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x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这里所说的“形象”放在文章范畴里,就是指文章所描述的对象,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画面。文章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即文章中的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甚至事件本身也是一个形象(叙事的曲折有致也会给人以形象感);把这些综合起来进行描写,使人物、景物场面互相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形象。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的形象丰满主要是就记叙性文章中人物而言的。形象丰满或是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这样写人就会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有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状物就会栩栩如生,有层次感,有立体感,有丰富的内涵。比如记叙类文章塑造人物要有个性、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凸现生命的质感,呈现立体的形态。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应抓住其个性特征来写,无论是肖像、服饰、神态,还是动作、语言、心理等等,都要努力突出“这一个”的风采神韵,力避类型化、平面化。在描写景或物的形象时,应捕捉住对象的具体特征来写,写出自我(叙述者的真实自我或者作品中虚构的某一角色的自我)的独特的感受来。无论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在刻画形象时,都应融入真挚的情感,这样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考生作文中常常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以贴标签的形式进行议论抒情,而不是让写作对象自己来说话;二是以叙事代替描写,往往流于空泛、抽象,人物只留下一个影子,不能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三是即使抓住了人物的某一个特点来写,但没能把握主要特征,往往过于单一、平板,不能充分展示所写对象的变化和复杂性,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切的感受。要做到形象丰满,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以形传神”是中国画家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著名文艺理论家唐弢在《创作漫谈》中说过:“中国画家主张‘以形传神’,‘六法’第一条便要求气韵生动。”表现在人物描写方面,就要求作者透过所写对象的外部形象,展示其包孕的内在气质和个性特征。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就是“以形传神”的典型范例。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祝福》)
  这三段文字,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是我国国画的技法名称,即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应用在文学创作方面,即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白描手法的本质就是用精练的语言写出人物的神韵。三段文字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画眼睛”。祥林嫂初到鲁镇时“顺着眼”,是安分耐劳的;再到鲁镇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由于遭受痛失丈夫和儿子的惨重打击,内心痛苦又难以表达,所以“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关于眼睛的描写,更是勾勒出人物的内心,在身心长期遭受折磨的情况下,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悲哀,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
  又如:
  站在太阳下,一个似曾相识的苍老而潦倒的身影吸引了我,对祥林嫂的形象跃然于脑海之中——一根下端开了裂的破竹竿,左手的篮子里躺着半只破碗,这位老婆婆虽然不致于此,但也与周围的景物格格不入: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左手也是一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这么大年龄了,怎么不怕热呢?她一动不动地盯着火车将来的方向,却又隔一段时间再看看左手的篮子,然后露出舒心的微笑,难道她真的不怕热?我正在纳闷她怎么不热,而且看着篮子笑。我想,篮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呢?
  (2005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一双童鞋》)
  “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一只篮子”、“褴褛的衣衫”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位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老太太的形象。老太太“苍老而潦倒”的身影让“我”想起了祥林嫂。然而用心购买童鞋,抛出另一只童鞋等事件都反衬出老太太在平常外表之下高尚、美丽的心灵。由此,作者便巧妙地表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主题。
  要让形象丰满必须把握形象的特征以及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来传达什么思想感受。以形传神是连结“形”和“神”的桥梁,人物形象的丰满自然也离不开形貌逼真,而形貌逼真关键在于形神兼备。
  2.行动语言,绘影绘声
  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习作,不少同学总习惯以叙述代描写,以说明代描写,像一个讲解员,干巴巴地介绍人物,说明形象。这样的作文,形象自然乏味。如果换一种方式,表述同一事实,介绍同一对象,描写同叙述相比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我们尽可能采用描写手法,写好几件事,人物形象就会站起来。同样,用描写手法介绍一个物体,赋予物体人的情态,物体一定会活灵活现。
  写作中特别要重视神情动作与个性化语言的描写。要让形象本身来说话。演员演戏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靠的是演员具体入微的神情动作和个性化的语言,而不是让演员站在幕后,只凭导演向观众介绍剧情;要想使文章形象丰满就必须让文章的形象本身说话,不能仅凭在行文时贴标签,“这是一位热情的人”,“那是一个冷漠的人”,这样的文章根本谈不上“形象丰满”。同时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时,要有一定的选择,决不是全盘记录,要选择最有意义的行动,既有思想性又能显示性格的行动,还能最有效的反映出人物性格的行动,这才能最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比如下面一个片段: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2009年高考湖南作文《踮起脚尖》)
