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古诗的数量并不多,但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必须回归诗歌本身。从内容到形式上如何让学生尽快掌握,是每位老师的最高追求。
关键词:古诗教学 情景 比较 背诵 方法
古诗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必须回到古诗文本身。比如,作者为什么写?在什么情况下写?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哪些特殊技巧?对后人有哪些影响?一花一世界,一诗也是一世界。真正做到跨越时空,回归诗文本身,走进古人内心,达到心灵沟通,并非易事。
其一,设置情景,感同身受。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充分的把握。
其二,比较阅读,彰显传承。比如,在对古诗的类别进行分类时,就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比较。对于何为律诗,何为绝句;何为五言,何为七言;何为乐府,何为古体诗,何为近体诗等问题,学生不是能够通过概念去掌握的。相反,运用感性的材料,列举相关的诗篇在一起来比较阅读,相信他们会很快把握其特点,并寻找到相关差别。如李白写的乐府和古体诗、绝句就很多,但工整的律诗就很少,杜甫虽然稍后,但却写有大量的律诗。如此一比,学生们自然会判断李白的《行路难》与杜甫的《春望》之间的差别。如果再将曹操的《观沧海》跟杜甫的《春望》相比,差别就更大。这样,学生在学了一定数量的诗篇后,有关古诗的分类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处了。
从诗歌内容上进行比较。如杜甫的《春望》与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从字面意义上,几乎看不出两首诗歌之间的联系,事实上,这两位相差近四百年的大诗人,在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杜甫在都城长安被乱军占领后,自己逃难到成都投奔他人,看到春天花开时节,家人不能团聚的凄凉与国家破亡的悲痛心情相互交织,才有此名篇。陈与义则是在靖康之乱的第三年(1128)逃难至岳阳楼时,登高望远,感叹自己逃亡经历的同时也对国家的不幸表达出深切的悲哀。只要学生能够明了两人都是在国家破亡这一大的社会环境中写的,那么,他们在理解上就会更加深入,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就会更准确。
其三,背默比赛,张口即来。就整个第四学段来说,学生应掌握的古诗(即达到完全背诵和默写)不少于50篇(首),另外由老师选用或课外补充的有三十篇。要想让学生熟练掌握,课内熟读成诵的训练必不可少。初中生的记忆力好,读时有新奇之感,背诵时也不会费太多的时间,但要做到人人熟背熟默却不容易。从背诵方式上来做,可用分组背诵,比赛背诵,表演背诵;从具体篇目上来看,如果遇到长一些的篇目,可以采用减字背诵,分段背诵;短小的可以三分钟抢记;还可采用重点句先背或先易后难的手段。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
其四,写诗作对,兴趣引导。今人很少去写诗,特别是近体诗。因为要特别讲究声韵和格律,现在连尝试去写的人也不多。在学完一首律诗之后,要求学生学一学对对子。初中学生自然会觉得新奇,但他们自己却无从下手。于是,从词性相同、意义相关、字数相等等几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后,引用与对联有关的历史传说让学生欣赏。如“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双至今朝至”、“井里蛤蟆穿绿袄,锅中螃蟹着红袍”、“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等等,学生们对汉语的奇妙表达有了更深的认识。如笔者曾就学校的地理位置写一幅上联,让学生去对下联。上联是:“德胜河水汇江聚海知地远。”结果,还真有不少学生试圖将下联对出,虽然说功力还是达不到,但通过这一活动,调动了他们的心智和驱用汉字的能力。经过共同努力,我们最终对以“顺峰山岚吞日吐月比天高”或“省实学子凌云壮志齐学勤”的下联。
关键词:古诗教学 情景 比较 背诵 方法
古诗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必须回到古诗文本身。比如,作者为什么写?在什么情况下写?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哪些特殊技巧?对后人有哪些影响?一花一世界,一诗也是一世界。真正做到跨越时空,回归诗文本身,走进古人内心,达到心灵沟通,并非易事。
其一,设置情景,感同身受。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充分的把握。
其二,比较阅读,彰显传承。比如,在对古诗的类别进行分类时,就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比较。对于何为律诗,何为绝句;何为五言,何为七言;何为乐府,何为古体诗,何为近体诗等问题,学生不是能够通过概念去掌握的。相反,运用感性的材料,列举相关的诗篇在一起来比较阅读,相信他们会很快把握其特点,并寻找到相关差别。如李白写的乐府和古体诗、绝句就很多,但工整的律诗就很少,杜甫虽然稍后,但却写有大量的律诗。如此一比,学生们自然会判断李白的《行路难》与杜甫的《春望》之间的差别。如果再将曹操的《观沧海》跟杜甫的《春望》相比,差别就更大。这样,学生在学了一定数量的诗篇后,有关古诗的分类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处了。
从诗歌内容上进行比较。如杜甫的《春望》与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从字面意义上,几乎看不出两首诗歌之间的联系,事实上,这两位相差近四百年的大诗人,在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杜甫在都城长安被乱军占领后,自己逃难到成都投奔他人,看到春天花开时节,家人不能团聚的凄凉与国家破亡的悲痛心情相互交织,才有此名篇。陈与义则是在靖康之乱的第三年(1128)逃难至岳阳楼时,登高望远,感叹自己逃亡经历的同时也对国家的不幸表达出深切的悲哀。只要学生能够明了两人都是在国家破亡这一大的社会环境中写的,那么,他们在理解上就会更加深入,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就会更准确。
其三,背默比赛,张口即来。就整个第四学段来说,学生应掌握的古诗(即达到完全背诵和默写)不少于50篇(首),另外由老师选用或课外补充的有三十篇。要想让学生熟练掌握,课内熟读成诵的训练必不可少。初中生的记忆力好,读时有新奇之感,背诵时也不会费太多的时间,但要做到人人熟背熟默却不容易。从背诵方式上来做,可用分组背诵,比赛背诵,表演背诵;从具体篇目上来看,如果遇到长一些的篇目,可以采用减字背诵,分段背诵;短小的可以三分钟抢记;还可采用重点句先背或先易后难的手段。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
其四,写诗作对,兴趣引导。今人很少去写诗,特别是近体诗。因为要特别讲究声韵和格律,现在连尝试去写的人也不多。在学完一首律诗之后,要求学生学一学对对子。初中学生自然会觉得新奇,但他们自己却无从下手。于是,从词性相同、意义相关、字数相等等几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后,引用与对联有关的历史传说让学生欣赏。如“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双至今朝至”、“井里蛤蟆穿绿袄,锅中螃蟹着红袍”、“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等等,学生们对汉语的奇妙表达有了更深的认识。如笔者曾就学校的地理位置写一幅上联,让学生去对下联。上联是:“德胜河水汇江聚海知地远。”结果,还真有不少学生试圖将下联对出,虽然说功力还是达不到,但通过这一活动,调动了他们的心智和驱用汉字的能力。经过共同努力,我们最终对以“顺峰山岚吞日吐月比天高”或“省实学子凌云壮志齐学勤”的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