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教材真诚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让课堂生动活泼,让动态生成闪亮登场。好的动态生成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它在营造氛围、把握时机、引领拓展等方面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情,因势诱导,相机点拨,促使教学现场资源的生成。
一、激发兴趣,营造生成氛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意味着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对话只有建立在信赖、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彼此之间信息的互为传送和广泛生成。教师若是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亮点将由此而生成。因此,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自由、融洽的教学氛围,然后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生成。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在低年级的看图写话训练中,巧妙地借助电教媒体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围绕“写话”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情境,能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儿童主动说,积极写,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在教学《赏猴》这篇看图写话时,为了使静止,无声的画面为动态。我利用影视资源给学生展示了一段蓝猫、咖喱、菲菲去秋游,到动物园赏猴的影片。猴子在假山上嬉戏、玩耍的热闹场景,配上蓝猫精妙的解说词,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动画片结束了,学生们已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澜的童话世界中了。这样为学生创设了语言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说话欲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接着,我不失时机地出示“赏猴”一图,引导道:“同学们,我们来学学蓝猫,当当小导游,介绍介绍这幅图,好吗?”天真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我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听!这些可爱的猴子在说什么?有的学生说:“小猴子在说,今天真呀,真高兴!” 有的学生说:“小猴子在说,阳光明媚,我们去做运动。”还有的学生说:“小猴子在唱《洗刷刷》的歌。洗刷刷,洗刷刷……”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被激活了,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预设留白,捕捉生成契机
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景,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记得我在教学《猴子捞皮球》这节口语交际课前,备课时,我们帮猴子们想出了六种捞球的办法,并制作好课件:①用木棍、树枝钩②借小船③用鱼网捞④倒挂捞皮球⑤请朋友帮忙⑥下水捞球⑦……在此,我们还留下一个省略号。这一设计,是为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白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开始上课了,我出示猴子踢球的动画,引导孩子们编故事:猴子们一不小心把球踢进河里,怎么办呢?如果你是猴子,你会用什么办法捞皮球?正如我们预设的那样,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我都给予肯定、鼓励,在指点中不忘将亲切的微笑、肯定的话语传递给学生。正当我盘算着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还其它办法,可以用绳子捞。”我一愣,绳子软绵绵的,钩不着,拉不回,绑不住,怎能捞球。当时我很想说:“不行。”并请他坐下,免得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但望着孩子渴求的眼神,再望望那个“……”,我深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难以预知的。于是,我迟疑地问“行吗?”那个男孩一字一顿地说:“我觉得可以,而且只需要一只猴子就能捞到球。”他的说法令孩子们很是诧异。他接着说:“只要把绳子的一头绑在树枝上,猴子抓住另一头,用荡秋千的把式,一荡,就可以顺势把球捞上来。” 话音刚落,其他的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我看过《人猿泰山》,他就是这样摘果子、救小动物的。”
“猴子耍杂技,荡秋千取物可是拿手好戏。”
“峨眉山的猴子抓着树藤荡来荡去,还抢走了游人手中的香蕉。”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发言是那么出乎意料,那么精彩。我惊讶、高兴、激动、振奋……连声叫好,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师生、生生的思维在平等的对话中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闪动着人性的光芒。这样的课堂使孩子们焕发出无穷的活力,使我们犹如呼吸到了清鲜的空气,品尝到了甘甜的山泉。这样的课堂,要求我们备课和教学必须“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着眼发展,凸现主体”,沿着学生的思维,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展开教学。
三、适时引领,筑就生成平台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跟文本对话,总会提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偏离教师预设的对话内容。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即使学生说得不到位,甚至有些荒谬,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合理成份,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的优点。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才能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交流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你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生成性资源,稍纵即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课堂将会精彩纷呈。接着,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方法手段。在课堂活动中,注重和支持孩子的“生成”,注重为孩子敞开机会之窗;引导、激发孩子讨论、辩论,支持他们去试一试、做一做,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孩子自主活动、自发学习、主动探索,让课堂焕发出更多的精彩。我们在这片广阔而神奇的天地中翱翔,在这焕发着生命活力的“乐园”中耕耘,其乐无穷也!
