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中东地区主要控制在英国手里,其次是法国势力,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甚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外交政策上抛弃了孤立主义,走向了全球主义。美国与苏联在一系列战后遗留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其中尤以中东地区的希腊、土耳其和伊朗为最,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爆发,美国的中东政策也由此正式形成,成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美国通过各种渠道和机会向中东地区渗透,到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提出“填补”中东的政治真空,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新中东政策出台,美国的中东政策日益成熟。从战后初期美国制定和推行中东政策来看,其中东政策固然具有遏制苏联和排挤英法的目标,但其核心目标则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一国或地区之所以成为另一国的重点外交对象,主要是因为前者对于后者有着重大的国家利益。二战后,美国和中东地区就是这样。战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国家利益表现为以下几点:
安全利益:战后初期,这主要表现为与苏联抗衡,阻止苏联在中东的扩张。二战后,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大大下降,苏联乘机打着确保国家安全的幌子,在土耳其、伊朗等国西南边境肆无忌惮地扩张势力。对于土耳其,早在二战结束前,苏联就于1945年3月19日单方面宣布废除1925年的《苏土互不侵犯条约》,并于6月7日提出包括领土、海峡监管和军事基地在内的签订新条约的条件,要求与土耳其共管黑海海峡;在伊朗,二战结束后,苏联非但没有按照1943年《德黑兰宣言》的规定,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走二战期间驻进伊朗的军队,反而支持伊朗的阿塞拜疆人和库尔德人进行分裂活动,企图在伊朗建立傀儡政权。①面对苏联在中东的这些行为,杜鲁门政府认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正受到威胁,表示如果需要,将动用武力来阻止苏联在中东的扩张。
地缘政治利益:美国地缘政治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对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有很大影响。其核心内容是:“控制了边缘地带,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运。”②中东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沟通五海,恰好位于边缘地带。根据边缘地带论,中东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意义,如果美国控制了中东,就能以中东为跳板,向东渗透到东南亚、东亚,向西可将扩张的触角伸到非洲,从而很容易将亚非置于自己门下,以便称霸全球。
经济利益:石油利益是美国在中东最主要的经济利益。尽管美国的石油资源也相当丰富,但战后经济的发展使美国的石油消耗增加。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就借“门户开放”挤进中东,参与了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对石油产地的瓜分。③二战期间,美国乘机插足中东,形成了在中东的多边利益。不仅美军以“盟军”身份进驻中东,而大批美国物资也通过“租借法案”输入中东大部分国家。到1944年,美国已经控制中东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的44%。④其次,中东还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拥有2亿多人口。战后,美国以“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为名,通过经济、军事援助向中东地区大肆渗透。
到了50年代,美国与英、法等旧殖民帝国斗争更加激烈。50年代初,美国与英国展开了伊朗石油控制权的争夺。英国历来在战略上最为重视对埃及,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控制;在经济上最看重伊朗的石油。随着战后中东民族独立运动的不断高涨,伊朗人民收回石油主权的反英斗争也越来越激烈。1951年伊朗爆发石油国有化运动,美国以调解双方关系为名,乘机插手。后来,领导这场运动的摩萨台政府被美国策划的军事政变推翻。1954年新成立的伊朗国际石油财团,英伊石油公司占其中40%的股份,而美国五大石油公司也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其中40%的股份。⑤美国利用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打破了英国石油财团对中东石油的垄断地位,依靠其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政治、军事后盾,攫取了伊朗的石油资源。
二战期间美国本土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损害,保持了相当大的生产能力。战后美国大批军工企业转向生产民用产品,大批的国内商品需要在国际市场上找到销路。中东地区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自然为美国资本所看重。在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提出其有名的中东政策咨文中,不仅指出了中东的战略意义,是“东半球各大陆的枢纽”,而且还强调中东的安排直接影响到美国的“经济生活和政治前景”。⑥可见,经济因素在美国的中东政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认为这是乘机向中东内部渗透的大好机会。为了迫使英法接受联合国停火协议,美国以中断石油供应、不准使用美援武器、甚至动用第六舰队相威胁。在危机期间,美国还在联合国与英、法展开斗争。在安理会通过美国提出的停火的决议时,苏联和南斯拉夫代表支持美国的议案。美国与苏联达成战略一致,在安理会共同抵抗英法,这在战后美苏关系中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这正好反映了美国与英法等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冲突,从而说明美国仍是以国际利益至上为原则的。
综上所述,战后初期美国中东政策固然具有遏制苏联和排挤英法的目标,但其核心目标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原则。
注释:
①转引自刘德会.浅析二战后美国制定中东政策的背景[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②(日)田浦也起央著,刘甦朝译.国际关系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5.
③左文华,肖宪.当代中东国际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41.
④(英)柯克.战时中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37.
⑤左文华,肖宪.当代中东国际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115.
⑥同上,第113页.
