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炎帝神农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炎帝神农氏作为炎黄子孙的始祖,扮演着传授农业文化的角色。农业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农”为特色,通过发挥炎帝神农文化的魅力,明确“农”的地位,深化“农”的内涵,突出“农”的特色,对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炎帝神农文化;农业大学;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強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1]。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农”的特色,炎帝神农文化作为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对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
1 炎帝神农文化的精神内涵
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始祖和文化偶像,扮演着农业文化、医药文化与香文化始祖的角色。而无可争议的是炎帝神农氏作为农业祖师的存在,是农耕民族的汉族先民首领,他引领部落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开创了农耕文明,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炎帝神农文化,这一文化也成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助推剂。
炎帝神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泉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丰富的炎帝神农文化精神,蕴含的精神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炎帝神农首创农耕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经历磨难创造的成绩催生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的自我奋斗精神;利民思想的深化铸造了中华民族为民谋利的无私奉献精神;炎黄子孙的血脉认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2]。这些精神肇启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观念和精神文化的形成过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2 当前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生源竞争成了农业院校之忧,校园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2.1 “农”景繁荣,文化缺失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渐加大对农业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然环境日益美化,但一些农业院校在校园的基础设施上追求大众审美,赶时髦,求创新,趋同现象日益严重。
校园环境日益美化,但农业院校的人文、历史底蕴及特色并没有得到凸显。首先,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农耕文化育人功能设计不够完善,文化内涵作用发挥不充分,风格设计不统一,这使得农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自身“农”字品牌特色,“农”的特色和优势在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外来文化随时可能覆盖校园文化并造成破坏,使校园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打破以往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因此,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找到主流文化,发掘并培育自己独特的“农”文化尤其重要。
2.2 共性有余,“农”色不足
近年来,各高校陆续出台了一些文化育人的制度和计划,在制度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与要求还不够完善,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校风建设是衡量一个学校德育教育成败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在校风建设方面,一些农业院校尚未形成符合学校实际且兼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在自身定位、办学理念上与其他综合性院校趋同,其校风、校徽、校歌、校训等仅包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明德、自强、力行等千篇一律的内容,缺少自身特色。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一些农业院校非常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这是各类农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举措,也是大家的共识,是硬件建设。但对涉及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少有关注,比如一些农业院校的选修课涉及农的课程很少,普遍是大众课程,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人才培养方案尚未纳入文化育人的内容和要求,存在“两张皮”现象。
2.3 盲目创新,“农”情迷失
当前,农业院校的生源竞争压力大,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方向成了影响生源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导致学校在教学中过分偏重技能学习,忽视对文化的投入,形成了“教师忙教学,学生忙赶场子学技能,辅导员忙开会”的现象。
第一,在教风建设上,部分农业院校的教师对文化育人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素养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文化精神培养;在自我素养提升上,重技能,轻品质。第二,在学风建设上,农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校园文化建设“靠他不靠我”的心态。这是因为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并未感染学生,学生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行为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第三,在班风建设上,缺乏“农”科特色的文化活动。班风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营造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弘扬正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炎帝神农文化融入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炎帝神农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是炎黄子孙的共识,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此外,炎帝神农文化还兼具现实意义,是彰显农业类院校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3.1 追根溯源,传承和发展炎帝神农文化精神
炎帝神农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民族精神的母体,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品质促使无数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但目前,人们对炎帝神农文化的弘扬程度不高,对其文化的认识较浅,宣传和传承的途径较少,如作为炎帝神农故里的湖北随州,会在每年六月举办一场世界华人炎帝神农寻根节,以宣传炎帝神农文化。将炎帝神农文化融入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传承炎帝神农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炎帝神农文化的宣传途径,让更多人了解炎帝神农文化,学习炎帝神农精神,更好地凝聚中国力量,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3.2 弘扬炎帝神农文化精神,推动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