一、激发兴趣,营造生成氛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意味着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对话只有建立在信赖、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彼此之间信息的互为传送和广泛生成。教师若是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亮点将由此而生成。因此,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自由、融洽的教学氛围,然后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生成。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在低年级的看图写话训练中,巧妙地借助电教媒体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围绕“写话”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情境,能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儿童主动说,积极写,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在教学《赏猴》这篇看图写话时,为了使静止,无声的画面为动态。我利用影视资源给学生展示了一段蓝猫、咖喱、菲菲去秋游,到动物园赏猴的影片。猴子在假山上嬉戏、玩耍的热闹场景,配上蓝猫精妙的解说词,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动画片结束了,学生们已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澜的童话世界中了。这样为学生创设了语言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说话欲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接着,我不失时机地出示“赏猴”一图,引导道:“同学们,我们来学学蓝猫,当当小导游,介绍介绍这幅图,好吗?”天真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我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听!这些可爱的猴子在说什么?有的学生说:“小猴子在说,今天真呀,真高兴!” 有的学生说:“小猴子在说,阳光明媚,我们去做运动。”还有的学生说:“小猴子在唱《洗刷刷》的歌。洗刷刷,洗刷刷……”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被激活了,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预设留白,捕捉生成契机
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景,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记得我在教学《猴子捞皮球》这节口语交际课前,备课时,我们帮猴子们想出了六种捞球的办法,并制作好课件:①用木棍、树枝钩②借小船③用鱼网捞④倒挂捞皮球⑤请朋友帮忙⑥下水捞球⑦……在此,我们还留下一个省略号。这一设计,是为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白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开始上课了,我出示猴子踢球的动画,引导孩子们编故事:猴子们一不小心把球踢进河里,怎么办呢?如果你是猴子,你会用什么办法捞皮球?正如我们预设的那样,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我都给予肯定、鼓励,在指点中不忘将亲切的微笑、肯定的话语传递给学生。正当我盘算着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还其它办法,可以用绳子捞。”我一愣,绳子软绵绵的,钩不着,拉不回,绑不住,怎能捞球。当时我很想说:“不行。”并请他坐下,免得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但望着孩子渴求的眼神,再望望那个“……”,我深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难以预知的。于是,我迟疑地问“行吗?”那个男孩一字一顿地说:“我觉得可以,而且只需要一只猴子就能捞到球。”他的说法令孩子们很是诧异。他接着说:“只要把绳子的一头绑在树枝上,猴子抓住另一头,用荡秋千的把式,一荡,就可以顺势把球捞上来。” 话音刚落,其他的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我看过《人猿泰山》,他就是这样摘果子、救小动物的。”
“猴子耍杂技,荡秋千取物可是拿手好戏。”
“峨眉山的猴子抓着树藤荡来荡去,还抢走了游人手中的香蕉。”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发言是那么出乎意料,那么精彩。我惊讶、高兴、激动、振奋……连声叫好,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师生、生生的思维在平等的对话中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闪动着人性的光芒。这样的课堂使孩子们焕发出无穷的活力,使我们犹如呼吸到了清鲜的空气,品尝到了甘甜的山泉。这样的课堂,要求我们备课和教学必须“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着眼发展,凸现主体”,沿着学生的思维,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展开教学。
三、适时引领,筑就生成平台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跟文本对话,总会提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偏离教师预设的对话内容。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即使学生说得不到位,甚至有些荒谬,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合理成份,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的优点。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才能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交流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你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生成性资源,稍纵即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课堂将会精彩纷呈。接着,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方法手段。在课堂活动中,注重和支持孩子的“生成”,注重为孩子敞开机会之窗;引导、激发孩子讨论、辩论,支持他们去试一试、做一做,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孩子自主活动、自发学习、主动探索,让课堂焕发出更多的精彩。我们在这片广阔而神奇的天地中翱翔,在这焕发着生命活力的“乐园”中耕耘,其乐无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