  全文叙写作者深夜躺在床上的一个片段,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描述父母深夜回家怕吵醒“我”,踮起脚尖走路的情景,充分表达了父母对“我”无以言传的深沉的关爱和 “我”对此的感悟,慈父慈母的形象跃然纸上。
  神态描写、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既展现了人物的动态,又描绘了人物的声音,揭示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古人讲的“绘影绘声”就是这个道理。
  3.揭示内心,触及灵魂
  要写好人物,单凭肖像与行动描写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地探索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感受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变化过程。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揭示。这种心理描写可以分为直接的心理刻画和间接的心理描写。
  直接的心理刻画是写人物怎么想的、怎么感觉的。例如某位考生在高考作文里这样写道:
  毫无预警的,裙子的下摆破了个大洞,柳靓大惊失色,这到底会是谁干的,好好的一个心情全给破坏了。柳靓无奈地坐到床沿,眉头深深锁起……
  “会是谁呢?不可能是小保姆,对,不可能!那天她只是怯怯地站在一边看,不可能弄坏的。女儿又穿不了这么大的,肯定是那个小家庭教师,那天,她看我穿的裙子,眼睛眨都没眨过一下,肯定是她!”好像没经过什么思维斗争似的,柳靓一口咬定是家教弄坏了裙子,愤然夺门而去……
  (2003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保姆与家教》)
  这是柳靓发现自己准备参加学年报告会所要穿的裙子被人刮破之后的心理活动描写。柳靓仅凭与“家教”感情疏远而一口咬定是“家教”弄坏了她的裙子。事实上,最后发现是她一直十分信任的小保姆所为。从柳靓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到“感情亲疏”对“认知正误”的影响,也就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间接的心理描写可以借助各种外部表象、表现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通过环境的描绘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显示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默想、思索展示内心世界,通过梦境、幻觉表现人物当时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等等。
  通过环境的描绘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
  七月的海,平静的表面上铺满了眩目的光,看得久了,竟有微微的头痛。海风一如既往地拂过他的脸庞,柔和而不失力度。
  大海温柔地卷起波浪,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慢慢地散开……
  九月的海,微风带着他熟悉的腥气拂过脸庞,他的手中紧紧握着西北林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远处,是帮他拿着行李的父母。
  (2002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九月的海》)
  小说主人公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内心进行了激烈地抉择,是继续留在生活优裕的大城市,还是去偏远的西北奉献自己的青春。大海正如人的心海由翻腾归于平静,显示了主人公心灵选择的过程。
  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小小说《半张纸》: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条,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
  通过对“徘徊”这一动作的描写流露出年轻房客依依不舍之情。连用三个“没有”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主人公反复暗示自己要忘却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然而,一张小纸片却能够引起他的注意,由此可见主人公对这里眷恋之深,对妻子的情感之真。
  通过人物默想或梦境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如2009年湖北省高考优秀作文:
  我们的胡同院还在吗?那棵高大的槐树还在等着我放学回家吧!那古墙焦急地等着我的情书吧!我闭上眼。
  “吱呀”一声响,门开了,跨过高高的门槛,踏入,随即悬空,像掉入了一个古老悠远的梦境里,那“吱呀”的声音像一首从远古传来的歌谣。
  转身拐入小院,古槐还在,恍惚间看见奶奶依然安详地在树下纳着鞋底,总感觉奶奶的鞋底沾了槐花的香味,总爱穿着不肯脱下。恍惚间看见母亲在屋内张望,该是在想今儿贪玩的娃又忘了回家吧!看见父亲弯着腰,将水桶放进水井,担起满满的一个月亮,然后有节奏地担进家门,该是那月儿也进了我家门儿了吧!恍惚间看到我自己放学后的雨天,穿着凉鞋跳跃在石板道上,一步两步……
  (《站在老家门口》)
  随着作者站在老家门口思绪的展开,意识的流动,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梦境,一道去回忆老家小院温馨的日常生活画面。
  总之,写回忆,写思想斗争,写决心,写思考,这些都是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除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之外,还要注意多观察,多思考,熟悉所描写的人物,掌握人物心理活动的规律;还要注意特定的场合和情景,要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切忌随意主观臆造。
  4.真实细节,典型逼真
  细节是记叙性作品中描绘人物、事件和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也就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性特征的具体而细小的材料。细节描写就是对这些细枝末节的描绘,是于细微之处深刻点化出人物、事件和环境特征的重要环节,是记叙性文章的最小的描写单位。
  可以说任何一篇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比如2002年高考作文的两个片段:
  中年人接过营业员找的零钱和购物袋,边走边取出账单核对,突然发现营业员多找了一元钱,他一愣,停住脚步又核对了一遍,还是不对。正当我以为他会转身时,他却左右看了一下,从容地将钱和账单装进了口袋里,快速地走出了超市……(《心灵的选择》)
  一位战地摄影师拍下了这样一组画面:决口处,解放军战士手挽手立于洪水之中,个个表情刚毅,与洪魔比拼。浪头盖过了其中四位战士的军帽,其脸部表情虽模糊不清,但坚毅的目光却似能穿透一切致密的物质,他们用铁一般的意志构筑了一条绿色长城,令洪魔望而却步。
  (《心灵比色卡》)
  两段文章两个细节,一暗一明,一丑一美,都写得生动准确,细腻传神。作者通过自己的描写使文中人物的神态、心理、气质和性格都得到充分展示。但其实两位作者并无“绝招”,他们只不过是把我们平时生活中那些熟视无睹的场景和画面写得“真切”些罢了。可许多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常常满足于说个大概,这样留给读者的永远是一笔简单模糊的流水账,是不可能“出彩”的。
