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越高山
我在云端看见了你
被岁月熏黑的古堡
在秋色中严阵以待
你的容颜一如当年的戎马威严
赤色的辣椒 金色的玉粟
把云朵修炼成白石
成为子孙膜拜的图腾
旌旗招展 羌魂依旧
我为落羽归来这一刻
早已等待了千年
桃坪羌寨,是个神奇的地方,清爽湛蓝的天空、屹立千年的碉楼、精美无瑕的羌绣,远离了各年前的战火,羌族儿女过着恬静而温暖的生活。传说中的“东方古堡”,仍旧透着远古的威严和神秘。
羌寨印象
在成都一路西驰,经汶川县沿蜿蜒的山路而上,大约40分钟后,倚山而建的房子高低错落有致,蓝色的天空下黄褐色的碉楼巍然屹立,千年桃坪羌寨就这样跳进人们的视野。
岷江奔腾,吊桥横空,寨门寨子隔江相望。经过岁月的洗礼,羌寨暗灰的色彩还带着远古来的气息,还真有些千年沧桑。过桥上山,就见两座巍峨的碉楼矗立在羌寨中心。据说,这两座碉楼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是目前我国惟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堡。《后汉书·两羌传》曾有一段记载:“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在这里,“邛笼”就是羌语“碉楼”的意思。由此可见,羌人建碉楼历史算得上悠久。
据说,古羌人修建碉楼时,首先会在地面挖掘一条三四米深的沟,用片石砌成屋基,再用拌和好的黄泥浆与石头砌成石墙,墙的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稍向内倾斜。修建时不绘图、不吊线,也不搭架支撑,全凭目测和经验,信手砌成。如今这些碉楼经过数百年、近千年的风雨和强烈的地震袭击,但是却不斜不毁,可谓是石砌建筑一大奇观。
每隔几年,阿坝州人民政府都会在桃坪羌寨举办羌族的“火文化节”。每到这时,在两座最高的碉楼下面,也就是寨子的中心位置,往往是人头攒动,鼓声震天。羌寨的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在碉楼下为自己民族的节日庆祝。
羌族是一个极其爱美的民族,在羌寨里随处可以看到,崇尚自然的他们穿的服装,总是绣满了花朵、云朵。即使是男子,云云鞋上的云朵与花草也是活灵活现,穿在脚上就有一种飘逸的感觉,而系在他们腰间的鼓肚子,上面更是百花齐放。女孩子则从头到脚“遍布其花”,山花灵草都长在脚上身上头顶上,仿佛都能闻出花的香味来。
有趣的导游
当地的一位羌民告诉我们,寨子里的路错综复杂,不小心会迷路。我们的好奇心都被她的话调动起来了。走入一户人家的巷道,才发现巷道的路忽而向左忽而向右,有时我们走在阳光下,有时又隐入黑暗里。最窄的一个巷子两墙之间只能有一人通过,光线暗的时候还需要眼睛稍微适应一下才看得见前面的路。
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挂着“重点保护民居”的牌子,我们刚走上石阶,一个年纪大概在五十多岁的男人迎了出来,询问我们是否要参观,参观是要每人收一块钱的。看来,这里的人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商业意识。不过想来也是,这样的人家屋子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一元钱参观一下也算是值得的。
主人看得出是经常接待游客的那种,他指着碉楼的外墙问我们一些问题,不等我们猜完,他又自己公布答案了。这种在解说途中还掺杂提问的方式是导游惯用的方式,他学的蛮到位的。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另外一户姓杨的一家。这家人更了不得,听说已经在这个房子里扎根了七十六代人了。杨家现在由五十多岁的杨兴富“全面执掌”。杨家有两大特色,是整个寨子里独一无二的。一个是他家的碉楼上上下下共有七十二道门,最奇怪是在其中—个不足一平方米的空间上,前后左右共有四道门,很多建筑学家都来研究过,并惊叹于这样的建筑特色,这样的建筑特色,足以证明杨家在当时的寨子里是有很高的身份和地位的。第二个特色就是他的家是惟一有地下水网从家里通过的一家,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取水,而其他人家的取水口都设在门外。原来,羌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在修房造屋前还人工开挖沟渠,用青石板砌成许多条暗沟,把山上雪水汇成的清清溪流自然引入村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下水网,使得家家户户活动的石板下都流淌着终年不竭的“自来水”。
在杨家厅堂里,还摆着一张传说是祖传几十代的太师椅,据说坐过之后就能“前程无忧”。杨主人盛情地邀请我坐在上面,还顺势递过来一根很长很长的烟杆,叫我摆好POSE,活脱脱一个地主婆的样子,把同行的朋友们当场笑翻。
我的依恋
夕阳西下,阳光暖暖地斜投在岷江峡谷中,照着江岸山坡上的羌寨。高大的碉楼在阳光下开始泛着淡淡的黄,如同黄绸一般的光泽波动于风中。袅袅的炊烟从一座座石碉房顶升起,石碉房相互连环套叠。一串串金黄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热热闹闹地装点着古老的寨子。
一转身,一拐角,都是那么漂亮的风景。羌族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碉楼下,生活在石碉房里,那儿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安定和谐的堡垒。
傍晚,我和朋友们聚集于篝火旁,尽情享受羌寨主人热心准备的羌餐。酸菜、酸菜荞面、酸菜糍粑、酸菜搅团等,一系列的酸,全都酸得恰到好处,色香味都能使人满口生津,还有著名的羌乡腊肉,令人回味无穷。喝着清冽的咂酒,唱着一句句的“纳吉纳努”,处处歌舞欢腾。
