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本文着重论述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活动形式。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说课堂 合作学习 理论基础 活动形式
一、引言
为了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课程要求》)。《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不得不承认: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虽然能掌握一些必要的听力技能,提高语篇水平上的听力理解能力,但在口头表达能力还比较欠缺,具体表现为:在各种交际场景下的沟通与表达不够自然流畅,背诵痕迹较重;就某些话题展开的讨论中,学生的单句和成段表达的能力还比较弱,羞于开口和言之无物的情况相当严重。另外,学生的学习显得非常吃力,下了很大的功夫,却往往事倍功半;而且中国学生习惯独立学习,常常是一个人背诵记忆,不与同伴交流,完全没有领悟语言的沟通本质,学习过程简单枯燥,毫无趣味可言。笔者在合作学习理论的启发下,探讨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事实上,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教育名著《学记》就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本性,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其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提出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十九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教育家帕克和杜威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而现在我们普遍谈论的,其实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合作学习理念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另外,合作学习在注重达成上述三类目标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人际交往的技能目标,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遵循和追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而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则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降低教学效果,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则更无从谈起。
对于课堂互动来讲,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生将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而合作学习则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那么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并且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而学生则由于主体性得到体现,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达到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甚至师生负担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而形成。
三、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活动形式
首先,合作学习的实施要依赖于学习小组的成立。正式的合作学习要有固定的小组成员,组员之间的关系最好能长期继续,同时小组分工必须明确。分组时,教师需要根据异质(即成绩、性别等异质)分组原则,结合学生意愿,将学生分成由4-5人左右组成的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本门课程中课内课外的目标任务,最后以小组总体成绩或表现进行评价。在各个小组成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介绍,如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特点和意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得到他们的大力配合。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五要素的教授与训练,要求学生在今后共同的学习和合作中,以这五个基本要素为立组之本: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对这五个要素的深入认识和切实实行,学生们一定能从中受益。
具体的活动形式有:
1.小组朗读活动。朗读有助于增强语感,辨别语流,能使词句的音、形、义在记忆中迅速统一起来,一举三得。小组活动之一就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半小时朗读英语的习惯,朗读以小组为单位,时间由学生自定,但有两次最好安排在听说课前,以作为课前热身活动。朗读活动时,学生则可以轮流朗读或背诵课文、小故事、精彩美文、诗歌等,组员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2.小组演讲。小组演讲可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派出代表就某特定的内容进行有准备的演讲,以强化口语训练。演讲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可以是描述各种刊物上短小精悍的故事,也可以是讲述国内外重大新闻或诗歌朗诵。
3.小组听力活动。每次在课内听力练习完成后,教师都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每课接触到的交际场景中的习惯用语,复述所听过的对话和短文,并派出代表与全班同学分享,最后形成文字,上交报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听力材料,如VOA和BBC的英语节目,新闻报道等,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听的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心得,形成小组报告上交。
4.小组表演活动。有效的英语教学应使学生较多地置身于实际生活的语言情境中,小组表演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在课后以所学的情景对话或课文为脚本,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力,自己编写剧本,进行创造性的角色表演,如就餐、购物、导游、饭店前台接待、新闻发布会,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角色表演主题。
5.小组游戏活动。主要目的是寓教于乐。小组成员根据所学内容开展轻松有趣的活动,在良好的言语交际氛围中,加强记忆与理解。语言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就某些较难记忆的语言进行“传球”游戏。
6.小组竞赛活动。教师根据所学的课内外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故事接龙”、“传话”、“即兴辩论”等,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应变思维,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荣誉感。
四、结语
总的来说,把合作学习运用于英语听说教学中有许多好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小组活动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影响小组合作活动的因素复杂多样,教师要注意对分组活动进行有效调控,以期收到预想的效果;第二,由于学习者的基础水平、兴趣、持之以恒的精神等因素,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常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这说明合作学习长期开展,与教师的有效计划、指导、鼓励和协调密不可分;第三,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笔者不过略探一二,还有更多实用有效的活动形式有待探索。因此,要将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真正地变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积极主动配合的合作学习模式,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合作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德俊,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03).
