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也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课堂,课堂改革十分急迫。一线语文教师应及时更新自身观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素质
引言:学好语文对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可以促进其思维发散,对提升其探究能力、鉴赏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学好语文还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素质全面提高。
一、强化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普及后,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教育中已经非常常见。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利用多媒体、微课等授课,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成效,让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在语文学科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引导学生多与其交流,从而在互动中提升其创新能力[1]。举例来说,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这一题目后,大家有什么问题或是疑惑吗?”学生在思考后则会提出问题,有的说:“圆明园是什么?”也有的说:“为什么圆明园会毁灭?”还有的说:“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加强互动,还可以初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另外,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给予其鼓励和肯定,这样可以让其在课堂中获得成就感,对提升教学质量也有着一定的帮助。另外,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圆明园毁灭前和毁灭后的图片,并在图片上搭配雨果对圆明园的称赞。通过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接着引导其分析课文,更好的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引进项目学习,提升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会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环节,但这一过程中,却会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满堂灌早已不适用于当前的课堂,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新鲜且有效的方式,在项目学习中,学生一开始就要明确本次学习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或完成什么作品,更要清楚本次所学的知识是用来做什么的,对自身发展和认识世界有怎样的价值。这种直击学习成果的任务,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又增强其学习的使命感。为了创造出真实完美的作品,学生既需经历问题解决、创造、分析等高阶认知学习,又要体验资料查找、信息处理等低阶认知学习。通过“做”与“学”的深度融合, 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这里的“做”,不只动手,更需动脑,学生要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下,边实践、边反思、边成长。如此一来,教师能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能提高学习效率。项目学习的情境,不是一般的课堂情境或家庭作业,而是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学习的经历,领悟知识与世界的某种联系,完成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在具体的情境学习中,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积累经验,为将来的成长做准备。
三、多种途径学习,引导学生展示自我
学生因为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对课文中的一些内容、情感理解有困难,有时就需要教师补充一些直观的视频资料,通过场面渲染引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将原有的相关积累唤醒,并让唤醒的积累和补充的视频形成再次的认知重构,在形成自己新的认知过程中又搭建了自己的思维路径。小学生的直接感知比较丰富,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开展多种感官式学习,先围绕教学内容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之后再引導其想象力,并把想象力加以表达,让其在学习中逐渐加入自身情感体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3]。举例来说,在学习《青蛙卖泥塘》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谜语来引出新课,同学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学生们则会回答:“青蛙!”教师则继续说:“没错,就是青蛙!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只青蛙做买卖的故事,看看都发生了什么?”一般与学生交谈,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青蛙的泥塘图片,让同学们进行观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在浓烈的兴趣中开始学习课文,这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力和视力。再比如学习《棉花姑娘》时,就可以准备一团棉花,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多种途径能够更好的调动其思想情感,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四、鼓励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教学起点的选择离不开对学生和文本这两大要素的把握,学生质疑恰恰综合了这两大要素:质疑是人与文相遇的产物,任何关于文本的真问题都包含已知也指向未知,既来自文字表层又指向文本核心。问题体现学生彼时真实的认知和情意状态,是课堂教学的此岸,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再次,促进了文本细读。举例来说,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这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卖火柴最后冻死街边的故事,调动起学生丰富的情感。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互动,并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并引导其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点燃了几次火柴?每一次分别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话概括出来。”学生在阅读后并思考,接着教师继续提问:“文章中有多少个自然段,根据所写内容能够将其分为几个层次?”这一问题的难度较大,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思考,为此,教师可以给予其充足的时间思索问题。也可以鼓励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问题答案,之后再举手示意回答问题。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在开展互动教学时,也需要逐步进行,以免学生不适应反而适得其反。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时代下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也应该发生适当的变化,以往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少问、精问、智问,也要引导学生敢问,妙问、趣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有效性的提问都能促使有效教学的生成,我们应该重视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孙英.背景知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S2):76-77.
[2]晏成方.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0(S2):82-84.
