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 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妈吃药,再到校上课,但从来没有迟到过。中午赶快回家做饭,再帮妈妈做些家务。每天晚上,当同学们在做作业、看电视、睡觉的时候,这位同学正忙着帮妈妈擦身体,清洗换下来的衣服。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就这样一个家,就这样一位同学,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我读着、讲着,全班都安静了,每位同学都“浸染”其中,在听同学真实事迹的过程中立志要学习这位女同学,要自觉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自立自强。
此外,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生活,社会规范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
三、发掘更好的教育方式,让课堂回归生活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仅仅是教知识、讲道理,对一些问题学生作用不大,这门课程如果对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没有纠偏作用,那么就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的分角色游戏。在游戏中,有的孩子扮演家长,有模有样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呢,会很认真地听着,努力点头答应,表示接受并改正,其他孩子也会伸出热情的手,拉着这位有过失的孩子亲亲热热地去做事情。这样的情景使我受到了启发——孩子,就是在游戏中成长的。那么,何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游戏”生活呢?于是,我把学生中间发生的事情和学生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整合到课堂上,让学生分成小组,自编、自导、自演,分角色参与游戏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又促进了学生成长,让德育在学生身上落地生根。这样的课孩子们上得很开心,他们在“玩”中完成了自我教育,他们互相影响,共同成长。在确定剧情、人物形象和台词时,学生会展开激烈讨论、争执、辩理,等到意见统一、也就完成了一次教育。这样的教育就是学生明辨是非、互相影响的过程,要比老师说教效果好得多。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有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避免纸上谈兵。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就是要为儿童架起一座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孩子与真實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他们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我认为,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教材是课程和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引导儿童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同时,这个过程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和资源,让小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来,给他们更多的有助于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智慧引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 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妈吃药,再到校上课,但从来没有迟到过。中午赶快回家做饭,再帮妈妈做些家务。每天晚上,当同学们在做作业、看电视、睡觉的时候,这位同学正忙着帮妈妈擦身体,清洗换下来的衣服。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就这样一个家,就这样一位同学,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我读着、讲着,全班都安静了,每位同学都“浸染”其中,在听同学真实事迹的过程中立志要学习这位女同学,要自觉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自立自强。
此外,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生活,社会规范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
三、发掘更好的教育方式,让课堂回归生活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仅仅是教知识、讲道理,对一些问题学生作用不大,这门课程如果对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没有纠偏作用,那么就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的分角色游戏。在游戏中,有的孩子扮演家长,有模有样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呢,会很认真地听着,努力点头答应,表示接受并改正,其他孩子也会伸出热情的手,拉着这位有过失的孩子亲亲热热地去做事情。这样的情景使我受到了启发——孩子,就是在游戏中成长的。那么,何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游戏”生活呢?于是,我把学生中间发生的事情和学生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整合到课堂上,让学生分成小组,自编、自导、自演,分角色参与游戏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又促进了学生成长,让德育在学生身上落地生根。这样的课孩子们上得很开心,他们在“玩”中完成了自我教育,他们互相影响,共同成长。在确定剧情、人物形象和台词时,学生会展开激烈讨论、争执、辩理,等到意见统一、也就完成了一次教育。这样的教育就是学生明辨是非、互相影响的过程,要比老师说教效果好得多。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有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避免纸上谈兵。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就是要为儿童架起一座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孩子与真實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他们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我认为,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教材是课程和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引导儿童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同时,这个过程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和资源,让小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来,给他们更多的有助于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智慧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