我在云端看见了你
被岁月熏黑的古堡
在秋色中严阵以待
你的容颜一如当年的戎马威严
赤色的辣椒 金色的玉粟
把云朵修炼成白石
成为子孙膜拜的图腾
旌旗招展 羌魂依旧
我为落羽归来这一刻
早已等待了千年
桃坪羌寨,是个神奇的地方,清爽湛蓝的天空、屹立千年的碉楼、精美无瑕的羌绣,远离了各年前的战火,羌族儿女过着恬静而温暖的生活。传说中的“东方古堡”,仍旧透着远古的威严和神秘。
羌寨印象
在成都一路西驰,经汶川县沿蜿蜒的山路而上,大约40分钟后,倚山而建的房子高低错落有致,蓝色的天空下黄褐色的碉楼巍然屹立,千年桃坪羌寨就这样跳进人们的视野。
岷江奔腾,吊桥横空,寨门寨子隔江相望。经过岁月的洗礼,羌寨暗灰的色彩还带着远古来的气息,还真有些千年沧桑。过桥上山,就见两座巍峨的碉楼矗立在羌寨中心。据说,这两座碉楼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是目前我国惟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堡。《后汉书·两羌传》曾有一段记载:“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在这里,“邛笼”就是羌语“碉楼”的意思。由此可见,羌人建碉楼历史算得上悠久。
据说,古羌人修建碉楼时,首先会在地面挖掘一条三四米深的沟,用片石砌成屋基,再用拌和好的黄泥浆与石头砌成石墙,墙的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稍向内倾斜。修建时不绘图、不吊线,也不搭架支撑,全凭目测和经验,信手砌成。如今这些碉楼经过数百年、近千年的风雨和强烈的地震袭击,但是却不斜不毁,可谓是石砌建筑一大奇观。
每隔几年,阿坝州人民政府都会在桃坪羌寨举办羌族的“火文化节”。每到这时,在两座最高的碉楼下面,也就是寨子的中心位置,往往是人头攒动,鼓声震天。羌寨的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在碉楼下为自己民族的节日庆祝。
羌族是一个极其爱美的民族,在羌寨里随处可以看到,崇尚自然的他们穿的服装,总是绣满了花朵、云朵。即使是男子,云云鞋上的云朵与花草也是活灵活现,穿在脚上就有一种飘逸的感觉,而系在他们腰间的鼓肚子,上面更是百花齐放。女孩子则从头到脚“遍布其花”,山花灵草都长在脚上身上头顶上,仿佛都能闻出花的香味来。
有趣的导游
当地的一位羌民告诉我们,寨子里的路错综复杂,不小心会迷路。我们的好奇心都被她的话调动起来了。走入一户人家的巷道,才发现巷道的路忽而向左忽而向右,有时我们走在阳光下,有时又隐入黑暗里。最窄的一个巷子两墙之间只能有一人通过,光线暗的时候还需要眼睛稍微适应一下才看得见前面的路。
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挂着“重点保护民居”的牌子,我们刚走上石阶,一个年纪大概在五十多岁的男人迎了出来,询问我们是否要参观,参观是要每人收一块钱的。看来,这里的人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商业意识。不过想来也是,这样的人家屋子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一元钱参观一下也算是值得的。
主人看得出是经常接待游客的那种,他指着碉楼的外墙问我们一些问题,不等我们猜完,他又自己公布答案了。这种在解说途中还掺杂提问的方式是导游惯用的方式,他学的蛮到位的。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另外一户姓杨的一家。这家人更了不得,听说已经在这个房子里扎根了七十六代人了。杨家现在由五十多岁的杨兴富“全面执掌”。杨家有两大特色,是整个寨子里独一无二的。一个是他家的碉楼上上下下共有七十二道门,最奇怪是在其中—个不足一平方米的空间上,前后左右共有四道门,很多建筑学家都来研究过,并惊叹于这样的建筑特色,这样的建筑特色,足以证明杨家在当时的寨子里是有很高的身份和地位的。第二个特色就是他的家是惟一有地下水网从家里通过的一家,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取水,而其他人家的取水口都设在门外。原来,羌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在修房造屋前还人工开挖沟渠,用青石板砌成许多条暗沟,把山上雪水汇成的清清溪流自然引入村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下水网,使得家家户户活动的石板下都流淌着终年不竭的“自来水”。
在杨家厅堂里,还摆着一张传说是祖传几十代的太师椅,据说坐过之后就能“前程无忧”。杨主人盛情地邀请我坐在上面,还顺势递过来一根很长很长的烟杆,叫我摆好POSE,活脱脱一个地主婆的样子,把同行的朋友们当场笑翻。
我的依恋
夕阳西下,阳光暖暖地斜投在岷江峡谷中,照着江岸山坡上的羌寨。高大的碉楼在阳光下开始泛着淡淡的黄,如同黄绸一般的光泽波动于风中。袅袅的炊烟从一座座石碉房顶升起,石碉房相互连环套叠。一串串金黄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热热闹闹地装点着古老的寨子。
一转身,一拐角,都是那么漂亮的风景。羌族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碉楼下,生活在石碉房里,那儿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安定和谐的堡垒。
傍晚,我和朋友们聚集于篝火旁,尽情享受羌寨主人热心准备的羌餐。酸菜、酸菜荞面、酸菜糍粑、酸菜搅团等,一系列的酸,全都酸得恰到好处,色香味都能使人满口生津,还有著名的羌乡腊肉,令人回味无穷。喝着清冽的咂酒,唱着一句句的“纳吉纳努”,处处歌舞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