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翻译与语言文化的内在联系,论证语言文化内涵的渐变性、丰富性、隐匿性等特征对翻译的影响,反映了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文化内涵解读方法研究的重要性与持续性。
关键词:翻译 语言文化内涵 渐变性 丰富性 隐匿性
1.引言
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各国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目前大约有160多种。我国出版的《辞海》对文化的解释:“从广义来说,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总之,文化世界是人类创造的由不同特质负载的有意义的世界。
不同民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各自所特有的文化,也就产生了文化差异。语言反映文化,承载文化,又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交流工具。源语与译入语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对相同的事物或行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就会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这就使得以传达原文意义为本旨的翻译遇到了文化差异的障碍(蔡平.2008.10),因此翻译从一开始就担负着文化交流和信息沟通的重担,翻译在传播异域文化的同时,也在改造和构筑本民族的文化。
总之,语言是翻译的操作对象,翻译处理的是语言所体现的文化,要传达的是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语言文化内涵特征对翻译的影响
2.1语言文化内涵渐变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的统一和分化以及民族间的接触和融合,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各国语言里都有一些古字词已消亡,如:“官人”“老爷”等反映封建官僚阶级特权思想文化内涵的词语,已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而消失。还有许多字词现代通行的释义与它们最初的语義大相径庭。例如:“精神”,在古汉语中的是单字成意,“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是人的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和主宰者,如“精神内守”(来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的是“精”与“神”都要内守,不要外漏,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单一概念,与 “物质”相对应。
翻译是理解和表达的转换过程,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没有透彻的理解就没有准确的表达,而语言文化内涵的渐变性特征给今人理解、翻译、传播古典优秀文化带来源语解读上的极大障碍。要把“精神内守”翻译成英语,必须要立足客观实际,从对历史的考察中去分析和理解其具体文化内涵,还要与英语中“精神”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然后考虑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可实现等效翻译。“精神”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因为西方文化中的“精神(spirit)”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 “先天逻辑”、“宗教”等多重含义,其所蕴涵的“普遍理性”、 “先天逻辑”、“宗教”等意义是中国“精神”概念所没有的。李照国对此句的翻译是Jingshen (Essence-Spirit)will remain inside.他采取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既体现了“精神”文化内涵的民族性特征,又保留了“精”译成“Essence”,“神”译成“Spirit” 不能达到等效传递文化信息的效果的现行译法。这种术语音译的异化翻译策略可以使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概念统一规范,便于回译,有利于文化交流。加注的目的是便于读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体现了古典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2语言文化内涵丰富性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进一步认识是以已知事物词汇的本义为基础,通过比较、推理、联想等思维方式认知、描述新事物。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结合的整体。“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符号能指与所指不对称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能指不变,符号的所指对象发生了扩展,除了原来的所指内容外又出现了新的内涵意义,可以指称新的对象。”这就产生了一词多义。罗兰·巴尔特也认为,“能指符号指向的是与能指符号相关联的事物指向的文字符号所汇集的海洋,而不仅仅是能指符号所指向的事物本身” 。一词多义在语言符号系统中大量存在,这是语言符号文化内涵丰富的体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1.汉语中的“青”,①绿色,如“青椒”;②蓝色,如“青天”;③可黑色,如“青布”。2.英语中的“glasses”,①玻璃杯,②眼镜,因此He is looking for his glasses.单句在理解上就会引起歧义。
语言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特征对翻译过程中源语词语文化内涵的准确理解,及目的语词语文化内涵的对应选择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语言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特征决定了翻译不是简单地两种语言切换,而是为实现跨语言及文化双重交际任务的阐释方式,也是对源语文化内涵准确解码与目标语文化正确编码的复杂工程。
2.3语言文化内涵隐匿性
2.3.1语境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语言学界称这种语言交际环境为语境。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书面语言的上下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等,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等。
要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全部内涵,单单了解句子内部各词组合的表层意义是不够的,想要理解句子的真实涵义还必须分析理解句子的语境,由于一切语言运用都离不开语境,语境与语言的关系如同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一般,语境中蕴含着语言的潜在语义。例如:①《阿Q正传》中阿Q大喊“天门两块!”,单看此句不知所云,如果结合前后情节就会明白此句涵义——阿Q在天门的牌位上押了两块钱。②“paint the lily”字面意思是给百合上色,而在基督教文化中用百合花代表纯真,象征完美无缺,所以用给百合上色表达对某事物作不恰当或过分的修饰之意。 因此译成汉语时要考虑中英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译出此短语的内涵意义,可意译成“画蛇添足”,或释义为“费力不讨好”等。
