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国学传承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同当前的发展形势相适应,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并在其指导下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其更好地承担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本文在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原因,以及如何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和国学。
  【关键词】文化自信 国学传承 思想政治 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218-02
  引言
  文化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及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文明进程,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前文化发展多样化趋势明显,外来文化正在影响我国居民的思维形式和生活方式,其中大学生热衷于创新和求异,且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在日常生活中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大学生成长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为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培养高水平人才。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当代高职大学生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的,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必然对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有着深刻的烙印,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了极大的挑战。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两大主要的阵地,其一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专门的课程性教学;其二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及相关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方式、各类活动进行的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但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持消极态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低头族”,有的做其他专业课程的作业,有的索性玩起手机。由此可见,在高职大学生群体中这门课的教育功能的实然发挥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该课程的主观认识性不够,消极对待是从内心深处感觉这门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微乎其微。这种错误的观念,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作为培养文化自信的一个主干渠道,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代对我们的召唤。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也是无止境的工作。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一批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及学生管理团队。他们会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性格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学生需求的活动,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各高职院校也迫切需要改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以确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个主阵地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培育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价值凸显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及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政党要对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当代文化的坚定和坚守,对未来文化发展有自信和追求,以及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对本国文化的高度认可和信赖。”②培育新时代文化自信,有利于浚源固本、凝魂筑梦、建立话语体系。
  1.固本浚源
  固本,即夯实根基;浚源,即疏通事物源头之意。对于先辈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唯有固本浚源才能始终不忘根本,更好地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创造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和源头。
  2.凝魂筑梦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④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民族的进步,离不开文明、自信的力量。日益强大的中国,对精神和梦想更为关注,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更为认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凝魂、筑梦的“金钥匙”。
  3.建立自身话语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在国际上属于中国人的话语体系并没有完全充分地建立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代以来受到了西方文化地强烈冲击,导致对本民族文化和思想缺乏自信。习近平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
  三、文化自信和国学传承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的途徑和方法
  1.协调教师和学生关系,明确文化自信培养主体
  在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具体培养主体,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师生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二者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我国某高职责院校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校方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校方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意识,首先校方组织开展文化认知活动,比如在国庆期间开展抗日电影点评活动,具体以“重温时代经典,感悟历史精神”为主题,以珍贵且生动的影像资料向学生介绍我国建国过程,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增强其情感共鸣,以此对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和加工,进而形成自身观点,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身判断能力,形成判断标准,对多元文化进行鉴别和筛选,切实提高自身的文化鉴赏能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第二,校方组织培养教师文化自信,以辅导员为例,其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发挥着导向作用。基于此对辅导员开展岗前培训工作,强调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意义,督促辅导员严格要求自身。同时学校定期组织开展辅导员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内容,丰富辅导员相关知识积累,在日常工作中可将对文化的感悟或认知传达给学生,起到先锋示范作用。   2.发挥高职院校主阵地的作用
  高职院校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针对某些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功利化教育可能导致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的问题,必须要加大高职院校马克思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党委要担负起马克思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责,强化课堂、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的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出现的少数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高职院校要注重对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考核培训,尤其对思政课老师的选拔严格把关,多启用本土人才。此外,在学科建设上,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突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地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基本确立。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作用未完全发挥的现象,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在教学方式上,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方式,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师不是“主演”而是“导演”,学生不是“观众”而是“主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學生主体地位,采用老师讲解加学生分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果。现在已有许多知名高校进行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如: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晓燕和陈果,采取由老师抛出问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搜集资料进行轮番发言;其次还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促进教学方式的革新。如把App带进课堂、用VR技术加深学生对讲解内容的理解,亦或是构筑“微”平台增加师生互动,并在微信上拍些与文化自信相关的短片和宣传片,促进学生了解文化、了解思政课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要改变普遍存在的思政课内容千篇一律、老旧的问题,与时俱进,挖掘思政课中文化自信的内容,并与现实相结合进行讲解。
  3.把握住历史、现在与未来
