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所拥有的一切都被明码标价,成为婚姻市场上的筹码,你惊恐地后退,却无路可退……不如闭上眼睛,做一场梦。
今年秋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携手英国壁虎剧团联合制作的这部《惊梦》,是受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两部伟大戏剧作品《仲夏夜之梦》和《牡丹亭》的启发,试图打破种种边界创作而成的。看一下宣传片,我相信你能更好地领会这部剧的意图:人民广场的相亲角,地上摆着无数把伞,伞上贴着“简历”—你所拥有的一切都被明码标价,成为婚姻市场上的筹码,你惊恐地后退,却无路可退……不如闭上眼睛,做一场梦。
总体来说,这部戏采用了《仲夏夜之梦》中的一条主线,只不过将故事移植到了当代。海伦娜爱的人并不爱自己,仙王仙后之间的矛盾、对爱情的不同理解让这一切变得复杂起来。她追逐自己所爱的人却又无法得到,随后深深坠入了一场由无数离奇的幻象、骇人的梦魇和绚烂的回忆交织而成的风暴之中……在主线索之外,海伦娜又闯入了《牡丹亭》中的故事片段,与戏曲中杜丽娘的影子重合,看了一出恋人离散又团圆的戏码。
《惊梦》延续了壁虎作品的一贯风格,所有能想象到的元素都被用作叙事的手段—灯光、音效、布景、道具、服装与演员的身体。在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开始失去平衡,戏剧性逐一涌现:悬浮的床、分裂的地板、卧室里的溪流、酒吧里的风暴……被现实压抑的欲望和潜意识都将在舞台上被具象化。
很多观众都会奇怪:为什么在这部剧中听不到很多演员说话的声音?那是因为,在《惊梦》之中,语言不再是中心叙事元素,而只是一种舞台效果。这一点其实是沿用了《迷失》中对语言的处理方式。在那部戏中,演员们说着不同国家的语言,字幕并不完整。可以说,壁虎剧团的剧作并不依赖语言这种表达手段。但在我个人的理解之中,梦境中的言语本就如此,它存在含糊不清的可能。同事工作上的吩咐、爱情圆满的朋友在喧闹的酒吧跟自己谈天说地、母亲打电话絮絮叨叨……它们在这里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尽管它们无时无刻不出现在现实之中,是来自多个集体的声音。这些声音无一不困扰着海伦娜,也困扰着你我,在梦中我们不用听清楚它们,因为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噪音”。
整个梦境的呈现,是由整个团队不断尝试、集体创作而成的。如壁虎剧团的艺术总监阿米特·拉哈夫(Amit Lahav)所说,壁虎是一个“相信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剧团。在排练的第一周,剧组成员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诉说、倾听、分享自己与他人的梦境:有些梦与现实高度重合,比如在梦里不断擦拭水壶上的水垢,醒来后又倍感迷茫;有些梦离奇荒诞,比如骑着自己的宠物狗飞向月球,明明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却还是享受其中;还有些梦投射出了现实生活中那些被压抑的念想与渴望,比如梦见已逝的亲友,抑或是触碰到远方的恋人……
在获得了梦境与现实的具体联系之后,剧组又通过集体即兴创作的方式,从分析文本到搭建场景,再到寻找人物,故事一步步趋向丰满:海伦娜所置身的现实慢慢开始发生变形,而梦境却愈发清晰,现实与梦境的边界已不复存在。在这场光怪陆离的“惊梦”里,一切都被推向了极致,指向莎士比亚、汤显祖和现代都市里那些男男女女的各色梦境中所共有的永恒主题:爱情、孤独、憧憬、恐惧。
《仲夏夜之梦》中,仙王可怜海伦娜,于是用“爱懒花”的汁液帮助她。在《惊梦》中,仙王将粉末撒向拒绝海伦娜的男人,成功让他爱上了海伦娜。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想起多年前周迅主演的电影《女人不坏》,她正是靠“费洛蒙”—一种能让对方爱上自己的特定气味成功收获了爱情,并在此后一直瞒着对方使用,营造了“我们是真爱”的假象并乐在其中。剧中海伦娜所爱的男人,也正是因为仙王撒下的粉末而对海伦娜求爱。但在滚了床单之后,海伦娜却无法接受这样的“爱情”,仓皇而逃。
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真实与梦境,看起来泾渭分明,却又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爱、分离与团聚,更像是一个“梦中梦”,以屏风投影的形式实现,这也是我在这部戏中最喜欢的舞台布景和片段之一。光源从幕布的侧后方打出,演员在幕布后表演,通过与光源的距离远近控制投影大小。自始至终,杜、柳二人都是投影,从未出现在灯光之下,就像是一出真人版皮影戏,共同演绎了“游园惊梦”的故事。而海伦娜则偶尔被卷入其中,只能羡慕眼前的一对眷侣,爱情却与自己无缘。这一段的创作灵感完全来自于中国戏曲和古典文化,以一种写意而非写实的手段呈现。
除了杜、柳二人,牡丹是整个投影的主要布景,这种表现形式也是为《惊梦》特别创作的。
无论你之前是否看过《仲夏夜之梦》和《牡丹亭》,都不会影响你对剧情的理解,因为它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就演员的肢体表现、情绪张力以及舞美设计、音乐来说,这部戏确实很用心。两个月的排练时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也许并不能够完全习得壁虎剧团的所有精华,但他们确实展现了国内团队在创造力和表现形式上的无限潜力。
