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为:指导选题、确定课题--搜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研究、分析资料--处理结果、撰写报告--交流成果、提升认识。研究性学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 心灵的自由
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提出
1.时代的需要。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国际社会对人才标准作了重新的界定,开拓精神和创造力是人才的最重要特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要求教育界尽快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
2.信息社会的要求。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这个"后工业社会"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追求"高效学习"的同时,更应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性学习",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只有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才能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即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那么,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我认为,教师也应拥有这样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教师的心灵自由,取决于教师宽阔的人文视野;我们应该博览群书,站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峰俯瞰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我们的心灵应该向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开放。
1.心灵自由的教师必然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这首先意味着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教师不仅要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更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因为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扮演"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研究性学习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情境体验,课题准备、研究实施、总结反思。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各有侧重,教师的角色行为相应侧重不同。
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为:指导选题、确定课题--搜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研究、分析资料--处理结果、撰写报告--交流成果、提升认识。
我主要尝试两种方法进行初中语文研究性教学1)课题学习;2)专题调研。
课题学习许多人也称之为课题报告学习、语文专题研究,就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往往由教师抛出一个内涵比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作深层解读,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课题报告。这种方法还可以分为:①课题研究(就单篇课文)。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时,这一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所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探讨宇宙时,学生通过阅读恒星、行星、星座等资料,或用读书笔记,或用办小报的形式,阐发了自己对于宇宙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其中对木星到底有多少颗卫星争议颇多。可以说在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针对课文进行的材料搜集,恰恰是对课文学习的巩固和再提高,②专题研讨(几篇课文结合)。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大家对苏东坡产生了兴趣。在《走进苏东坡的词》专题研讨中学生创作了如下作品:《苏词中的月》介绍了苏轼词中各种形态的月,各种时间的月以及各种性格的月;《苏轼与辛弃疾》把苏东坡与辛弃疾二人的生平思想与文学创作作了比较;《苏轼与镇江》古城镇江与苏轼有一段不解之缘。镇江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他任杭州通判期间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他与佛印之间令人称羡的友情。苏轼也在镇江完成了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专题调研这是指学生就教材中的细节进行调查、论证、注释的过程。如《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愚公"而山不加增""愚公不愚,而智叟不智"等观点及页下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三夫"的注解等等提出质疑,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去搜寻那些有争论的观点,做出"你赞成哪一种"的课题研究报告。
五、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几点启示
1.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在研究和探索中始终处于真正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理论联系实践,积极主动学习,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一条必不可缺的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将"填鸭式教学"转变为"野鸭式教学",学生由"被豢养的家鸭"变为"野鸭子",自己到野外(社会实践)"觅食",经过自身的"消化、吸收",把"食物"转化为丰富的"营养",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2.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先进的阅读方法,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它具有发展个性特长、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此外学生在调查中深入了生活,体验了生活,加深了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收集整理资料中学会了对问题的检索和筛选;他们在阅读中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在研究中培养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品德,他们在讨论中学会了分享与合作;他们在论文的写作中激活了知识的存储,尝试了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一切,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实施研究性学习,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不断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收集各种现代信息,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并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这些活动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进一步强化了"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与学生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对社会、祖国、家乡具有极强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们获得的信息、实践能力,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往往不比教师差。这种新情况,对我们既是一种挑战,一种压力,又是一种动力。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科学素养,才能获得学生的支持,适应新世纪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 心灵的自由
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提出
1.时代的需要。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国际社会对人才标准作了重新的界定,开拓精神和创造力是人才的最重要特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要求教育界尽快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
2.信息社会的要求。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这个"后工业社会"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追求"高效学习"的同时,更应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性学习",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只有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才能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即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那么,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我认为,教师也应拥有这样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教师的心灵自由,取决于教师宽阔的人文视野;我们应该博览群书,站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峰俯瞰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我们的心灵应该向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开放。
1.心灵自由的教师必然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这首先意味着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教师不仅要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更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因为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扮演"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研究性学习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情境体验,课题准备、研究实施、总结反思。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各有侧重,教师的角色行为相应侧重不同。
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为:指导选题、确定课题--搜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研究、分析资料--处理结果、撰写报告--交流成果、提升认识。
我主要尝试两种方法进行初中语文研究性教学1)课题学习;2)专题调研。
课题学习许多人也称之为课题报告学习、语文专题研究,就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往往由教师抛出一个内涵比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作深层解读,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课题报告。这种方法还可以分为:①课题研究(就单篇课文)。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时,这一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所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探讨宇宙时,学生通过阅读恒星、行星、星座等资料,或用读书笔记,或用办小报的形式,阐发了自己对于宇宙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其中对木星到底有多少颗卫星争议颇多。可以说在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针对课文进行的材料搜集,恰恰是对课文学习的巩固和再提高,②专题研讨(几篇课文结合)。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大家对苏东坡产生了兴趣。在《走进苏东坡的词》专题研讨中学生创作了如下作品:《苏词中的月》介绍了苏轼词中各种形态的月,各种时间的月以及各种性格的月;《苏轼与辛弃疾》把苏东坡与辛弃疾二人的生平思想与文学创作作了比较;《苏轼与镇江》古城镇江与苏轼有一段不解之缘。镇江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他任杭州通判期间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他与佛印之间令人称羡的友情。苏轼也在镇江完成了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专题调研这是指学生就教材中的细节进行调查、论证、注释的过程。如《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愚公"而山不加增""愚公不愚,而智叟不智"等观点及页下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三夫"的注解等等提出质疑,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去搜寻那些有争论的观点,做出"你赞成哪一种"的课题研究报告。
五、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几点启示
1.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在研究和探索中始终处于真正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理论联系实践,积极主动学习,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一条必不可缺的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将"填鸭式教学"转变为"野鸭式教学",学生由"被豢养的家鸭"变为"野鸭子",自己到野外(社会实践)"觅食",经过自身的"消化、吸收",把"食物"转化为丰富的"营养",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2.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先进的阅读方法,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它具有发展个性特长、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此外学生在调查中深入了生活,体验了生活,加深了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收集整理资料中学会了对问题的检索和筛选;他们在阅读中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在研究中培养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品德,他们在讨论中学会了分享与合作;他们在论文的写作中激活了知识的存储,尝试了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一切,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实施研究性学习,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不断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收集各种现代信息,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并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这些活动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进一步强化了"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与学生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对社会、祖国、家乡具有极强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们获得的信息、实践能力,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往往不比教师差。这种新情况,对我们既是一种挑战,一种压力,又是一种动力。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科学素养,才能获得学生的支持,适应新世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