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总结和分析泸州市1951-2016年疟疾防治对策和取得的效果,为今后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泸州市7个县(区)不同年代和不同发病时期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发病情
【机 构】
:
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泸州,646000;叙永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泸州,6464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和分析泸州市1951-2016年疟疾防治对策和取得的效果,为今后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泸州市7个县(区)不同年代和不同发病时期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51年发病8 701例,年均发病率为34.36/万,占传染病发生总数的67.19%,1952-1954年,泸州市疟疾发病人数达到50.12/万,在1955年下降到34.31/万,至1961年疟疾发病率逐渐增高,1970年,疟疾在泸州市暴发流行,发病人数最高达92 089人,发病率达270.62/万,占传染病发生总数的88.96%,至1974年,发病人数降至10 251人,发病率达26.33/万,占传染病发生总数的33.95%.1975年,发病人数又开始逐渐回升,发病人数33 434人,发病率85.06/万,到1980年,泸州市疟疾发病人数降至8 897人,发病率达21.24/万,占传染病发生总数的47.79%,1986-1989年4年全市总发病人数为18 076例,年均发病率为10.56/万,占传染病发生总数的16.58%,到1990年疟疾发病2 398例,发病率为5.31/万,逐渐下降到2000年的34例,发病率为0.07/万,占传染病发生总数的0.21%,达到了国家基本消除疟疾的标准.2001-2016年,防治成果逐步巩固,发病率0.1/万以下,到2005年,泸州市最后1例本地病例,2016年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1951-2016年泸州市在疟疾防治的不同阶段实施的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建议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对输入病例及时处置是巩固防疟成果的关键.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犹太裔作家之一,被誉为“美国活着的文学神话”。小说《乳房》于1972年发表,属于罗斯较为早期的作品,但是对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却十分稀少。本文试图从欲望障碍入手,剖析小说中反映出的欲望的麻木、压抑、恐惧三个方面,从而达到关照现代知识分子的欲望困境乃至生存困境的目的,这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飞利浦·罗斯;《乳房》;欲望障碍 (一)欲望的麻木 对
摘要:塾师是中国古代传承文化最底层的社会教育者。其形象的描写多见于 当时人写的的小说。清末民初小说数量众多,塾师形象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不同侧面的展现。 关键词:清末民初;小说;塾师 进入20世纪,清王朝危机四伏,一大批知识分子、开明官绅逐渐意识到“中国事事物物皆当革新。①”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②这种主张得到积极广泛的回应,大批文人热情地投入新小说创作。大量报纸、杂志也竞相刊载或连载小说,翻译、
摘 要:自2009年我国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就一直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历史和特点,总结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实施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适合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我国自1990年试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硕士为主,博士、硕
北京有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团队,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钻研吃什么和怎么吃。他们当中拥有以院士领衔的学术委员会,有以“海聚人才”为首的研究团队,汇集教授、高工等大批学科带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的转变,国家政策的扶持,使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对汽车的需求增强,汽车市场出现了供需两旺现象,为了感谢广大汽车爱好者对比亚迪的支持,扩大消费群体,特举行比亚迪G3“回馈老客户、展望新客户”营销活动。活动含前期准备、活动进行、活动延续等几个环节,活动形式有:G3专项车展(含试乘试驾)、G3专题座谈会、G3免费维护保养等。通过活动展开充分体现G3的智能
如此毫无遮掩 风吹来,生活毫无遮掩 历经的肉体毫无遮掩 婴儿、幼童、少年、成年 无以计算的个体 迷了路,毫无遮掩 天黑,一些暗物质无处安放 从苍穹某处,陨石般坠下 支离破碎,然后 又从土壤中冒出,组合成一个人的眼睛、酒窝、笑容 远处灯塔亮了,这时 一种神情,发了芽 寄居在凹陷的暗体,渐渐地明晰 它们忧伤,但无法流泪 带着我,在这世上活很多年小年 陪父亲去松林 一片过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中国人的智慧与对天、地、人、自然关系的探索的结晶,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科学、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等,都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当代社会是高度文明和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思想进步,“天人合一”思想还有没有其现实意义,是否能够继续在当代社会中体现其价值呢?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