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讲授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视角,分析活动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活动教学的新主张。
关键词:讲授教学;活动教学;中小学
学校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和实现学生的发展,在中国的中小学校,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这种教学适应了“接受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在班级教学中通过大量传授来接受知识,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却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健康发展。因此,随着时代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在“课堂中心”基础上的、以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为宗旨的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完全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改变教学方法,从教师讲授向活动教学转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创造性有所发挥是基础教育领域教学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1.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传统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三种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1)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又称“满堂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最常见的。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此种模式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留出一点时间,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老师当堂所授的知识。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是“满堂灌模式”的变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教育理论的引进,人们开始反思我国的教育,反对“满堂灌”,提倡启发式教学。但许多教师误认为多提问、多让学生回答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这样,教师的教学由“满堂灌”,又变成了“满堂问”。
(3)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在教例题或实验课上运用的。教例题时,教师一边讲解例题,一边在黑板上演算;尔后,由学生照老师演算例题的样子,学生做练习。上实验课时,由于条件和教师教学观念的制约,一般由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观察,很少有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
2.传统讲授教学的弊端
(1)它们都属于“讲解——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服从于学科教学的需要系统、完整地传授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不利于前沿知识的传播和学生学会学习的思维的培养。
(2)它们都是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师生之间很少有主动的信息的双向交流。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剥夺了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生活,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
二、活动教学与学生的发展
1.哲学视角看活动教学与学生发展
从哲学上看,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由于人的活动是处理人的关系的,因而它也是人的关系的根本存在形式。如果说,我们要把人置于关系中加以理解的话,那么,首先就必须把人当做从事活动的、特别是“感性活动”来加以考察。因此,马克思强调:“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践的产物。”一切关于人的科学都应该是研究人的活动,特别是研究人的实践的科学。实践也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真正地掌握知识,也离不开人的实践。它启示人们,现行的学科教育给学生的并不是永恒的真理,并不是天经地义的正确,也需要学生的验证、实践和思考;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也必须看他能否把知识能动地应用于实践。
2.心理学视角看活动教学与学生发展
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论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了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意义。人是活动着的个体,在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人与遗传这三对关系中,活动是最关键的因素。皮亚杰还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离开了儿童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就无法构建知识结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批判了关于人的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观点,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他认为:“人的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是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这种从外部心理过程向内部心理过程的转化,实质上就是“内化”“过程”。
3.教育学的视角看活动教学与学生发展
活动教学思想萌芽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拉伯雷和蒙田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对中世纪封建教育的批判中最先表述了活动教学的某些观点。这一观点在以卢梭为代表的近代浪漫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催生和滋润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后来,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又进一步继承、实践和发展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杜威是活动教育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教育应以儿童及其活动为起点、为目的、为中心,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是传递、交流和发展经验,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因为经验都是通过“做”得来的。杜威大力倡导的新的儿童发展观、儿童活动观,以及他积极实践的“做中学”和“活动—经验课程”,极大地丰富了活动教学思想的内涵,推动了活动教学的实践。
三、活动教学的基本主张
首先,儿童是通过活动实现自身素质发展的。一般教育学认为,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但人的发展不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消极决定的,它们只是人发展的条件。后天人的活动态度与方式将决定遗传、环境、教育的作用的性质与程度。因此,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类遗传中的神经结构是后天认知活动的基础但不是原因。人的其他遗传因素也对人的认知发生影响,并且造成了人的认知的差异性。生命体发展是受环境与遗传决定的,但是,只有当个体与环境发生作用时,同化和顺应才能发生。所以,皮亚杰主张,要发展儿童智力就必须让儿童利用环境。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导致认知结构的发展。
其次,活动建构是学生的基本发展方式。教育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如何在活动中实现自身发展的科学。学校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部分,是师生学校活动的核心。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教育活动是沟通教育理想“彼岸”和学生发展“此岸”的具体转换功能之桥。没有教育活动的开展,就不可能产生教育影响,也就无所谓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式。
第三,活动建构是感性实践活动与理性实践活动的统一。杜威曾经指出,传统教育的唯一的教育方式就是“静听”,即依赖于教师和书本的学习方法。为此,教材就被划一起来,教师便成了权威,知识被以“固定的数量”灌输给学生。为了避免重蹈传统教学忽视理性实践教学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过分否定传统的理性实践活动教学的覆辙,我们所主张的活动建构是理性实践活动与感性实践活动的统一。它既不排斥以书本为载体的间接经验的教学,也不排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直接经验的教学。
时至今日,从限制教师按照教学参考书一字不差地进行传统模式的教学已经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育的创新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维的权利,并让这种思维的跳跃有合理的科学依据的正确解释,这无疑是当前课堂教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同时,也是真正提高学生科学意识、科学思维和能力的良好的基础与开端。
