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国各地学校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过调查研究“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研究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干预措施进行阐述,以确保我国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顺利实现。
【关键词】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 干预措
2007年4月29日上午,“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启动仪式;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以下简称意见);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这些会议文件、精神均需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狠抓工作、层层落实。这样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一﹑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教学对象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他们对新鲜事物易感兴趣,喜欢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有难度的活动。再加上现在班级人数多,克服困难的意志差,针对这些群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有些滞后。
(二)不良的教育观念及体育法规制度贯彻和监督的不力
受体育价值观的世俗偏见及升学压力等环境影响,学校体育很难受到重视。尽管《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0年6月4日发布)第5条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学生的节假日补课是家常便饭,许多家长不惜重金为孩子请了家庭教师或报了兴趣班。为了应付考试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牺牲学生的健康。
(三)学校体育经费缺乏,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不足
经调查显示,60%左右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25.7%的学校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器材配备最低要求。从学段来看,中学的情况要比小学严重。小学、中学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配备最低水平的只有17.8%和14.1%。
(四)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观念有待提高
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技术演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及客观对待。学校的体育教师很少去参加社会上的学术交流,知识更新受限,无法满足学生乐于接受的体育项目,如网球、轮滑、游泳等。由于体育教师平时工作量较大,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业务和科研上的研究,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进程。
二﹑ 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干预措施
(一)明确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总体工作思路
1.开设体育专项课、选修课(俱乐部)、保健课
传授体育科学锻炼原理与方法;教授体育专项运动技能与理论(竞技运动项目、民间传统体育、新兴运动项目),形成科学的健身意识;提高学生健康健身主动性;培养学生兴趣与锻炼习惯。
2.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开展校园体育表演、娱乐性比赛,补充体育课程;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或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创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利用网络广播、墙报、校刊宣传体育文化,扩展青少年学生体育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热情。
3.拓展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利用参加社会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文化素养,培养体育意识;青少年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完成体育教育任务,走进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必须转变观念
1.实现由体育活动“组织管理者”向“组织服务者”的观念转变
让青少年在从事各类体育活动中享受健身服务,以调动他们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其体育活动兴趣,使之养成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2.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在新时期,需要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即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认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主要体现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学习。
3.协调社会各因素的作用
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并不是体育一方面能完成的,教育和体育部门、团队组织、社区、学校、家长和新闻媒体都来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和学校体育改革工作,形成合力,根据各自的职能积极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大学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结束语
“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建立更加完善的保障监督机制,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健康意识,养成锻炼的习惯,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EB/OL].2006-12-20.
[2]曾芊,赵大亮.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效应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3).
[3]刘海涛等.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背景、归因与实施举措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7(34):556- 557.
[4]闫领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策略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8,91(3).
[5]崔俊杰,王爱丰,赵大杰.对学校推进 “阳光体育” 的解读及其实施举措探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