参考文献:
[1](日)田浦也起央著.刘甦朝译.国际关系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左文华,肖宪.当代中东国际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3](英)柯克.战时中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4]刘德会.浅析二战后美国制定中东政策的背景[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5]侯典芹.论战后初期美国中东政策的多重目标[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5).
(作者简介:谭小惠(1985—)女,汉族,四川省彭州市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对外关系。)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一国或地区之所以成为另一国的重点外交对象,主要是因为前者对于后者有着重大的国家利益。二战后,美国和中东地区就是这样。战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国家利益表现为以下几点:
安全利益:战后初期,这主要表现为与苏联抗衡,阻止苏联在中东的扩张。二战后,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大大下降,苏联乘机打着确保国家安全的幌子,在土耳其、伊朗等国西南边境肆无忌惮地扩张势力。对于土耳其,早在二战结束前,苏联就于1945年3月19日单方面宣布废除1925年的《苏土互不侵犯条约》,并于6月7日提出包括领土、海峡监管和军事基地在内的签订新条约的条件,要求与土耳其共管黑海海峡;在伊朗,二战结束后,苏联非但没有按照1943年《德黑兰宣言》的规定,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走二战期间驻进伊朗的军队,反而支持伊朗的阿塞拜疆人和库尔德人进行分裂活动,企图在伊朗建立傀儡政权。①面对苏联在中东的这些行为,杜鲁门政府认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正受到威胁,表示如果需要,将动用武力来阻止苏联在中东的扩张。
地缘政治利益:美国地缘政治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对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有很大影响。其核心内容是:“控制了边缘地带,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运。”②中东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沟通五海,恰好位于边缘地带。根据边缘地带论,中东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意义,如果美国控制了中东,就能以中东为跳板,向东渗透到东南亚、东亚,向西可将扩张的触角伸到非洲,从而很容易将亚非置于自己门下,以便称霸全球。
经济利益:石油利益是美国在中东最主要的经济利益。尽管美国的石油资源也相当丰富,但战后经济的发展使美国的石油消耗增加。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就借“门户开放”挤进中东,参与了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对石油产地的瓜分。③二战期间,美国乘机插足中东,形成了在中东的多边利益。不仅美军以“盟军”身份进驻中东,而大批美国物资也通过“租借法案”输入中东大部分国家。到1944年,美国已经控制中东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的44%。④其次,中东还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拥有2亿多人口。战后,美国以“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为名,通过经济、军事援助向中东地区大肆渗透。
到了50年代,美国与英、法等旧殖民帝国斗争更加激烈。50年代初,美国与英国展开了伊朗石油控制权的争夺。英国历来在战略上最为重视对埃及,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控制;在经济上最看重伊朗的石油。随着战后中东民族独立运动的不断高涨,伊朗人民收回石油主权的反英斗争也越来越激烈。1951年伊朗爆发石油国有化运动,美国以调解双方关系为名,乘机插手。后来,领导这场运动的摩萨台政府被美国策划的军事政变推翻。1954年新成立的伊朗国际石油财团,英伊石油公司占其中40%的股份,而美国五大石油公司也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其中40%的股份。⑤美国利用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打破了英国石油财团对中东石油的垄断地位,依靠其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政治、军事后盾,攫取了伊朗的石油资源。
二战期间美国本土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损害,保持了相当大的生产能力。战后美国大批军工企业转向生产民用产品,大批的国内商品需要在国际市场上找到销路。中东地区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自然为美国资本所看重。在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提出其有名的中东政策咨文中,不仅指出了中东的战略意义,是“东半球各大陆的枢纽”,而且还强调中东的安排直接影响到美国的“经济生活和政治前景”。⑥可见,经济因素在美国的中东政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认为这是乘机向中东内部渗透的大好机会。为了迫使英法接受联合国停火协议,美国以中断石油供应、不准使用美援武器、甚至动用第六舰队相威胁。在危机期间,美国还在联合国与英、法展开斗争。在安理会通过美国提出的停火的决议时,苏联和南斯拉夫代表支持美国的议案。美国与苏联达成战略一致,在安理会共同抵抗英法,这在战后美苏关系中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这正好反映了美国与英法等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冲突,从而说明美国仍是以国际利益至上为原则的。
综上所述,战后初期美国中东政策固然具有遏制苏联和排挤英法的目标,但其核心目标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原则。
注释:
①转引自刘德会.浅析二战后美国制定中东政策的背景[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②(日)田浦也起央著,刘甦朝译.国际关系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5.
③左文华,肖宪.当代中东国际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41.
④(英)柯克.战时中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37.
⑤左文华,肖宪.当代中东国际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115.
⑥同上,第113页.
参考文献:
[1](日)田浦也起央著.刘甦朝译.国际关系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左文华,肖宪.当代中东国际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3](英)柯克.战时中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4]刘德会.浅析二战后美国制定中东政策的背景[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5]侯典芹.论战后初期美国中东政策的多重目标[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5).
(作者简介:谭小惠(1985—)女,汉族,四川省彭州市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对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