关键词:翻译 语言文化内涵 渐变性 丰富性 隐匿性
1.引言
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各国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目前大约有160多种。我国出版的《辞海》对文化的解释:“从广义来说,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总之,文化世界是人类创造的由不同特质负载的有意义的世界。
不同民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各自所特有的文化,也就产生了文化差异。语言反映文化,承载文化,又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交流工具。源语与译入语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对相同的事物或行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就会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这就使得以传达原文意义为本旨的翻译遇到了文化差异的障碍(蔡平.2008.10),因此翻译从一开始就担负着文化交流和信息沟通的重担,翻译在传播异域文化的同时,也在改造和构筑本民族的文化。
总之,语言是翻译的操作对象,翻译处理的是语言所体现的文化,要传达的是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语言文化内涵特征对翻译的影响
2.1语言文化内涵渐变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的统一和分化以及民族间的接触和融合,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各国语言里都有一些古字词已消亡,如:“官人”“老爷”等反映封建官僚阶级特权思想文化内涵的词语,已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而消失。还有许多字词现代通行的释义与它们最初的语義大相径庭。例如:“精神”,在古汉语中的是单字成意,“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是人的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和主宰者,如“精神内守”(来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的是“精”与“神”都要内守,不要外漏,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单一概念,与 “物质”相对应。
翻译是理解和表达的转换过程,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没有透彻的理解就没有准确的表达,而语言文化内涵的渐变性特征给今人理解、翻译、传播古典优秀文化带来源语解读上的极大障碍。要把“精神内守”翻译成英语,必须要立足客观实际,从对历史的考察中去分析和理解其具体文化内涵,还要与英语中“精神”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然后考虑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可实现等效翻译。“精神”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因为西方文化中的“精神(spirit)”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 “先天逻辑”、“宗教”等多重含义,其所蕴涵的“普遍理性”、 “先天逻辑”、“宗教”等意义是中国“精神”概念所没有的。李照国对此句的翻译是Jingshen (Essence-Spirit)will remain inside.他采取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既体现了“精神”文化内涵的民族性特征,又保留了“精”译成“Essence”,“神”译成“Spirit” 不能达到等效传递文化信息的效果的现行译法。这种术语音译的异化翻译策略可以使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概念统一规范,便于回译,有利于文化交流。加注的目的是便于读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体现了古典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2语言文化内涵丰富性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进一步认识是以已知事物词汇的本义为基础,通过比较、推理、联想等思维方式认知、描述新事物。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结合的整体。“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符号能指与所指不对称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能指不变,符号的所指对象发生了扩展,除了原来的所指内容外又出现了新的内涵意义,可以指称新的对象。”这就产生了一词多义。罗兰·巴尔特也认为,“能指符号指向的是与能指符号相关联的事物指向的文字符号所汇集的海洋,而不仅仅是能指符号所指向的事物本身” 。一词多义在语言符号系统中大量存在,这是语言符号文化内涵丰富的体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1.汉语中的“青”,①绿色,如“青椒”;②蓝色,如“青天”;③可黑色,如“青布”。2.英语中的“glasses”,①玻璃杯,②眼镜,因此He is looking for his glasses.单句在理解上就会引起歧义。
语言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特征对翻译过程中源语词语文化内涵的准确理解,及目的语词语文化内涵的对应选择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语言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特征决定了翻译不是简单地两种语言切换,而是为实现跨语言及文化双重交际任务的阐释方式,也是对源语文化内涵准确解码与目标语文化正确编码的复杂工程。
2.3语言文化内涵隐匿性
2.3.1语境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语言学界称这种语言交际环境为语境。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书面语言的上下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等,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等。
要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全部内涵,单单了解句子内部各词组合的表层意义是不够的,想要理解句子的真实涵义还必须分析理解句子的语境,由于一切语言运用都离不开语境,语境与语言的关系如同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一般,语境中蕴含着语言的潜在语义。例如:①《阿Q正传》中阿Q大喊“天门两块!”,单看此句不知所云,如果结合前后情节就会明白此句涵义——阿Q在天门的牌位上押了两块钱。②“paint the lily”字面意思是给百合上色,而在基督教文化中用百合花代表纯真,象征完美无缺,所以用给百合上色表达对某事物作不恰当或过分的修饰之意。 因此译成汉语时要考虑中英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译出此短语的内涵意义,可意译成“画蛇添足”,或释义为“费力不讨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