农业大学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学校定位,应当立足现状,紧密结合“三农”问题和时代主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展示“农”字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文明演进过程中,炎帝神农开创了农耕文明[3],迈开了向文明社会跨越的重要一步,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精神品质,敢于创新、重农务本、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民族复兴中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四个全面”的重要任务。农业大学将炎帝神农文化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够深入挖掘学校的潜力和自身的品牌特色,最终实现特色农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4 炎帝神农文化视域下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在农业院校加强对炎帝神农文化的普及尤为重要。农业院校要以炎帝神农文化为纽带,构建起“环境、精神、活动”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做到抓住重点、凸显个性,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在探索和实践中凝练和建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
4.1 以炎帝神农文化为源,打造“农”的校园文化环境
建设校园文化首先应从学校特色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出发,通过实物载体的显示直接传递校园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师生,彰显学校特色[4]。因此,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作用,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的承载作用,完善校园的硬件设施,在院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始终坚持以炎帝神农文化为源,营造出农校特色文化氛围,展现人文精神。
一方面,在人文环境建设上,抓好涉“农”文化传播阵地,做到立足自身、因地制宜,通过细节和局部,如学校标志性雕塑、校园网站、寝室文化墙、校史陈列馆、LED屏幕等,彰显学校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凸显特色农业文化。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用克隆羊、拓荒牛等雕塑展现特色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在自然环境建设上要体现“农”的特色,农业院校花草树木的修剪、种植体现要专业农校特色,可以开设农业院校专属种植果园,同时规划和建设由农业院校独有的农杨、养殖场、农科园等,打造一体化的农业主题自然景观文化。例如,安徽农业大学建立了能体现农科特色的果园及蜂场,华中农业大学的野芷花田每年3月至4月前来观花、赏花的人络绎不绝,这些都是农业校园生态建设和绿色建设的体现。
4.2 以炎帝神农文化精神为引领,凝练“农”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校园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导向,其核心是发挥好文化精神的引领作用。炎帝神农精神作为炎帝神农文化的核心理念,所体现的素养符合农业院校“重农、务农、亲农、爱农”的原则。因此,加强特色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增强全员的参与意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宣传和导向作用。
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以文化精神育人。第一,教师要发挥炎帝神农精神中坚持不懈的终身学习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第二,教师要发挥炎帝神农精神中的自我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坚持“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始终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和奉献之心,做到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以积极的榜样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学生[5]。农业院校的教师不能局限于专业文化知识的讲解,更要加强对文化精神的理解和传授,只有在高校中建立起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要增强参与意识,以文化精神铸魂。农业院校学生要学习炎帝神农精神中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通过参与农耕文化活动,逐渐养成以炎帝精神为核心的行为文化,培养学生爱农、研农、服农的“三农”的精神和品质。
4.3 以炎帝神农文化礼赞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农”的校园文化活动
农业大学的定位为“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要体现农科特色的校园文化,举办形式多样的“农”文化活动必不可少。
第一,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定期开展“神农大讲堂”活动,发挥学科优势,邀请农学专家以“农耕文化研究”“炎帝神农文化”“非遗传承”等主题讲解农业文明发展史,与学生进行农耕文化交流,以打造知名校园文化品牌。第二,定期举办农业知识竞赛,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农业知识问答、猜字谜、看图认农具等环节将炎帝神农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身在其中。第三,借助“爱农”典型人物的先进事例举办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事例和故事,了解炎帝神农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通过平日的熏陶,将炎帝神农文化根植于心中,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道德风尚,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认同感。
5 结语
建设特色农业院校校園文化是一项复杂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在摸索中前进,在当前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的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炎帝神农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文化自信的载体,农业院校作为体现炎帝神农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特色农业校园文化与炎帝神农精神相互呼应,能够更好地传播炎帝神农文化,增强炎帝神农文化的生命力,发挥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文化、高道德、高创新的农业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 熊富强,谭寅寅,盛馨,等.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途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223-224,230.
[2] 刘玉堂,黄莹.炎帝神农文化与中国梦[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1(2):73-78.
[3] 秦志爽.用农耕文化的积极价值推进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才智,2014(32):35,38.
[4] 胡永波.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6.
[5] 马浩然.高等农业院校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9(33):203-205.
