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了体积与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通过操作、推理、合作,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环节描述与评析
环节(一):创设“猜一猜”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开始上课了,我先和学生们进行了大约一分钟时间的交流谈话,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随后问:“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宽’,这说明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生:可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比眼力。”
2.小游戏——比眼力(实物演示,在观察中感悟)。
紧接着,我分别出示三组自制的长方体纸盒,第一组长、宽相等,高不等;第二组长、高相等,宽不等;第三组宽、高相等,长不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
(1)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高有关。(随机板书:高)
(2)越宽的体积就越大。
(3)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宽有关。(随机板书:宽)
(4)越长的体积就越大。
(5)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有关。(随机板书:长)
【评析:观察感悟是实施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有了实物演示、观察感悟,探究才有了方向。课始,我创设“猜一猜”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形成了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可能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的猜想,帮助学生提高了思维的有效性。紧接着,通过做“比眼力”小游戏和实物演示,在观察中感悟,来验证学生猜想的正确性,为下面环节的探究活动确立了方向与目标。】
环节(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索
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出示实物)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接下来,我们每相邻两人为一小组,用大家自己准备的小正方体学具,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共同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1.多媒体课件出示实践活动要求。
(1)想一想:你是怎么擺的?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看一看:你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填一填:把小组内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表格中。
2.动手操作。小组学生根据要求动手操作若干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填好表格,探索长方体的体积。
3.观察表格,认真分析表格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发现)
4.汇报探索方法和得到的结论。
5.验证结论。
6.推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推导并说明理由: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操作,用自制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在活动前,先提出实践活动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操作。在活动中,不限制小正方体的个数,让学生自由选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在活动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观察发现,推导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特殊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发现规律,悟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推导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促使学生在探究规律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环节(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巩固练习。
2.动手测量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环节(四):回顾总结,课外延伸(略)
【评析: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去总结、去探究,给学生创造更加开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认识到将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必要性,这样更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能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论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做一做来探究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责编黄海)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了体积与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通过操作、推理、合作,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环节描述与评析
环节(一):创设“猜一猜”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开始上课了,我先和学生们进行了大约一分钟时间的交流谈话,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随后问:“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宽’,这说明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生:可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比眼力。”
2.小游戏——比眼力(实物演示,在观察中感悟)。
紧接着,我分别出示三组自制的长方体纸盒,第一组长、宽相等,高不等;第二组长、高相等,宽不等;第三组宽、高相等,长不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
(1)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高有关。(随机板书:高)
(2)越宽的体积就越大。
(3)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宽有关。(随机板书:宽)
(4)越长的体积就越大。
(5)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有关。(随机板书:长)
【评析:观察感悟是实施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有了实物演示、观察感悟,探究才有了方向。课始,我创设“猜一猜”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形成了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可能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的猜想,帮助学生提高了思维的有效性。紧接着,通过做“比眼力”小游戏和实物演示,在观察中感悟,来验证学生猜想的正确性,为下面环节的探究活动确立了方向与目标。】
环节(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索
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出示实物)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接下来,我们每相邻两人为一小组,用大家自己准备的小正方体学具,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共同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1.多媒体课件出示实践活动要求。
(1)想一想:你是怎么擺的?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看一看:你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填一填:把小组内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表格中。
2.动手操作。小组学生根据要求动手操作若干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填好表格,探索长方体的体积。
3.观察表格,认真分析表格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发现)
4.汇报探索方法和得到的结论。
5.验证结论。
6.推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推导并说明理由: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操作,用自制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在活动前,先提出实践活动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操作。在活动中,不限制小正方体的个数,让学生自由选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在活动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观察发现,推导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特殊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发现规律,悟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推导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促使学生在探究规律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环节(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巩固练习。
2.动手测量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环节(四):回顾总结,课外延伸(略)
【评析: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去总结、去探究,给学生创造更加开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认识到将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必要性,这样更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能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论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做一做来探究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