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诗歌的教学应该遵循课标要求,以字词教学为根本,使学生理解诗歌的真意境,进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在深而透的理解基础上,获得启示、说出体验、品味作品,最终形成能力。
【关键词】现代诗歌;字词;意境;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现代诗歌教学自然要遵循课标要求来组织教学。诗歌也可以像其他类型文学作品的教学一样,从整体感知、揣摩意境、品味语言等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进而达到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目的。教师要抛开“为考试而教”的观念,要根据课标要求,注重自身现代诗歌素养的提高,真正把现代诗歌教学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建立正确的生活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歌,培养感悟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在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中,我们认为细读字词、探究情感的教法,在教学实际中效果更好,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读重点字词,理解诗的意境真
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诗歌的语言都高度地凝练。诗人在写作诗歌时往往将文字的本义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借代,从而赋予其新的意义。因而,诗歌语言的实验性和先锋性的色彩相当浓厚。以诗歌的重点字词为切入点,把握诗人赋予字词的新生含义,对理解诗歌意义有很大的作用。以王家新《在山的那边》为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山”和“海”,让学生从这两个景物中,开拓想象空间,去探究其深层的含义,使学生理解:“海”是人内心的一种信念,也是人生的理想;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它是人们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和挫折。
例如《雨说》一诗中,“雨”这一形象的象征意味、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1)熟记“田圃、喧嚷、润如油膏”等词语,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2)通过揣摩意境、品味诗句,学生能认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细细品味语言,探出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歌,都蕴含着美的意境,诗可入画,画可入诗。而优美的意境,大都是通过极度凝练的语言来创设,通过极少数的文字去表现最丰富的内容,用最贴切的词句去表达最深远的意境。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通过“灰烬、血和泥 、寂寞、憔悴、苦水、阴暗……”等词,描绘出祖国笼罩在 “阴暗、凄苦”之中,充满着深重苦难的画面,引起读者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痛楚感。体现了忧郁的、愁苦的情感。反过来,意境又以其广阔和谐的艺术空间,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天地,以其丰富的内蕴,诱发学生的反复思索、体验和品味,使学生能从具体表层的“形”象,飞跃到气韵生动的“神”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同时,促进学生对字词的探究和推敲。
3细嚼词慢析句,感悟诗的语言美
要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语言本身,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中国古人讲“眼见佳句分外明”,我们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这种敏感,并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通过“换、调、增、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字词,揣摩语言妙处,让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培养语感,从而消除文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张力。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中的形容词“残损”、动词“摸索”、副词“已、只、该”,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妙处。体会这些词语中作者所蕴含的悲愤之情。“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中两处比喻带给读者温情、美好的感受,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还如“轻抚”、“运”和“贴”等词所表达的情感,也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
再如,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教《乡愁》一诗的时候,设计了四个问题。
问题一:这首诗一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够改变吗?
问题二: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问题三: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问题四: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改为“像”,好不好?为什么?
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在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比较揣摩中探究了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获得了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师和作品所共同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阅读诗句、品味语言来理解诗歌语言的深邃内涵,加之对标点、文字、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比较揣摩,就能够欣赏到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发现语言运用的多种可能性,激发与同伴交流个人学习所得的热情,进而感受汉语言文学丰富而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诗意的语言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日常阅读和写作所鲜见和缺失的,从字词入手,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领会,并尽可能地运用到今后的创作中去;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之美,并努力尝试将这种语言之美应用于写作实践中,也是现代诗歌教学所应该着力发掘的教学价值。古人云“相由心生”,那么对于诗歌来说,也应该是“意境由字词生”,字词这个“根”如能被分析得深、学习得透,诗情意境这个“蒂”自然就能被学生领会,形成的能力也就会“固”。长此以往,何愁不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呢!
参考文献
[1] 泰梅佳. 试论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J] 读与写杂志 第7卷第4 期.
[2]蔺卫芳.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 2013.08.