  俄国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对典型细节作了阐释:“诗人从所写的人物身上采取最鲜明最足以显出特征的面貌,把不能渲染人物个性的一切偶然的东西都一齐抛开。”细节的典型表现在必须揭示人物特有的性格底蕴和感情走向,它反映的只能是某个特定的人才具有的东西。如同样是买酒,孔乙己和阿Q就有天壤之别。孔乙己是: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有点显示假豪气,又有一些寒酸的独特形象。而阿Q是:这回的回来,却与先前大不同,确乎很值得惊异。天色将黑,他睡眼朦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一个“扔”字,不但写出了他的那股神气,而且还突出他的豪爽和大度。将他此时此刻的精神——“今天我比你阔多了”刻画得入木三分。所以,细节描写如果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就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在中学生的写作训练中,细节描写常常被忽视,这是制约中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只有在生活中学会细心观察,发现“平凡”中的“不凡”,并在写作中尝试、强化,使细节生动起来,才能逐步适应高考发展等级的写作要求。
  
  崔雁,湖北省语文特级老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更丰富和深入的理解,在完成《木兰诗》的教学任务后,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了由陈坤、赵薇主演的2009年版电影《花木兰》。学生们在观影过程中的一系列表现,引发了笔者对文学经典阅读与影视作品观赏问题的思考。  思考一:借影片观赏促经典诵读  由于是先学后看,学生们在观影之前大都已经能够背诵诗歌,所以当影片中出现木兰织布、代父从军等镜头时,不少学生都情不自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对话应是师生平等基础上彼此都敞开心灵的深层对话。只有深层对话,对话者才能与文本、作者、自我、他人有效互动、心灵碰撞、思想交锋,从而改组或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认识、情意和思想境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追求深层对话。  一.转换思考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话时若能宕开一笔,打破传统思维,转换思考角度,往往会带来更深层面上的理解,从自己的箱子里走出来,找到
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提问或问题,我们称之为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高明的老师善于设计教学“主问题”,用一个或几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和课堂活动的主人。  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
目前的语文教学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忽略了阅读指导,许多中学生不是主动阅读,而是被动阅读;不是“我要读书”,而是家长、老师“要我读书”。这与学生自己阅读、感悟少有关,缺乏兴趣成为阅读教学的心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在实践中增进兴趣。  从人们的认识规律看,阅读教学可分为四个层次:感知理解、揣摩品味、积累巩固、拓展创新,它们之间既是独立的,又体现了人们学习过程中
晓苏:汪老师,您好!听说您近年就语文教学与文学批评做了一些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与文学批评有关系吗?  汪政:是的,是我与南京师范大学的何平老师一起做的,最近将结集为《阅读的解放》出版。我以为语文教学与文学批评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活动。  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运用文学批评。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并且在学习中尝试运用,
“语文素养”的内涵,众说纷纭,有偏于理论角度的“素质说”,有偏于实践角度的“能力说”,也有两者兼之的“综合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这段阐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文字看,我以为“语文素养”应是指一个人在语文方面养成的
近期学校组织了许多听课活动,课听得多了,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需要学生怎样学语文呢?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学”,淡化教师的“教”,我们县开展了“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学生是解放了,但是教师“引导”的作用没发挥好,师生对语文学习到底学什么,一片茫然。我觉得我们还是站在这三个层面来把语文学好比较实际一些。      一.读懂文本    认识字词,懂得词意,弄懂句意。在理解文章字面
体悟教学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正在逐步被重视并兴起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江苏省教研室配套发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大量出现了“体验”“体会”“感悟”“领悟”等词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更是明确指出:“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这些都意在引导老师新教材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引领学生体验参与,启发学生感受领悟。因此,加强
什么是直觉?朱光潜先生说:“见到一个事物,心中只能领会那事物的形相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这是知的最初阶段的活动,叫直觉。”直觉是人的思维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理性直观认识,它是感觉与思考、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概念熔于一炉的特殊产物。而艺术直觉则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客体的感性形式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直觉最基本的特征是:  (一)直接性。艺术直觉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也常常占有极大的比重。怎样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我们的一点浅见。    一.因文释义、缘境解句的语境意识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可分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作用、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广义的语境指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两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