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言语行为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而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教师用以传递显性和隐性情感的主要渠道。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情况与学生课堂安全感具有密切的关系,而构建有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探讨了教师非言语行为作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途径,对学生课堂安全感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非言语行为;课堂安全感;情感交流
【作者简介】许素贞,泉州五中。
一、课堂安全感的涵义
沙利文(H.S.Sullivan)是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类对安全的需求包括他尊、自尊、友谊和爱、归属和依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将安全需要视为人类五种基本需要之一。安全感的体验对于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课堂安全感是学生对课堂氛围所做出的一种内在、抽象、不由自主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有一种确定感和可控制感;二是学生与课堂中的成员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自我接纳。只有当学生感到自由,安全,他才能满怀信心,教学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是相对于“言语”而提出来的。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以交际为目的,是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所特有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就曾表示,非言语交流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影响学生课堂安全感的教师非言语行为种类主要有:空间语、表情语、眼势语、类语言、手势语。教师可能会经常在有意无意间用这种“无声的语言”表达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和观点, 而学生却能捕捉教师的每个细节, 解读教师的每一个非言语行为,继而形成对教师,自我及学习内容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因此,关注学生的课堂安全感也就是树立以学生為本的教学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日常教学来提高学生课堂安全感。
1.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非言语亲近行为。教师的亲近行为是能使学生减少课堂上的恐惧和焦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增加学生有效的学习投入。教师的亲近行为可分为言语亲近行为和非言语亲近行为。非言语行为往往更能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实情感,影响学生课堂的情绪体验和安全感体验,著名的 “皮革马利翁”效应便能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态度,能使学生的安全感从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中获得满足,从而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而教师的 “避而远之”,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不安全感。所以,教师要与学生亲近,消除学生的课堂焦虑。
2.克服教师情绪的负迁移。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同时作为社会上的普通一员,也会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的时候。而非言语行为是教师内在心理情绪的一种真实折射。如果教师的自控能力差,无意识地把自身的负面情绪迁移到课堂中的话,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到压抑、恐惧。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非言语行为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感,避免自我负面情绪的迁移。
3.提高教师非言语行为掌控力。Burton和Bimblerby认为, 既然交际能力是后天习得而不是先天机制, 那么非言语行为作为一种交际能力也必定存在一定的可调节空间。教师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去改善自己的非言语沟通能力,例如查阅书籍,询问同事,总结经验等。同时,相关的教师进修学校应当开设相关课程,规范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使教师将这种“无声的语言”提高到意识层面,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
三、结语
古人言,“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为学生所喜爱,得到他们的信任才能有效地构建生态课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非言语行为展示自己良好的情感、意志和人格,让学生收获安全感,从而才有有效的学习投入动机,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而如何改进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安全感及怎样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Hall,Edward.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Doubleday,1959.
[2]刘冬岩.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3]张慧.教师非言语行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J].师资面面观,2012 (4).
[4]关敏.论运用教师非言语亲近行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J].文学教育,2011(3).
【关键词】教师非言语行为;课堂安全感;情感交流
【作者简介】许素贞,泉州五中。
一、课堂安全感的涵义
沙利文(H.S.Sullivan)是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类对安全的需求包括他尊、自尊、友谊和爱、归属和依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将安全需要视为人类五种基本需要之一。安全感的体验对于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课堂安全感是学生对课堂氛围所做出的一种内在、抽象、不由自主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有一种确定感和可控制感;二是学生与课堂中的成员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自我接纳。只有当学生感到自由,安全,他才能满怀信心,教学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是相对于“言语”而提出来的。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以交际为目的,是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所特有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就曾表示,非言语交流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影响学生课堂安全感的教师非言语行为种类主要有:空间语、表情语、眼势语、类语言、手势语。教师可能会经常在有意无意间用这种“无声的语言”表达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和观点, 而学生却能捕捉教师的每个细节, 解读教师的每一个非言语行为,继而形成对教师,自我及学习内容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因此,关注学生的课堂安全感也就是树立以学生為本的教学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日常教学来提高学生课堂安全感。
1.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非言语亲近行为。教师的亲近行为是能使学生减少课堂上的恐惧和焦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增加学生有效的学习投入。教师的亲近行为可分为言语亲近行为和非言语亲近行为。非言语行为往往更能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实情感,影响学生课堂的情绪体验和安全感体验,著名的 “皮革马利翁”效应便能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态度,能使学生的安全感从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中获得满足,从而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而教师的 “避而远之”,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不安全感。所以,教师要与学生亲近,消除学生的课堂焦虑。
2.克服教师情绪的负迁移。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同时作为社会上的普通一员,也会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的时候。而非言语行为是教师内在心理情绪的一种真实折射。如果教师的自控能力差,无意识地把自身的负面情绪迁移到课堂中的话,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到压抑、恐惧。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非言语行为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感,避免自我负面情绪的迁移。
3.提高教师非言语行为掌控力。Burton和Bimblerby认为, 既然交际能力是后天习得而不是先天机制, 那么非言语行为作为一种交际能力也必定存在一定的可调节空间。教师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去改善自己的非言语沟通能力,例如查阅书籍,询问同事,总结经验等。同时,相关的教师进修学校应当开设相关课程,规范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使教师将这种“无声的语言”提高到意识层面,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
三、结语
古人言,“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为学生所喜爱,得到他们的信任才能有效地构建生态课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非言语行为展示自己良好的情感、意志和人格,让学生收获安全感,从而才有有效的学习投入动机,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而如何改进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安全感及怎样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Hall,Edward.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Doubleday,1959.
[2]刘冬岩.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3]张慧.教师非言语行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J].师资面面观,2012 (4).
[4]关敏.论运用教师非言语亲近行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J].文学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