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阅读成为社会各界尤为关心的一个话题。数学学习同样需要阅读,尤其需要学生主动阅读。在本文中,笔者将以主动式阅读为切入点,从整合阅读素材、实施主动式阅读这两个方面入手就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 初中数学;主动式阅读;阅读素材;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8-0082-01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切教育问题都可以归纳总结为阅读问题。就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不重视阅读,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剥夺学生阅读机会,导致部分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法自主地建立对知识的认知,甚至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诸多的理解错误,致使数学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要想解决现存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驱动学生主动阅读。一般情况下,笔者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从整合阅读素材和应用教学策略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一、整合閱读素材
阅读素材是阅读活动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主动式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施要求教师在为学生们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从而使学生们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投身到阅读活动之中,对阅读素材进行分析。而且,主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地对所阅读的素材进行猜测,同时运用素材验证猜想,自然而然地建立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要想实现主动式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首先要立足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教材资源,控制阅读素材的难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比如,笔者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将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等作为阅读素材。
比如,部编版数学教材,将有联系的“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的性质”这两部分内容分别放在了七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如此,为学生们在七年级下学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候,提供了迁移知识的机会。立足教材内容特点,笔者在组织“不等式的性质”教学之前,将“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的性质”展现给学生们,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探寻这两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而通过数学阅读对新知内容展开探究。
二、实施主动式阅读
在为学生选择了适宜的阅读素材之后,教师接下来要做的是将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分析素材,探寻数学。
(一)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兴趣
学生主动阅读的实现是以浓厚的阅读兴趣作为保障的。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受知识灌输教学方式的影响,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而且,因为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限制,总是逃避阅读。因此,要想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立足学生的发展差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驱动学生在小学组中互相监督,自主地投身到阅读活动之中。笔者在组织小组合作阅读活动的时候,一般会先鼓励学生自读数学素材,边读边勾画不理解的内容。接着,在小组中共享发现的问题。小组长在此过程中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问题难易,都给学生记一分,如此使学生们在竞争意识的驱使下,边读边思考,提高阅读质量。
(二)设计探究问题,驱动学生开展主动阅读
在初中数学主动式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首先要做的。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教师需要围绕所阅读的素材,向学生们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借助问题继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使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走进阅读素材,展开对阅读素材的探究,从而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增强数学理解,为提升数学学习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组织“等式的性质”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先向学生们展现了教材中的阅读素材,接着提出问题:已知a=b,那么:a c( )b c;a-c( )b-c;a*c( )b*c;a/c( )b/c(c≠0)。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同时给出了这样的问题链:“你使用了哪些数学知识解决上述的数学问题;根据所阅读的素材和解决的数学问题,你觉得等式有哪些性质呢?以上给出的问题中,a和b除了具有相等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呢?”如果a>b,我们所获得的结论是否正确呢?如何来进行验证呢?如此问题的提出,不仅驱动着学生在阅读思考,还在由浅入深地思考中建立对阅读素材的深刻理解,实现有效学习。
三、结语
总之,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立足课改发展趋势,建立对数学阅读的重视,同时在生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整合阅读素材,实施多样策略驱动学生主动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开拓视野,探寻数学知识,从而在提高阅读水平的过程中,有效掌握所学,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洁霞.重视以题导教落实核心素养——由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型引发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8(32):29-30.
[2]李小军.阅读模仿迁移——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解题“三步曲”[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8(13):10-11.
关键词 初中数学;主动式阅读;阅读素材;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8-0082-01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切教育问题都可以归纳总结为阅读问题。就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不重视阅读,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剥夺学生阅读机会,导致部分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法自主地建立对知识的认知,甚至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诸多的理解错误,致使数学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要想解决现存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驱动学生主动阅读。一般情况下,笔者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从整合阅读素材和应用教学策略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一、整合閱读素材
阅读素材是阅读活动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主动式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施要求教师在为学生们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从而使学生们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投身到阅读活动之中,对阅读素材进行分析。而且,主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地对所阅读的素材进行猜测,同时运用素材验证猜想,自然而然地建立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要想实现主动式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首先要立足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教材资源,控制阅读素材的难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比如,笔者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将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等作为阅读素材。
比如,部编版数学教材,将有联系的“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的性质”这两部分内容分别放在了七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如此,为学生们在七年级下学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候,提供了迁移知识的机会。立足教材内容特点,笔者在组织“不等式的性质”教学之前,将“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的性质”展现给学生们,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探寻这两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而通过数学阅读对新知内容展开探究。
二、实施主动式阅读
在为学生选择了适宜的阅读素材之后,教师接下来要做的是将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分析素材,探寻数学。
(一)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兴趣
学生主动阅读的实现是以浓厚的阅读兴趣作为保障的。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受知识灌输教学方式的影响,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而且,因为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限制,总是逃避阅读。因此,要想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立足学生的发展差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驱动学生在小学组中互相监督,自主地投身到阅读活动之中。笔者在组织小组合作阅读活动的时候,一般会先鼓励学生自读数学素材,边读边勾画不理解的内容。接着,在小组中共享发现的问题。小组长在此过程中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问题难易,都给学生记一分,如此使学生们在竞争意识的驱使下,边读边思考,提高阅读质量。
(二)设计探究问题,驱动学生开展主动阅读
在初中数学主动式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首先要做的。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教师需要围绕所阅读的素材,向学生们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借助问题继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使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走进阅读素材,展开对阅读素材的探究,从而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增强数学理解,为提升数学学习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组织“等式的性质”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先向学生们展现了教材中的阅读素材,接着提出问题:已知a=b,那么:a c( )b c;a-c( )b-c;a*c( )b*c;a/c( )b/c(c≠0)。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同时给出了这样的问题链:“你使用了哪些数学知识解决上述的数学问题;根据所阅读的素材和解决的数学问题,你觉得等式有哪些性质呢?以上给出的问题中,a和b除了具有相等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呢?”如果a>b,我们所获得的结论是否正确呢?如何来进行验证呢?如此问题的提出,不仅驱动着学生在阅读思考,还在由浅入深地思考中建立对阅读素材的深刻理解,实现有效学习。
三、结语
总之,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立足课改发展趋势,建立对数学阅读的重视,同时在生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整合阅读素材,实施多样策略驱动学生主动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开拓视野,探寻数学知识,从而在提高阅读水平的过程中,有效掌握所学,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洁霞.重视以题导教落实核心素养——由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型引发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8(32):29-30.
[2]李小军.阅读模仿迁移——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解题“三步曲”[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8(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