[3]崔新月.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 2014年3月.
[4]邓彤.语文教学设计的基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7.08.
【关键词】现代诗歌;字词;意境;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现代诗歌教学自然要遵循课标要求来组织教学。诗歌也可以像其他类型文学作品的教学一样,从整体感知、揣摩意境、品味语言等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进而达到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目的。教师要抛开“为考试而教”的观念,要根据课标要求,注重自身现代诗歌素养的提高,真正把现代诗歌教学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建立正确的生活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歌,培养感悟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在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中,我们认为细读字词、探究情感的教法,在教学实际中效果更好,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读重点字词,理解诗的意境真
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诗歌的语言都高度地凝练。诗人在写作诗歌时往往将文字的本义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借代,从而赋予其新的意义。因而,诗歌语言的实验性和先锋性的色彩相当浓厚。以诗歌的重点字词为切入点,把握诗人赋予字词的新生含义,对理解诗歌意义有很大的作用。以王家新《在山的那边》为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山”和“海”,让学生从这两个景物中,开拓想象空间,去探究其深层的含义,使学生理解:“海”是人内心的一种信念,也是人生的理想;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它是人们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和挫折。
例如《雨说》一诗中,“雨”这一形象的象征意味、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1)熟记“田圃、喧嚷、润如油膏”等词语,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2)通过揣摩意境、品味诗句,学生能认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细细品味语言,探出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歌,都蕴含着美的意境,诗可入画,画可入诗。而优美的意境,大都是通过极度凝练的语言来创设,通过极少数的文字去表现最丰富的内容,用最贴切的词句去表达最深远的意境。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通过“灰烬、血和泥 、寂寞、憔悴、苦水、阴暗……”等词,描绘出祖国笼罩在 “阴暗、凄苦”之中,充满着深重苦难的画面,引起读者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痛楚感。体现了忧郁的、愁苦的情感。反过来,意境又以其广阔和谐的艺术空间,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天地,以其丰富的内蕴,诱发学生的反复思索、体验和品味,使学生能从具体表层的“形”象,飞跃到气韵生动的“神”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同时,促进学生对字词的探究和推敲。
3细嚼词慢析句,感悟诗的语言美
要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语言本身,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中国古人讲“眼见佳句分外明”,我们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这种敏感,并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通过“换、调、增、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字词,揣摩语言妙处,让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培养语感,从而消除文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张力。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中的形容词“残损”、动词“摸索”、副词“已、只、该”,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妙处。体会这些词语中作者所蕴含的悲愤之情。“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中两处比喻带给读者温情、美好的感受,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还如“轻抚”、“运”和“贴”等词所表达的情感,也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
再如,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教《乡愁》一诗的时候,设计了四个问题。
问题一:这首诗一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够改变吗?
问题二: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问题三: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问题四: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改为“像”,好不好?为什么?
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在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比较揣摩中探究了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获得了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师和作品所共同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阅读诗句、品味语言来理解诗歌语言的深邃内涵,加之对标点、文字、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比较揣摩,就能够欣赏到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发现语言运用的多种可能性,激发与同伴交流个人学习所得的热情,进而感受汉语言文学丰富而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诗意的语言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日常阅读和写作所鲜见和缺失的,从字词入手,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领会,并尽可能地运用到今后的创作中去;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之美,并努力尝试将这种语言之美应用于写作实践中,也是现代诗歌教学所应该着力发掘的教学价值。古人云“相由心生”,那么对于诗歌来说,也应该是“意境由字词生”,字词这个“根”如能被分析得深、学习得透,诗情意境这个“蒂”自然就能被学生领会,形成的能力也就会“固”。长此以往,何愁不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呢!
参考文献
[1] 泰梅佳. 试论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J] 读与写杂志 第7卷第4 期.
[2]蔺卫芳.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 2013.08.
[3]崔新月.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 2014年3月.
[4]邓彤.语文教学设计的基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