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素质性的人才,当代的中国教育事业,把素质教育放在了首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切实地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关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学校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打破了传统沉闷的教学氛围,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由单一走向多维化。
关键词:多维化;多媒体;自主探究;思考;情感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转变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让多媒体走进初中语文课堂
首先,利用多媒体激活兴趣,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雷雨》这一课时,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景象通过屏幕逼真地显示出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为学生创设一种电闪雷鸣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雷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巧用多媒体,可以培养探究能力。如《苏州园林》用传统教学方法,师生无论怎样互动都很难把作品中的美感和意境体会表达出来。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到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苏州园林之中,这样一来,学生从中就领悟到了作品中原汁原味的美。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学能力。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观察事物时,在阅读文章时,勤动脑,多动手,乐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通过听、看、读、写来培养自学的能力。
再次,展示多媒体成果,展现学生的风采。以往课堂习作、随笔、作文等的反馈,往往是教师念学生听。由于学生的理解速度较声音相比具有延后性,所以往往在教师念完后,学生并未完全听清并理解,因而也就无法领会其精髓所在,便也无从借鉴优点了。然而,多媒体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投影仪可将学生的作品直接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品评借鉴。同时,学生的作品被直接展示出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将有一种被肯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被瞩目的兴奋感和自豪感,这必将激发其学习语文兴趣的再次高涨。而其他学生也会在比较中得到收益,也会在此激励下不断努力。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地充当裁判的角色来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在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也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并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
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和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完善人格,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笔者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有学生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四、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需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内容包括古今中外人文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文化知识动态。当然,中学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熟知一二略知其理,即涉求的知识面要广阔,没有必要让学生做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阅读课外读物,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增加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学生阅读的书籍中,一方面教师进行筛选,列一书目,介绍给学生看,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进行选择性的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必然有不同的特性。比如人物传记类,介绍名人秩事,激励学生学习名人,启迪自己,奋发向上;文学作品类,畅读名家名作,课外增补,拓展阅读,补充课内;人生哲言类,名言警句,家常俚语,富有内涵,陶冶情操,点缀写作;工具书籍类,勤学好究,多动多练,追根究底,培养操作精神;奇闻轶事类,课内学习,课外填补,志趣取向,丰富知识量,益事多多。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学习语文,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其基础则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内化阶段,为学生良好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习语文,是学生的学习任务。既然是任务,必然就会有一定的负担。当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时, 这种学习的负担也就转化为一种乐趣。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地进行刻苦学习,也是可行的。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安排一定的课文,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推选代表,由学生自编教案,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课。
2.为学生创造争分数的机遇,鼓励学生通过努力争取好分数。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在目前的状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分数巧妙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做法之一:鼓励学生超前背课文。用教师布置和检查,100%提前完成。做法之二:鼓励学生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做法之三:鼓励学生人人写广播稿。做法之四:办好班级广播台。每节语文课前,由同桌的两名学生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轮流演播新闻消息。分数既是学习好坏的标志之一,又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多给了分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我们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多维化;多媒体;自主探究;思考;情感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转变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让多媒体走进初中语文课堂
首先,利用多媒体激活兴趣,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雷雨》这一课时,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景象通过屏幕逼真地显示出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为学生创设一种电闪雷鸣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雷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巧用多媒体,可以培养探究能力。如《苏州园林》用传统教学方法,师生无论怎样互动都很难把作品中的美感和意境体会表达出来。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到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苏州园林之中,这样一来,学生从中就领悟到了作品中原汁原味的美。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学能力。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观察事物时,在阅读文章时,勤动脑,多动手,乐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通过听、看、读、写来培养自学的能力。
再次,展示多媒体成果,展现学生的风采。以往课堂习作、随笔、作文等的反馈,往往是教师念学生听。由于学生的理解速度较声音相比具有延后性,所以往往在教师念完后,学生并未完全听清并理解,因而也就无法领会其精髓所在,便也无从借鉴优点了。然而,多媒体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投影仪可将学生的作品直接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品评借鉴。同时,学生的作品被直接展示出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将有一种被肯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被瞩目的兴奋感和自豪感,这必将激发其学习语文兴趣的再次高涨。而其他学生也会在比较中得到收益,也会在此激励下不断努力。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地充当裁判的角色来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在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也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并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
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和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完善人格,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笔者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有学生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四、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需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内容包括古今中外人文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文化知识动态。当然,中学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熟知一二略知其理,即涉求的知识面要广阔,没有必要让学生做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阅读课外读物,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增加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学生阅读的书籍中,一方面教师进行筛选,列一书目,介绍给学生看,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进行选择性的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必然有不同的特性。比如人物传记类,介绍名人秩事,激励学生学习名人,启迪自己,奋发向上;文学作品类,畅读名家名作,课外增补,拓展阅读,补充课内;人生哲言类,名言警句,家常俚语,富有内涵,陶冶情操,点缀写作;工具书籍类,勤学好究,多动多练,追根究底,培养操作精神;奇闻轶事类,课内学习,课外填补,志趣取向,丰富知识量,益事多多。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学习语文,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其基础则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内化阶段,为学生良好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习语文,是学生的学习任务。既然是任务,必然就会有一定的负担。当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时, 这种学习的负担也就转化为一种乐趣。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地进行刻苦学习,也是可行的。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安排一定的课文,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推选代表,由学生自编教案,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课。
2.为学生创造争分数的机遇,鼓励学生通过努力争取好分数。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在目前的状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分数巧妙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做法之一:鼓励学生超前背课文。用教师布置和检查,100%提前完成。做法之二:鼓励学生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做法之三:鼓励学生人人写广播稿。做法之四:办好班级广播台。每节语文课前,由同桌的两名学生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轮流演播新闻消息。分数既是学习好坏的标志之一,又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多给了分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我们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