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偶像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57447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像指人们仰慕的对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他们或智慧、或俊美、或洒脱,似乎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然而,人无完人,我們应当辩证地看待偶像,才能避免盲目与狂热的崇拜。
  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崇拜偶像:他们可能是马克思、列宁等伟大领袖,为脆弱而蒙昧的人类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他们可能是瓦特、屠呦呦等科学泰斗,如盗火者普罗米修斯,拯救人类于辛劳与病痛;他们可能是张国荣、迈克尔·杰克逊,他们洒脱自如、才华横溢,活成了我们理想中的样子……偶像能够吸引我们,凭借的不仅是恣意潇洒的外在,更是渊博的学识、深厚文化底蕴和锲而不舍、勤于钻研等高尚品质。他们志向高远、意志坚定、个性鲜明,使我们不自觉地模仿和靠近,努力完善自我。所谓“见贤思齐焉”,偶像具备的才德品质促使我们向更优秀的自我蜕变、向更光明的大道前行。偶像,是我们仰望的方向,是前进的目标。
  然而,一些人对偶像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盲目崇拜偶像,对偶像不恰当的言论和不当举止视而不见,甚至为这些言论和行为辩解,他们沦为一叶障目的叶公,着实可笑。有时,我们需要“打破”偶像。
  常言道,人无完人。有些偶像有着光鲜完美的一面,亦有粗俗鄙陋、不为人知的一面。我们在看待偶像时,不应自动虚化、淡化其缺点,而应当保持理性。他们的品德固然值得传扬和肯定,但是,我们也需要秉承批判和质疑的精神,站在客观的角度,全面地看待偶像。牛顿曾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虽然非常崇拜自己的导师伊萨克·巴罗,却并不因此受到局限,他挑战导师的观点,勇于“打破”偶像,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无独有偶,伽利略无惧世人眼光,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轰动世界的著名实验,推翻了当时的哲理大师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得到了自由落体定律。在某种程度上,偶像必然受到历史的局限,我们需要像牛顿和伽利略那样,从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偶像,批评其不当行为,纠正谬误。“打破”偶像,是对自身能力和思想的尊重,也是尊重、崇敬偶像的表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打破”偶像,何尝不是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至真、至善、至美之境界的探索?
  用智慧的眼光看待偶像,看见他们圣洁的光辉,亦能看见其背后的阴影。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上海市 201600)
其他文献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人的价值就犹如鸿毛或泰山,或轻或重。想要自己的生命重于泰山,就应当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人生不一定像辛弃疾那样,“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也不必像司马迁忍受侮辱,含泪完成《史记》这本著作。可以像陶渊明放弃做彭泽县令,归隐田居而不为五斗米折腰;像李太白放弃仕途,仗剑行走天涯,游山玩水。做真正有价值的人,就是找到自己的追求和属于自己的气节。  做真正有价值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君子既能善用万物,亦可超然物外,而不会被外物所役使,成为物质的俘虏。  “使物”是人类的本能,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懂得通过打磨石头获取工具,以方便日常的捕猎及生活,利用工具便让人类区别于动物,也让人类驶上了进化的快车道。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物”的本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打磨得更加精细的石器帮助人类凿开了青铜文明的大门,奴隶制社会也应运而生。只是,为了“使”更多的物,
你永远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这是我下山来学到的第一个道理。  我是一名剑客,闭关十余年再出山,碰巧遇到一群绑孩子的山匪。他们几个彪形大汉,没劫到钱财,却打上了在外贪玩的仨孩子的主意,盘算着拿他们当人质,去村子敲诈一番。  可这些莽汉不够幸运,碰上了我。剑客本是仗剑行侠,治天下不义。他们武艺不精,败下阵来,声声喊着定来报仇。我默不作声,只怒目而视。被我救了的一个大点的小子,身后还怯生生躲了一男一
两善择其一,两恶择其一,都是生活中最普遍、最难以选择的难题。面对两难之择,我认为最优方法是:两善择其重,两恶取其轻。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何从“两善”中做出选择,柏拉图给出了答案: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假设有一个洞穴,洞穴里面是一群被缚住的人,他们只能向前看向洞壁。他们的身后有一团篝火,当一些人从他们的身后走过时,会在洞壁上形成阴影。囚徒们将这些阴影当作真实的事物。其中一位囚徒摸索着走出了洞穴,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详述人生之三境界,我却更想讨论与独共舞的三种姿态。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谓第一姿态——品尝孤独。  人总是惧怕孤独,防它如避洪水猛兽,本能地防御。初嘗孤独,只苦得双眉紧蹙,刹那间这世间热闹再也不见影踪。月朗星高悬,花艳绿亦盛,“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刚刚的狂欢早已散了,可你偏偏想擒住那一缕浮影。你虽身处人群,可耳中只有“相识满天下,知心
灯亮了,一阵刺耳的铃声响过后,门陆陆续续地打开,走廊上的人多了起來,站在门口伸懒腰的、端着盆去洗漱的、背好包准备下楼的,都在忙碌着。杂乱无章的脚步声彰显着高中生的争分夺秒,我用被子蒙住了头,用力地闭上眼睛。宿舍冷得出奇,与门外的青春火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缩紧了身子,不禁思绪万千。  听脚步声辨人,这是我一直引以为傲的能力。我可以只端坐在椅子上,听门口传来的脚步声,就可以辨别来者何人。妈妈总是走得
人生苦旅,征途漫漫,无数个身影穿插其间,浩渺如过眼云烟。或许是因为熟悉,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成长中,丢失了感恩的心,忘却了回报……  窗外,微风轻拂,花香宜人。窗内,一片繁忙,笔声沙沙作响。  嗒、嗒、嗒——走廊传来高跟鞋声音,像是一曲优美的芭蕾舞曲。班主任来了,我们纷纷与老师打招呼,老师抱着作业本,笑着回应我们。  自从我们中午留在学校,老师便陪着我们,中午也不回家,在教室里批改作业。  老师走向
《荀子》曾有言道,“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角色与责任,向来相辅相成,良农开垦耘耕;良贾以物易物;良人立身树人,择其道而从而守。或农或商或其他,种种角色对应种种责任,可人一生并非只扮演一种角色:初生為子女、入校为学生、涉世为各行精英……有许多角色或许在同一时段重合,于是有人倍觉生活沉重。  可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这些角色和相应的责任,是否真的是生活沉重的缘由? 
桥者,乔也,在古语中意味着高而远的桥,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中国的进步,带动了桥的发展,而桥本身也反映与见证了中国的变迁。因此,桥的内涵与民族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从古至今,桥也是文人墨客十分喜爱的抒情对象。  桥是中国文化中奋斗的象征,也同样是奋斗的产物。千年之前,劳动人民用锤与凿,征服了大自然的伟力,在一条条无法跨越的河流上建起了桥,追求着更
从古至今,多少先贤学士、文人墨客感慨岁月流逝、四季更迭,哀叹“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的怅惘,哭诉“若是初心未改,多应此意须同”的悔恨,抑或是送上“眠云机尚在,未忍负初心”的劝勉。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不忘初心,需要真诚。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鲁迅生活的时代,军阀割据,许多知识分子要么迫于形势不敢发声与之对抗,要么为了蝇头小利成为喉舌,用谎言洗白反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