  习近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要讲清楚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发展道路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中积淀和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增进文化自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要求: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现实发展如何,又要到哪里去。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在与未来至关重要。把握住历史:就是要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源头出发,讲清楚、说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实践性,使人们从心里信服,使其在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握住现在,即正确认识现状,认识自己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实际出发,不断向生活化与大众化扩展,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现实中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把握住未来,即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发展走势,聆听时代声音,顺应人民意愿,树立远大目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4.国学的现代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融合
  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民族性、彰显时代性的根本保证。然而,从其所涵盖的内容体系上看,同其他世界上任何文化类型一样,国学经典也是集精华与糟粕于一身,这就要求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要汲取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优秀思想营养和道德素材,充分挖掘国学教育的育人内涵,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同时要认识到其时代的局限性,对其中落后的和消极的成分进行认真分析,彻底批判和摒弃不良传统和封建毒素。为此,要实现国学经典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国学经典中挖掘出对全人类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启发价值的普适性要素,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与自然的共生观、贵中尚和的国际观等,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大格局眼光和全局性思维。二是要汲取国学经典中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意识和集体观念、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和激发个人拼搏向上的积极要素。作为一种具有显著民族特色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的一种文化形态,不仅孕育了以善良、智慧、百折不挠和努力探索的民族属性,以及自尊、自信、坚忍不拔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还形成了以团结友爱、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和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不仅孕育了群体至上、家国一体、关心社稷、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报国意识以及团结互助、尊老爱幼、推己及人、克己奉公的集体精神和群己观念,还形成了厚德载物、求同存异、团结和谐、崇尚一统的社会价值观,以及亲亲仁人、正直诚信、崇德重义、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这些内容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启示意义。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以客观审慎的态度加以深入分析和探讨,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5.提高大学生对国学认识,弥补思想上的缺位
  “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司马迁、屈原为何许人,当我们大学生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危机。”“先天下只有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门不闭户”等良好的精神境界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说去追求这种境界。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国学思想认同程度不高,受着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过分地看重物货利益和实用性,以致缺乏对人文精神及素养的培养。虽然“人们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这也不能成为他们忽视对自己人文素养提高的理由。经历史考验传承下来的经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认真地传承,让古人智慧永放先芒。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整体实力的主要表现,而大学生肩负着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的重任,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时代发展新形势,改善大学生教育环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中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文化自信培养意义重大,因此高职院校应明确文化自信培养价值,综合应用多种资源,引导大学生认可并自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参考文献:
  [1]姚冰.国学传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45):98.
  [2]关健英.“国学通识课”的教学尝试与育人导向——以“中华传统美德概论”课程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106-110.
  [3]李国辉.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国学教育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21):108-109.
  [4]冯刚,房正.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新高度[J].教育研究,2017,38(07):29-36.
  [5]李国辉.国学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06):88-89.
  [6]菅建伟.国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J].文化学刊,2017(05):111-113.
  [7]邓士杰.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7.
  [8]胡菊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生态优化论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4):141-148.
  [9]张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D].兰州交通大学,2017.
  [10]邵献平,詹鹏.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向度[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40(02):117-120.
  [11]叶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其他文献
鉴于工程项目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耗用资金多、参与单位和部门多等特性。为了加快工程项目建设的速度,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需要把工程项目的审计工作介入时点前移,对工
【摘 要】隨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是家长培养孩子避免落在起跑线上的现实反应。所以,民办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载体得以快速发展,然而近年来“虐童”“猥亵”“喂药”等事件的频频发生使得人们对学前教育“敬而远之、心生芥蒂”,为民办幼儿园“解毒”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那么作为国家公共部门的政府又该有何作为?作者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现状、探索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公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254-01  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写到:“在当代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什么是潜能?所谓潜能是指潜在的能力或能量,是每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将这些潜能有效地内化为可供学生应用自如的能力,促使其生理、心理潜在的“可能”变为现实,是素质教育的根
学生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让学生在一个认同的、有归属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各种因素进行
<正> 我室以往的工作表明,雄鼠心肌梗塞(MI)后血浆睾酮水平明显降低,如肌注睾酮则能使其心功能改善。已知去睾丸鼠心脏肌球蛋白ATP酶(ATPase)同功酶活性最高的V_1减少,而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变,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原来的粗犷型逐渐向精细型转变,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教育需要夯实从“工
【摘要】在浙江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学业压力大、学业目标茫然、人际关系不和谐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其积极心态建成。为此,本文从借“求同存异”主题、“目标确立”主题、“挫折教育”主题和“感恩父母”主题的班会,通过活动风采赏析、角色换位思考、真情告白、创班歌班徽、故事分享等形式来促进高中生积极心态建成。  【关键词】主题班会 高中生 积极心态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在新课改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
新课程改革十年,部分教师对改革所提出的新要求不能迅速适应,以及目前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薄弱、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和社会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广大一线教师产生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