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内涵、提出、特征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07467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就是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个层次。现代社会中,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动,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腐败现象的蔓延等,使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很多新的挑战。理清社会治理的内涵、提出和特征,有助于解决我国在社会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治理;内涵;提出;特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就对社会治理的过程提出了要求,即精细化。为此,准确的理解社会治理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有助于深化对社会治理议题的认识。
  一、什么是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从字面来看,就是对社会的治理。
  社会,在不同的学科中,它的概念是不同的。在社会学中,社会是指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在现代社会学中,将社会的内涵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上的社会,是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个有机整体,狭义上的社会,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对的社会成员公共生活的有机整体。每个人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因此每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时,难免会产生各种冲突和混乱。
  治理,是在社会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理理念。它是西方社会的公共管理学科下颇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从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来看,直接原因是西方的国家和市场在对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都出现了失灵,都不能很好地对社会进行调控,也不能完成促进公民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目的,所以需要新的调控方式来弥补国家和市场的失灵,促进公民社会、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合作。所以治理是:“通行于规制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安排,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制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同时,“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它之所以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社会的发展不是取决于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取决于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需多元治理主体的互动。
  社会治理,是将治理引入社会自治所形成的,受著名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的“公司治理”的深刻影响,其基本的命题逻辑建立在公司的行为是以降低交易费用为目的,公司治理的核心要旨是“私下解决”,这是降低交易费用的最为理想的选择。目前对社会治理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周晓丽、党秀云在《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机制、理念及其启示》中认为,社会治理,就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为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公民权利的保障、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从工具性的角度来认识社会治理。向德平、苏海《“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中认为,社会治理是在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的指引下,建立一种国家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等多元主体协调互动的治理状态。从过程性的角度来认识社会治理,强调各行为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二、社会治理的提出
  对于“社会治理”这一概念的运用,在认识上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主要使用的是“社会管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很多方面都借鉴苏联的模式,并根据国内的情况,对其加以改进,对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建立起政府全面管理的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无论农村的村民自治,还是城市的社区管理,党的领导作用获得认可、支持并逐步完善。确立现代化的社会管理体制基础。
  党的十六大,将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四大职能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管理体制要进行创新。党的十七大,在社会管理的内容中增加了社会自治。党的十八大提出,从单位制、街居制向城乡社区治理的管理体制。
  可见,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我们党不断对社会管理进行完善。
  三、社会治理的特点
  向德平、苏海在《“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中,将社会治理与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进行治理主体、目标、方法上的区分,总结出社会治理的特点。在治理主体上,强调多元。在治理目标上,强调效率、公平和利益共享。在治理方法上,強调多主体的共谋。夏远永在《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的内涵、特征及未来前瞻》中,归纳了在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社会治理是一项整体性的伟大工程;良序性,社会的稳定;民主性,多元治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法治性,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公正性,实现公共资源的公正配置;廉洁性,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总体来说,社会治理强调系统治理,注重党的领导,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协作。强调依法治理,法律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力量,也是社会团结的保障,在治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规定办事,树立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实现治理的合法性。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5.
  [2]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
  [3]格里·斯托克,俞可平.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2.
  [4]周晓丽,党秀云.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机制、理念及其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3,(10).
  [5]向德平,苏海.“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12).
  [6]夏远永.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的内涵、特征及未来前瞻[J].人民论坛,2015,(17).
  作者简介:
  陈佳(1984—),女,汉族,四川省广安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几年,“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短片在网络上广受好评,《相思》《元日》《游子吟》《饮湖上初晴后雨》四部作品,着眼于恋人、师生以及母子之间真挚情感的表达,在传递情感时都充分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展示给世人,让我们在观看之后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叹与领悟。平心而论,“中国唱诗班”制作细腻,不仅在创作时能够根植于自主文化环境而且还保持着独特的审美见解。上述动画短片在国内掀起了传统文化的热潮并获得社会公众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期待。我国的社会矛盾转变了,要科学的解决社会的矛盾,就要促进社会向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在凸现人民主体地位,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矛盾;共享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共享是中国特色社
摘 要:目的:探析清热除痹汤治疗急性痛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痛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参照组采用依托考普片进行治疗,研究组则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清热除痹汤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明显高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参照组,以上均
[摘 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的普及,早在2014年数字阅读便超越了纸质媒体阅读,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运用更广泛的阅读方式。新媒体被定义为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例如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数字杂志、触摸媒体、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等。相对于电视、广播、户外、报刊这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新媒体逐渐成为了第五媒体。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将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问题,将枯燥的知识点变成有趣味性的小故事,把高深抽象的物理理论讲解成我们生活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  高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提高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理问题情境指
[摘 要:在高校乒乓球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分层次的教学方法能够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时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也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本文主要探讨分层次教学法在高校乒乓球教学当中的应用,针对具体的情况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高校;乒乓球;应用]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已经开始注重关注学生的个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思维逻辑尚未成熟,在简单推理中学生难以理解数学意义,但是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简单形象的生活场景,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因此,能否有效地运用生活情境、化抽象为直观成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推进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运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逻辑意识以及心智都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对于
经典是大家公认的精华与典型文化,是浓缩了的知识与价值。它具有传统性与权威性。传统性指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云的打磨与磨练,具备了某种精粹的特征。权威性则是指它的内涵贴近真理的恒常性,它并不因为某个时代的强行政治干预而改变其本质属性。而经典著作又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几千年来,经典灌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因此,我们老师要抓住学生的
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明确目标的导向功能意义重大,学生“认定目标”这一课堂环节不可小觑。认定目标是地理教学课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怎样才能做到积极有效地认定目标呢?对此,我们结合有关的材料和我们研究实践结果,特提出如下教学目标认定要求与方法。  1.前置式。也叫开门见山式。就是将
导学目标:  1.略读课文,把握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2.学习记叙顺序和用误会和悬念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写作技法及理解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学会感恩,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预习目标:  1.自读课文能按记叙顺序和建造照料茅屋的时间顺序完整的叙述故事。  2.借助电脑扫清生字、新词障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会感恩,学习助人为乐。  学习难点:写作技法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