[3]赵瑞芳.信息技术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20(A5):23-2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素质
引言:学好语文对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可以促进其思维发散,对提升其探究能力、鉴赏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学好语文还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素质全面提高。
一、强化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普及后,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教育中已经非常常见。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利用多媒体、微课等授课,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成效,让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在语文学科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引导学生多与其交流,从而在互动中提升其创新能力[1]。举例来说,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这一题目后,大家有什么问题或是疑惑吗?”学生在思考后则会提出问题,有的说:“圆明园是什么?”也有的说:“为什么圆明园会毁灭?”还有的说:“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加强互动,还可以初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另外,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给予其鼓励和肯定,这样可以让其在课堂中获得成就感,对提升教学质量也有着一定的帮助。另外,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圆明园毁灭前和毁灭后的图片,并在图片上搭配雨果对圆明园的称赞。通过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接着引导其分析课文,更好的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引进项目学习,提升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会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环节,但这一过程中,却会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满堂灌早已不适用于当前的课堂,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新鲜且有效的方式,在项目学习中,学生一开始就要明确本次学习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或完成什么作品,更要清楚本次所学的知识是用来做什么的,对自身发展和认识世界有怎样的价值。这种直击学习成果的任务,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又增强其学习的使命感。为了创造出真实完美的作品,学生既需经历问题解决、创造、分析等高阶认知学习,又要体验资料查找、信息处理等低阶认知学习。通过“做”与“学”的深度融合, 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这里的“做”,不只动手,更需动脑,学生要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下,边实践、边反思、边成长。如此一来,教师能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能提高学习效率。项目学习的情境,不是一般的课堂情境或家庭作业,而是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学习的经历,领悟知识与世界的某种联系,完成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在具体的情境学习中,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积累经验,为将来的成长做准备。
三、多种途径学习,引导学生展示自我
学生因为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对课文中的一些内容、情感理解有困难,有时就需要教师补充一些直观的视频资料,通过场面渲染引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将原有的相关积累唤醒,并让唤醒的积累和补充的视频形成再次的认知重构,在形成自己新的认知过程中又搭建了自己的思维路径。小学生的直接感知比较丰富,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开展多种感官式学习,先围绕教学内容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之后再引導其想象力,并把想象力加以表达,让其在学习中逐渐加入自身情感体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3]。举例来说,在学习《青蛙卖泥塘》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谜语来引出新课,同学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学生们则会回答:“青蛙!”教师则继续说:“没错,就是青蛙!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只青蛙做买卖的故事,看看都发生了什么?”一般与学生交谈,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青蛙的泥塘图片,让同学们进行观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在浓烈的兴趣中开始学习课文,这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力和视力。再比如学习《棉花姑娘》时,就可以准备一团棉花,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多种途径能够更好的调动其思想情感,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四、鼓励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教学起点的选择离不开对学生和文本这两大要素的把握,学生质疑恰恰综合了这两大要素:质疑是人与文相遇的产物,任何关于文本的真问题都包含已知也指向未知,既来自文字表层又指向文本核心。问题体现学生彼时真实的认知和情意状态,是课堂教学的此岸,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再次,促进了文本细读。举例来说,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这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卖火柴最后冻死街边的故事,调动起学生丰富的情感。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互动,并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并引导其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点燃了几次火柴?每一次分别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话概括出来。”学生在阅读后并思考,接着教师继续提问:“文章中有多少个自然段,根据所写内容能够将其分为几个层次?”这一问题的难度较大,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思考,为此,教师可以给予其充足的时间思索问题。也可以鼓励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问题答案,之后再举手示意回答问题。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在开展互动教学时,也需要逐步进行,以免学生不适应反而适得其反。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时代下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也应该发生适当的变化,以往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少问、精问、智问,也要引导学生敢问,妙问、趣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有效性的提问都能促使有效教学的生成,我们应该重视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孙英.背景知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S2):76-77.
[2]晏成方.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0(S2):82-84.
[3]赵瑞芳.信息技术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20(A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