今年秋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携手英国壁虎剧团联合制作的这部《惊梦》,是受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两部伟大戏剧作品《仲夏夜之梦》和《牡丹亭》的启发,试图打破种种边界创作而成的。看一下宣传片,我相信你能更好地领会这部剧的意图:人民广场的相亲角,地上摆着无数把伞,伞上贴着“简历”—你所拥有的一切都被明码标价,成为婚姻市场上的筹码,你惊恐地后退,却无路可退……不如闭上眼睛,做一场梦。
总体来说,这部戏采用了《仲夏夜之梦》中的一条主线,只不过将故事移植到了当代。海伦娜爱的人并不爱自己,仙王仙后之间的矛盾、对爱情的不同理解让这一切变得复杂起来。她追逐自己所爱的人却又无法得到,随后深深坠入了一场由无数离奇的幻象、骇人的梦魇和绚烂的回忆交织而成的风暴之中……在主线索之外,海伦娜又闯入了《牡丹亭》中的故事片段,与戏曲中杜丽娘的影子重合,看了一出恋人离散又团圆的戏码。
《惊梦》延续了壁虎作品的一贯风格,所有能想象到的元素都被用作叙事的手段—灯光、音效、布景、道具、服装与演员的身体。在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开始失去平衡,戏剧性逐一涌现:悬浮的床、分裂的地板、卧室里的溪流、酒吧里的风暴……被现实压抑的欲望和潜意识都将在舞台上被具象化。
很多观众都会奇怪:为什么在这部剧中听不到很多演员说话的声音?那是因为,在《惊梦》之中,语言不再是中心叙事元素,而只是一种舞台效果。这一点其实是沿用了《迷失》中对语言的处理方式。在那部戏中,演员们说着不同国家的语言,字幕并不完整。可以说,壁虎剧团的剧作并不依赖语言这种表达手段。但在我个人的理解之中,梦境中的言语本就如此,它存在含糊不清的可能。同事工作上的吩咐、爱情圆满的朋友在喧闹的酒吧跟自己谈天说地、母亲打电话絮絮叨叨……它们在这里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尽管它们无时无刻不出现在现实之中,是来自多个集体的声音。这些声音无一不困扰着海伦娜,也困扰着你我,在梦中我们不用听清楚它们,因为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噪音”。
整个梦境的呈现,是由整个团队不断尝试、集体创作而成的。如壁虎剧团的艺术总监阿米特·拉哈夫(Amit Lahav)所说,壁虎是一个“相信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剧团。在排练的第一周,剧组成员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诉说、倾听、分享自己与他人的梦境:有些梦与现实高度重合,比如在梦里不断擦拭水壶上的水垢,醒来后又倍感迷茫;有些梦离奇荒诞,比如骑着自己的宠物狗飞向月球,明明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却还是享受其中;还有些梦投射出了现实生活中那些被压抑的念想与渴望,比如梦见已逝的亲友,抑或是触碰到远方的恋人……
在获得了梦境与现实的具体联系之后,剧组又通过集体即兴创作的方式,从分析文本到搭建场景,再到寻找人物,故事一步步趋向丰满:海伦娜所置身的现实慢慢开始发生变形,而梦境却愈发清晰,现实与梦境的边界已不复存在。在这场光怪陆离的“惊梦”里,一切都被推向了极致,指向莎士比亚、汤显祖和现代都市里那些男男女女的各色梦境中所共有的永恒主题:爱情、孤独、憧憬、恐惧。
《仲夏夜之梦》中,仙王可怜海伦娜,于是用“爱懒花”的汁液帮助她。在《惊梦》中,仙王将粉末撒向拒绝海伦娜的男人,成功让他爱上了海伦娜。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想起多年前周迅主演的电影《女人不坏》,她正是靠“费洛蒙”—一种能让对方爱上自己的特定气味成功收获了爱情,并在此后一直瞒着对方使用,营造了“我们是真爱”的假象并乐在其中。剧中海伦娜所爱的男人,也正是因为仙王撒下的粉末而对海伦娜求爱。但在滚了床单之后,海伦娜却无法接受这样的“爱情”,仓皇而逃。
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真实与梦境,看起来泾渭分明,却又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爱、分离与团聚,更像是一个“梦中梦”,以屏风投影的形式实现,这也是我在这部戏中最喜欢的舞台布景和片段之一。光源从幕布的侧后方打出,演员在幕布后表演,通过与光源的距离远近控制投影大小。自始至终,杜、柳二人都是投影,从未出现在灯光之下,就像是一出真人版皮影戏,共同演绎了“游园惊梦”的故事。而海伦娜则偶尔被卷入其中,只能羡慕眼前的一对眷侣,爱情却与自己无缘。这一段的创作灵感完全来自于中国戏曲和古典文化,以一种写意而非写实的手段呈现。
除了杜、柳二人,牡丹是整个投影的主要布景,这种表现形式也是为《惊梦》特别创作的。
无论你之前是否看过《仲夏夜之梦》和《牡丹亭》,都不会影响你对剧情的理解,因为它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就演员的肢体表现、情绪张力以及舞美设计、音乐来说,这部戏确实很用心。两个月的排练时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也许并不能够完全习得壁虎剧团的所有精华,但他们确实展现了国内团队在创造力和表现形式上的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