作者简介:肖陈孜(1996—),女,湖北随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思政)。
郭秀兰(1964—),女,湖北红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GA032
关键词:炎帝神农文化;农业大学;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強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1]。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农”的特色,炎帝神农文化作为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对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
1 炎帝神农文化的精神内涵
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始祖和文化偶像,扮演着农业文化、医药文化与香文化始祖的角色。而无可争议的是炎帝神农氏作为农业祖师的存在,是农耕民族的汉族先民首领,他引领部落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开创了农耕文明,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炎帝神农文化,这一文化也成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助推剂。
炎帝神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泉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丰富的炎帝神农文化精神,蕴含的精神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炎帝神农首创农耕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经历磨难创造的成绩催生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的自我奋斗精神;利民思想的深化铸造了中华民族为民谋利的无私奉献精神;炎黄子孙的血脉认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2]。这些精神肇启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观念和精神文化的形成过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2 当前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生源竞争成了农业院校之忧,校园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2.1 “农”景繁荣,文化缺失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渐加大对农业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然环境日益美化,但一些农业院校在校园的基础设施上追求大众审美,赶时髦,求创新,趋同现象日益严重。
校园环境日益美化,但农业院校的人文、历史底蕴及特色并没有得到凸显。首先,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农耕文化育人功能设计不够完善,文化内涵作用发挥不充分,风格设计不统一,这使得农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自身“农”字品牌特色,“农”的特色和优势在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外来文化随时可能覆盖校园文化并造成破坏,使校园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打破以往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因此,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找到主流文化,发掘并培育自己独特的“农”文化尤其重要。
2.2 共性有余,“农”色不足
近年来,各高校陆续出台了一些文化育人的制度和计划,在制度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与要求还不够完善,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校风建设是衡量一个学校德育教育成败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在校风建设方面,一些农业院校尚未形成符合学校实际且兼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在自身定位、办学理念上与其他综合性院校趋同,其校风、校徽、校歌、校训等仅包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明德、自强、力行等千篇一律的内容,缺少自身特色。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一些农业院校非常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这是各类农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举措,也是大家的共识,是硬件建设。但对涉及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少有关注,比如一些农业院校的选修课涉及农的课程很少,普遍是大众课程,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人才培养方案尚未纳入文化育人的内容和要求,存在“两张皮”现象。
2.3 盲目创新,“农”情迷失
当前,农业院校的生源竞争压力大,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方向成了影响生源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导致学校在教学中过分偏重技能学习,忽视对文化的投入,形成了“教师忙教学,学生忙赶场子学技能,辅导员忙开会”的现象。
第一,在教风建设上,部分农业院校的教师对文化育人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素养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文化精神培养;在自我素养提升上,重技能,轻品质。第二,在学风建设上,农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校园文化建设“靠他不靠我”的心态。这是因为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并未感染学生,学生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行为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第三,在班风建设上,缺乏“农”科特色的文化活动。班风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营造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弘扬正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炎帝神农文化融入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炎帝神农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是炎黄子孙的共识,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此外,炎帝神农文化还兼具现实意义,是彰显农业类院校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3.1 追根溯源,传承和发展炎帝神农文化精神
炎帝神农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民族精神的母体,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品质促使无数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但目前,人们对炎帝神农文化的弘扬程度不高,对其文化的认识较浅,宣传和传承的途径较少,如作为炎帝神农故里的湖北随州,会在每年六月举办一场世界华人炎帝神农寻根节,以宣传炎帝神农文化。将炎帝神农文化融入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传承炎帝神农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炎帝神农文化的宣传途径,让更多人了解炎帝神农文化,学习炎帝神农精神,更好地凝聚中国力量,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3.2 弘扬炎帝神农文化精神,推动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
