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均等化的实质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是由各级政府提供,所以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的有效途径是政府教育经费的均等化分配。通过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极值比的计算来衡量全国范围内、东中西部地区和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均等化分配现状,得出城乡间教育资源分配最不均衡的结论,继而提出解决教育经费非均衡化分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经费;转移支付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2-0223-01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本质要求是政府确保每一位公民不论他居住在哪个地方,都能享有质量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教育作为改善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理应受到政府的重视。联合国关于教育效果的研究表明:基础教育的外溢效果最为明显,因此更需政府给予特别的关注。而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保障每一个适龄学生不论在哪个地区都能得到大值相等质量的教育服务,这里的大致相等质量是指相似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
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实质上是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我国的基础教育由政府负责提供。因此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目前我国政府的教育支出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经费两大部分。教育事业费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活动的基本保障,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科学研究费等组成。基本建设经费一般是年度一次性拨付,主要形成学校建筑物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产。考虑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基建经费的不规律性,下文重点从教育事业经费支出角度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均等化状况。
一、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从全国范围而言,2000年至2009年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最大值的增速达20.67%;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最小值的增速为25.51%。从极值角度考虑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差距有变小的趋势,2000年至2005年极差比保持在10以上,均值为10.22,增速仅为0.30%,2005年至2009年极差比均值为8.87,增速为-8.01%,总体而言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非均衡分配有缩小的趋势。当然这种判断仅是从绝对值的角度而言。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为1.26,平均增长率2.56%。虽然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有时增长有时减少,总体而言近十年来变异系数一直保持在1以上,可见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非均衡分配现象明显。
二、地区间基础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2000年至2009年东部地区的泰尔指数均值达0.0389,表明东部地区教育经费不均衡分配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善。中部地区泰尔指数均值0.0158,十年里持续保持增长的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4.40%,增速不大但这种变化趋势值得我们警惕。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一直是三个地区里最低的,平均增长率为3.63%,表明西部地区省市的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全国三个地区里最均衡的,但也不能忽略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绝对值是全国最低的现象。
2000年至2009年区内贡献率一直超过60%,2000年至2007年区内贡献率平均增速1.751%,2007年达最高值0.75057,表明东中西三个地区间的差异相对于各地区区内差异而言并不明显。因此区内教育资源的非均等分配状况更需加以关注。
三、城乡间基础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2000年至2007年城乡间预算内生均事业内经费的比值分别为18.90、19.05、15.41、15.48、13.97、12.49、11.65、9.64。两者之间的比值一度将近20倍,可见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分配现象十分严重。考虑到2008年以后的城市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数据无法获得进而不能了解2008年后的城乡经费差异,现有数据显示城乡之间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之比的呈现出了比较稳定的下降趋势,但近10倍的差距依旧明显。
总体而言不论是从宏观的全国范围而言还是过渡到东、中和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基础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象均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象有所缓解,区域内的不公平现象更加严重,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象最严重。
四、政策建议
为推进我国基础小学教育服务均等化建设,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从教育经费来源角度,变教育附加费为教育税或是发行教育彩票可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缓解教育经费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从教育经费的承担者角度,可以考虑人员经费由中央政府直接拨付,建设经费由省县(市)两级政府共同承担;从教育经费的使用角度,各级政府要严格实行教育经费零预算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系统,督促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经费,实现教育经费的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美]鲍德威,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莹,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基于度量的实证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1):112—118
[3]廖楚晖,政府教育支出区域间不平衡的动态分析经济研究[J]经济研究,2004(061:142—149
[4]杜育红,王善迈,中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C]2000
关键词: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经费;转移支付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2-0223-01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本质要求是政府确保每一位公民不论他居住在哪个地方,都能享有质量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教育作为改善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理应受到政府的重视。联合国关于教育效果的研究表明:基础教育的外溢效果最为明显,因此更需政府给予特别的关注。而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保障每一个适龄学生不论在哪个地区都能得到大值相等质量的教育服务,这里的大致相等质量是指相似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
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实质上是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我国的基础教育由政府负责提供。因此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目前我国政府的教育支出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经费两大部分。教育事业费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活动的基本保障,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科学研究费等组成。基本建设经费一般是年度一次性拨付,主要形成学校建筑物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产。考虑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基建经费的不规律性,下文重点从教育事业经费支出角度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均等化状况。
一、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从全国范围而言,2000年至2009年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最大值的增速达20.67%;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最小值的增速为25.51%。从极值角度考虑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差距有变小的趋势,2000年至2005年极差比保持在10以上,均值为10.22,增速仅为0.30%,2005年至2009年极差比均值为8.87,增速为-8.01%,总体而言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非均衡分配有缩小的趋势。当然这种判断仅是从绝对值的角度而言。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为1.26,平均增长率2.56%。虽然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有时增长有时减少,总体而言近十年来变异系数一直保持在1以上,可见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非均衡分配现象明显。
二、地区间基础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2000年至2009年东部地区的泰尔指数均值达0.0389,表明东部地区教育经费不均衡分配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善。中部地区泰尔指数均值0.0158,十年里持续保持增长的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4.40%,增速不大但这种变化趋势值得我们警惕。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一直是三个地区里最低的,平均增长率为3.63%,表明西部地区省市的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全国三个地区里最均衡的,但也不能忽略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绝对值是全国最低的现象。
2000年至2009年区内贡献率一直超过60%,2000年至2007年区内贡献率平均增速1.751%,2007年达最高值0.75057,表明东中西三个地区间的差异相对于各地区区内差异而言并不明显。因此区内教育资源的非均等分配状况更需加以关注。
三、城乡间基础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2000年至2007年城乡间预算内生均事业内经费的比值分别为18.90、19.05、15.41、15.48、13.97、12.49、11.65、9.64。两者之间的比值一度将近20倍,可见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分配现象十分严重。考虑到2008年以后的城市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数据无法获得进而不能了解2008年后的城乡经费差异,现有数据显示城乡之间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之比的呈现出了比较稳定的下降趋势,但近10倍的差距依旧明显。
总体而言不论是从宏观的全国范围而言还是过渡到东、中和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基础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象均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象有所缓解,区域内的不公平现象更加严重,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象最严重。
四、政策建议
为推进我国基础小学教育服务均等化建设,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从教育经费来源角度,变教育附加费为教育税或是发行教育彩票可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缓解教育经费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从教育经费的承担者角度,可以考虑人员经费由中央政府直接拨付,建设经费由省县(市)两级政府共同承担;从教育经费的使用角度,各级政府要严格实行教育经费零预算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系统,督促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经费,实现教育经费的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美]鲍德威,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莹,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基于度量的实证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1):112—118
[3]廖楚晖,政府教育支出区域间不平衡的动态分析经济研究[J]经济研究,2004(061:142—149
[4]杜育红,王善迈,中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C]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