,本科毕业,我还是不敢下定决心放弃经济选择哲学。因为作为外地人想要在京生活,经济压力是首当其冲的,尤其是现在男女平等,如果将来要在北京结婚和安家,女性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虽然家境小康,但也不能对我进行过多的支持。即便如此,家人还是很尊重我的选择,在他們看来,我能够快乐轻松更加重要,这很难得,周围的亲戚朋友普遍认为经管是具有前途、极为体面的选择。的确,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创业,而只是按部就班工作的话,金融和计算机领域的收入,势必要高于一些文科专业。但在我看来,获得极高薪资,个人的性格特质非常重要,内心需要对金钱有强烈的渴望。
除此之外,薪酬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制度和市场需求,这可能是资本主导社会的必然结果。不同专业没有好坏之分,我不认为喜爱挣钱的人就更明智,也不认为甘愿坐冷板凳的人就更高尚。这个社会需要经济金融领域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人文领域的工作人员,大家只是追求不同。
选择专业,其实是一次信息缺乏下的赌博。和我这样根据利益选择的情况相比,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后悔的可能性可能更小。
Eden(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在读)
在选择哲学之前,我读的是物理,因为我得过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和北大也有协议。我之前是个正儿八经的纯理工直男,只喜欢理科,800字的文章可能都读不下去,但在高中的时候喜欢上了哲学,也是哲学让我开始读得进去书。
进入物理学院后,我的成绩、生活和人际关系都不错,也参与过科研项目。我觉得如果继续读下去,也能够过上自己期待的生活。但是,物理科研虽然有趣,我还是想做与人有关的东西。科学必须有人推动,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毕竟还是人,从我们人出发,也必须有人去研究与人相关的问题。其次,我经历过一些死亡,可能用一个比喻来说,我觉得我生活的世界于我构成了一个生命场,突如其来的死亡,在这个生命场中砸下了一个窟窿,于是,我尝试去修补它,并必须接纳它,也想去探索这件事对于我的意义。
从死亡,我开始关注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多少带有一些学术性吧。《星际穿越》最近重映了,里面有句台词,可能可以描述我的转变:“我不害怕死亡,我害怕的是时间。”
去世的母亲对我的教育最上心,父亲与我的交流有限,然而他在今年不幸离世。但父亲朴素的沟通方式对我影响深远:“我知识有限,不太理解你怎么想,我只希望你怎么样。”他用这个句式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30岁以前随便闯,我只希望你30岁以后能安家,有个稳定的生活。”
但是关于各种选择,父亲还是会让我自己考虑。周围其他人也会对我的选择发表看法,其中不乏偏见。但是,我不会用情绪化的态度对待这些声音,不管这些意见多么尖刻,我都可以接纳,然后去理性考量。这可能是我母亲给我的影响,因为这是我的人生,我应该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期待的样子。
(左小龙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