关键词:讲授教学;活动教学;中小学
学校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和实现学生的发展,在中国的中小学校,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这种教学适应了“接受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在班级教学中通过大量传授来接受知识,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却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健康发展。因此,随着时代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在“课堂中心”基础上的、以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为宗旨的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完全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改变教学方法,从教师讲授向活动教学转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创造性有所发挥是基础教育领域教学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1.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传统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三种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1)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又称“满堂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最常见的。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此种模式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留出一点时间,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老师当堂所授的知识。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是“满堂灌模式”的变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教育理论的引进,人们开始反思我国的教育,反对“满堂灌”,提倡启发式教学。但许多教师误认为多提问、多让学生回答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这样,教师的教学由“满堂灌”,又变成了“满堂问”。
(3)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在教例题或实验课上运用的。教例题时,教师一边讲解例题,一边在黑板上演算;尔后,由学生照老师演算例题的样子,学生做练习。上实验课时,由于条件和教师教学观念的制约,一般由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观察,很少有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
2.传统讲授教学的弊端
(1)它们都属于“讲解——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服从于学科教学的需要系统、完整地传授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不利于前沿知识的传播和学生学会学习的思维的培养。
(2)它们都是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师生之间很少有主动的信息的双向交流。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剥夺了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生活,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
二、活动教学与学生的发展
1.哲学视角看活动教学与学生发展
从哲学上看,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由于人的活动是处理人的关系的,因而它也是人的关系的根本存在形式。如果说,我们要把人置于关系中加以理解的话,那么,首先就必须把人当做从事活动的、特别是“感性活动”来加以考察。因此,马克思强调:“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践的产物。”一切关于人的科学都应该是研究人的活动,特别是研究人的实践的科学。实践也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真正地掌握知识,也离不开人的实践。它启示人们,现行的学科教育给学生的并不是永恒的真理,并不是天经地义的正确,也需要学生的验证、实践和思考;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也必须看他能否把知识能动地应用于实践。
2.心理学视角看活动教学与学生发展
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论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了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意义。人是活动着的个体,在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人与遗传这三对关系中,活动是最关键的因素。皮亚杰还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离开了儿童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就无法构建知识结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批判了关于人的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观点,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他认为:“人的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是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这种从外部心理过程向内部心理过程的转化,实质上就是“内化”“过程”。
3.教育学的视角看活动教学与学生发展
活动教学思想萌芽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拉伯雷和蒙田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对中世纪封建教育的批判中最先表述了活动教学的某些观点。这一观点在以卢梭为代表的近代浪漫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催生和滋润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后来,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又进一步继承、实践和发展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杜威是活动教育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教育应以儿童及其活动为起点、为目的、为中心,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是传递、交流和发展经验,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因为经验都是通过“做”得来的。杜威大力倡导的新的儿童发展观、儿童活动观,以及他积极实践的“做中学”和“活动—经验课程”,极大地丰富了活动教学思想的内涵,推动了活动教学的实践。
三、活动教学的基本主张
首先,儿童是通过活动实现自身素质发展的。一般教育学认为,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但人的发展不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消极决定的,它们只是人发展的条件。后天人的活动态度与方式将决定遗传、环境、教育的作用的性质与程度。因此,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类遗传中的神经结构是后天认知活动的基础但不是原因。人的其他遗传因素也对人的认知发生影响,并且造成了人的认知的差异性。生命体发展是受环境与遗传决定的,但是,只有当个体与环境发生作用时,同化和顺应才能发生。所以,皮亚杰主张,要发展儿童智力就必须让儿童利用环境。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导致认知结构的发展。
其次,活动建构是学生的基本发展方式。教育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如何在活动中实现自身发展的科学。学校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部分,是师生学校活动的核心。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教育活动是沟通教育理想“彼岸”和学生发展“此岸”的具体转换功能之桥。没有教育活动的开展,就不可能产生教育影响,也就无所谓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式。
第三,活动建构是感性实践活动与理性实践活动的统一。杜威曾经指出,传统教育的唯一的教育方式就是“静听”,即依赖于教师和书本的学习方法。为此,教材就被划一起来,教师便成了权威,知识被以“固定的数量”灌输给学生。为了避免重蹈传统教学忽视理性实践教学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过分否定传统的理性实践活动教学的覆辙,我们所主张的活动建构是理性实践活动与感性实践活动的统一。它既不排斥以书本为载体的间接经验的教学,也不排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直接经验的教学。
时至今日,从限制教师按照教学参考书一字不差地进行传统模式的教学已经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育的创新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维的权利,并让这种思维的跳跃有合理的科学依据的正确解释,这无疑是当前课堂教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同时,也是真正提高学生科学意识、科学思维和能力的良好的基础与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