[2]高艳,陈丽.合作学习的内涵、特质及教学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04.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刘润青.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唐旭.合作学习理论之互动观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说课堂 合作学习 理论基础 活动形式
一、引言
为了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课程要求》)。《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不得不承认: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虽然能掌握一些必要的听力技能,提高语篇水平上的听力理解能力,但在口头表达能力还比较欠缺,具体表现为:在各种交际场景下的沟通与表达不够自然流畅,背诵痕迹较重;就某些话题展开的讨论中,学生的单句和成段表达的能力还比较弱,羞于开口和言之无物的情况相当严重。另外,学生的学习显得非常吃力,下了很大的功夫,却往往事倍功半;而且中国学生习惯独立学习,常常是一个人背诵记忆,不与同伴交流,完全没有领悟语言的沟通本质,学习过程简单枯燥,毫无趣味可言。笔者在合作学习理论的启发下,探讨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事实上,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教育名著《学记》就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本性,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其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提出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十九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教育家帕克和杜威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而现在我们普遍谈论的,其实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合作学习理念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另外,合作学习在注重达成上述三类目标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人际交往的技能目标,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遵循和追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而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则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降低教学效果,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则更无从谈起。
对于课堂互动来讲,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生将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而合作学习则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那么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并且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而学生则由于主体性得到体现,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达到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甚至师生负担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而形成。
三、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活动形式
首先,合作学习的实施要依赖于学习小组的成立。正式的合作学习要有固定的小组成员,组员之间的关系最好能长期继续,同时小组分工必须明确。分组时,教师需要根据异质(即成绩、性别等异质)分组原则,结合学生意愿,将学生分成由4-5人左右组成的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本门课程中课内课外的目标任务,最后以小组总体成绩或表现进行评价。在各个小组成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介绍,如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特点和意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得到他们的大力配合。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五要素的教授与训练,要求学生在今后共同的学习和合作中,以这五个基本要素为立组之本: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对这五个要素的深入认识和切实实行,学生们一定能从中受益。
具体的活动形式有:
1.小组朗读活动。朗读有助于增强语感,辨别语流,能使词句的音、形、义在记忆中迅速统一起来,一举三得。小组活动之一就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半小时朗读英语的习惯,朗读以小组为单位,时间由学生自定,但有两次最好安排在听说课前,以作为课前热身活动。朗读活动时,学生则可以轮流朗读或背诵课文、小故事、精彩美文、诗歌等,组员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2.小组演讲。小组演讲可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派出代表就某特定的内容进行有准备的演讲,以强化口语训练。演讲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可以是描述各种刊物上短小精悍的故事,也可以是讲述国内外重大新闻或诗歌朗诵。
3.小组听力活动。每次在课内听力练习完成后,教师都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每课接触到的交际场景中的习惯用语,复述所听过的对话和短文,并派出代表与全班同学分享,最后形成文字,上交报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听力材料,如VOA和BBC的英语节目,新闻报道等,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听的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心得,形成小组报告上交。
4.小组表演活动。有效的英语教学应使学生较多地置身于实际生活的语言情境中,小组表演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在课后以所学的情景对话或课文为脚本,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力,自己编写剧本,进行创造性的角色表演,如就餐、购物、导游、饭店前台接待、新闻发布会,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角色表演主题。
5.小组游戏活动。主要目的是寓教于乐。小组成员根据所学内容开展轻松有趣的活动,在良好的言语交际氛围中,加强记忆与理解。语言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就某些较难记忆的语言进行“传球”游戏。
6.小组竞赛活动。教师根据所学的课内外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故事接龙”、“传话”、“即兴辩论”等,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应变思维,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荣誉感。
四、结语
总的来说,把合作学习运用于英语听说教学中有许多好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小组活动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影响小组合作活动的因素复杂多样,教师要注意对分组活动进行有效调控,以期收到预想的效果;第二,由于学习者的基础水平、兴趣、持之以恒的精神等因素,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常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这说明合作学习长期开展,与教师的有效计划、指导、鼓励和协调密不可分;第三,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笔者不过略探一二,还有更多实用有效的活动形式有待探索。因此,要将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真正地变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积极主动配合的合作学习模式,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合作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德俊,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03).
[2]高艳,陈丽.合作学习的内涵、特质及教学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04.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刘润青.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唐旭.合作学习理论之互动观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