农业大学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学校定位,应当立足现状,紧密结合“三农”问题和时代主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展示“农”字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文明演进过程中,炎帝神农开创了农耕文明[3],迈开了向文明社会跨越的重要一步,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精神品质,敢于创新、重农务本、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民族复兴中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四个全面”的重要任务。农业大学将炎帝神农文化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够深入挖掘学校的潜力和自身的品牌特色,最终实现特色农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4 炎帝神农文化视域下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在农业院校加强对炎帝神农文化的普及尤为重要。农业院校要以炎帝神农文化为纽带,构建起“环境、精神、活动”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做到抓住重点、凸显个性,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在探索和实践中凝练和建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
4.1 以炎帝神农文化为源,打造“农”的校园文化环境
建设校园文化首先应从学校特色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出发,通过实物载体的显示直接传递校园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师生,彰显学校特色[4]。因此,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作用,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的承载作用,完善校园的硬件设施,在院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始终坚持以炎帝神农文化为源,营造出农校特色文化氛围,展现人文精神。
一方面,在人文环境建设上,抓好涉“农”文化传播阵地,做到立足自身、因地制宜,通过细节和局部,如学校标志性雕塑、校园网站、寝室文化墙、校史陈列馆、LED屏幕等,彰显学校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凸显特色农业文化。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用克隆羊、拓荒牛等雕塑展现特色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在自然环境建设上要体现“农”的特色,农业院校花草树木的修剪、种植体现要专业农校特色,可以开设农业院校专属种植果园,同时规划和建设由农业院校独有的农杨、养殖场、农科园等,打造一体化的农业主题自然景观文化。例如,安徽农业大学建立了能体现农科特色的果园及蜂场,华中农业大学的野芷花田每年3月至4月前来观花、赏花的人络绎不绝,这些都是农业校园生态建设和绿色建设的体现。
4.2 以炎帝神农文化精神为引领,凝练“农”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校园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导向,其核心是发挥好文化精神的引领作用。炎帝神农精神作为炎帝神农文化的核心理念,所体现的素养符合农业院校“重农、务农、亲农、爱农”的原则。因此,加强特色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增强全员的参与意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宣传和导向作用。
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以文化精神育人。第一,教师要发挥炎帝神农精神中坚持不懈的终身学习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第二,教师要发挥炎帝神农精神中的自我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坚持“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始终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和奉献之心,做到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以积极的榜样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学生[5]。农业院校的教师不能局限于专业文化知识的讲解,更要加强对文化精神的理解和传授,只有在高校中建立起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要增强参与意识,以文化精神铸魂。农业院校学生要学习炎帝神农精神中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通过参与农耕文化活动,逐渐养成以炎帝精神为核心的行为文化,培养学生爱农、研农、服农的“三农”的精神和品质。
4.3 以炎帝神农文化礼赞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农”的校园文化活动
农业大学的定位为“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要体现农科特色的校园文化,举办形式多样的“农”文化活动必不可少。
第一,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定期开展“神农大讲堂”活动,发挥学科优势,邀请农学专家以“农耕文化研究”“炎帝神农文化”“非遗传承”等主题讲解农业文明发展史,与学生进行农耕文化交流,以打造知名校园文化品牌。第二,定期举办农业知识竞赛,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农业知识问答、猜字谜、看图认农具等环节将炎帝神农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身在其中。第三,借助“爱农”典型人物的先进事例举办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事例和故事,了解炎帝神农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通过平日的熏陶,将炎帝神农文化根植于心中,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道德风尚,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认同感。
5 结语
建设特色农业院校校園文化是一项复杂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在摸索中前进,在当前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的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炎帝神农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文化自信的载体,农业院校作为体现炎帝神农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特色农业校园文化与炎帝神农精神相互呼应,能够更好地传播炎帝神农文化,增强炎帝神农文化的生命力,发挥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文化、高道德、高创新的农业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 熊富强,谭寅寅,盛馨,等.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途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223-224,230.
[2] 刘玉堂,黄莹.炎帝神农文化与中国梦[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1(2):73-78.
[3] 秦志爽.用农耕文化的积极价值推进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才智,2014(32):35,38.
[4] 胡永波.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6.
[5] 马浩然.高等农业院校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9(33):203-205.
作者简介:肖陈孜(1996—),女,湖北随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思政)。
郭秀兰(1964—),女,湖北红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GA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