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环保教育于物理教学中

来源 :教育观察·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an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
  
  
  [摘要]学生在校接受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需要明确学习意义,强调环境保护作用;重视备课环节,渗透环境保护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理论联系实践,养成环境保护习惯。
  [关键词]环保教育;物理教学;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2-0069-03
  [作者简介]陆俊晖(1977—),男,江苏海安人,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南莫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
  近20年来,人们相继发现“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沉降”等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并意识到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我国在校的中小学生有两亿多,学生在校接受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回到家庭有教育影响作用,对全社会也有重要影响。学校应该利用教科书中环境保护的内容,发挥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环护意识。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声、光、电磁、热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其中不少内容与生态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寓环保教育于物理教学中,可以说是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提高物理课教学效果的措施之一。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尝试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收到一些成效。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学习意义,强调环境保护作用
  要让学生学好物理,首先要使学生明确物理研究的对象,学习物理的意义,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兴趣,产生学好物理学科的积极性。在讲学习物理的意义时,笔者注意讲清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强调保护环境的迫切性,物理学内容与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紧密,作为学生,学好物理这门学科对于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一次上课,笔者跟学生讲噪声的危害。噪声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还会损害人的听力,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还是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噪声的危害如此之大,那么什么是噪声?如何来测量噪声的大小?怎样预防噪声的危害?这都是物理学要研究的内容。学好物理能提高我们保护环境的水平,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这样讲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二、重视备课环节,渗透环境保护内容
  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重视备课环节,仔细研究教材,有机渗透环境保护的内容。例如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热污染和光的污染、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初中物理第一册第5章是讲光的内容,在备完教科书上教学内容后,笔者再备一节光的污染及其危害和防治。首先收集光的污染的表现如:夜里城市在各种各样的广告牌、灯箱、霓虹灯照射下,黑夜犹如白天,影响人们休息。大城市里玻璃幕墙大块镜面,镜面反光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程度,对人体的角膜、肛膜造成伤害,引起视力下降等。然后列出如何进行预防的措施。如注意不在白亮污染地带长时间停留,在光线太强的房间应安装窗帘,在建筑群周围栽树种花,调节光环境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主要阵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能发挥这一阵地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平时笔者注重营造合适的氛围,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列表现、找危害、订措施,通过这些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环保理念,逐步提升环保意识。比如笔者在讲了电和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笔者还强调电和磁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也具有两重性。课堂上,笔者给学生播放多媒体短片,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电和磁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类造成伤害。接触高频电磁场的人员神经、心血管、消化等系统都会有不良反映。电磁污染对电子仪器、设备等系统的信息造成失误,使电视机、收音机不能使用。关于如何预防,笔者给学生讲屏蔽、吸收、干扰等措施。学生感到教师讲的有用、有趣,看得见、摸得着,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再如讲热污染时,笔者主要讲了城市的热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热岛现象?怎么解决?关键还是要保护环境,要植树造林,同样,这提高了学生们搞好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四、理论联系实践,养成环境保护习惯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探究和宣传教育上,而应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问题和现象的分析、交流、实践,促进学生不断养成环境保护的习惯。例如生活中,教师应该合理地支配、利用能源,做到节约使用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要减少和控制废弃物(如旧电池等)的污染,坚决不使用污染大气、破坏臭氧层的生活用品(如喷发胶等),要分类处理生活垃圾,避免二次污染等。平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并时常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影响环保的行为。这样长期坚持下去,相信身边的环境状况一定要不断得到改善。当然学生的实践活动远不止这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如走进农村田野,告知农民伯伯焚烧秸秆的危害性,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走进社区工厂,对家乡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河流水质污染、工厂的三废排放等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尽自己所能提出建议,呼吁大众共同关心我们生存的环境;走进设计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利用废旧物品进行设计、制作出生活中有创意、有用途的作品……
  环保教育不仅仅是作为知识学习,它还立足于学生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注态度,养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在物理课的教学中,笔者还经常通过观察、调查、参观、实验、实习等体验性的学习方式,对身边的事例和问题开展环保教育。例如,为了防止光污染和电磁污染,要求学生不进歌舞厅、少看电视、少玩电脑游戏。为了防止热污染,过年过节不燃放或少燃放烟花爆竹,平时不点燃垃圾。在居民区不乱倒液化气残液。组织学生调查农村农民在收割之后,用火烧田里的麦秆和稻草的利与弊。调查农村河流水污染的情况和原因等。
  人类社会已跨入二十一世纪,上一世纪人类创造的财富超过以往的一千年。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环境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也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惩罚和报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从小树立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素质点教育的内容,更是物理教学工作者肩负的义务和责任。教师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青少年的“绿色伦理”观念,进行绿色物理教学。在我国环境污染确实是相当严重的,环保教育也是势在必行的。党中央国务院已十分重视并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全国人民也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寓环保教育于物理教学中是我的一个尝试,也是一个创新。
  
  
  参考文献:
  [1]吕敏.初中物理教学渗透环保教育的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1(9).
  [2]都晓辉.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增生症(AMH)临床诊治方法,提高AMH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术后病理诊断为AMH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
目的:探讨中原未婚女性腹部美学标准的正常值,为腹部整形和脂肪抽吸术提供参考.方法:测量551名中原地区健康未婚女性(10~21岁)的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腹部高度,计算腰
期刊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212例,按患者对微信功能的掌握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
30例ASAⅠ~Ⅱ级病人 ,分别静脉注射异丙酚 2mg·kg- 1 (简称P组 ,n =1 5) ,和静脉注射氯胺酮 1mg·kg- 1 后再注射等同剂量的异丙酚 (简称K +P组 ,n =1 5) ,观察注药前、后 1m
        [摘要]儿童是最为纯洁、最为稚嫩的群体,且心智发展还处于人生的初期,而人的思想品德以及社会规范等观念性的东西却往往是抽象难懂的。体验式教学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真实、熟悉的环境,让学生通过形象化表象感触其内在的深刻哲理和逻辑关联,从而一点一滴地建构起自身的良好品德和素养。  [关键词]小学思品;情境;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治疗对非肥胖2型糖尿病(T2DM )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7例 T2DM 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
儿童是最为纯洁、最为稚嫩的群体,且心智发展还处于人生的初期,而人的思想品德以及社会规范等观念性的东西却往往是抽象难懂的。体验式教学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个直观、真实
        [摘要]今天,物理老师应变革过去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正确定位探究式教学中物理教师的角色,在探究式教学中扮好创造者、引导者、解惑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角色;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2-0067-02  [作者简介]吴友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