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课堂深度思维的培育路径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ong198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人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的总和,是借助信息传递内容,对于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反应的过程,能够帮助人们探索和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本质联系。体育是一门思维的学科,学习运动技能、运用运动战术、赛场上的灵活应变等都需要思维的参与。但是,教师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深度思维?如何寻找学科思维的一般规律?这些都还是需要进行深思和解决的问题。2017年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正式发布,通过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体育的理解和运用,为新时代的健康文明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本文将就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如何激发与构建学生的体育深度思维、寻找体育学科思维建构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体育教学中深度思维建构的一般过程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将学习思维划分为低阶与高阶思维。本文将深度思维理解为一种高阶思维,在初步学习知识后,能够进行分析、拆解这些知识,了解知识的相关性,能够判断、评估、评价知识,从而进行决策,再通过部分去构建整体,形成创新的体系的过程。
  体育具有身体练习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特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二者全程融合,从直观到抽象,再到实践,循环往复,最终形成深度思维,作用于学生发展的全过程。思维参与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这其中深度思维的确立则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体育教学深度思维建构过程为:发现—加工—实践—反应。
  (一)发现
  深度思维的形成需要通过大脑进行不断的分析、加工、整合、再创造,这一过程的起点就在于发现。思维活动是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身体练习时所呈现的思考状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发现就需要教师将深度思维培养作为一项完整的体系。在对体育知识、技能习得的过程中,要不断刺激学生发现问题、发现规律的意识,恩考为什么这项技能学习要运用这种方法,形成完整的问题链框架,从而将知识重新加工,提炼出新的观点、思想、理论、方法,将思维的深度进一步延伸。
  (二)加工
  加工的过程也是人的思维发展和建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对新知识、新事物的认知上,能够主动探索其差异,最终形成新的观点,从而表现出不同思维间的差异。体育教学,是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结合的过程,身体活动的发展需要学生的主动探索,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对体育认知的再加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内容的教授和理解,主动重构学生对于体育的思考方式方法、技巧以及思路选择,拓宽思维广度,实现从表层符号教学走向具有逻辑、思辨意义的深度教学。
  (三)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也是检验思维的标准。深度思维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的创新,因此深度思维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反作用于实践。体育课最本质的形态是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实际上就是一种实践,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篮球技战术学习是实践,而如何得分就是思维,只有当思维活动与身体练习紧密结合,运用于实践中,才能形成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体育实践能力,塑造和培养体育道德、品格,切实地转变为深度思维。
  (四)反应
  思维形成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在不断实践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反应,为新一阶段的发现提供基础,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建构循环。体育教学具有目标多元性、授课活动复杂性、人际关系多边性等特点,学生出现的反应需要教师进行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预设,能够从多种思维起点去分析、观察和处理各种知识,能够对一个体育知识点全面、综合地评估分析,比如运动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体育赛场灵活运用技能,获得比赛胜利,这就是思维的反应,需要在一直持续关注理解与反思的过程中找到路径,选择最优的解决办法。
  二、核心素养要求下体育课堂深度思维的培育路径
  深度思维,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活动。在体育课堂中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其中进行合理、巧妙的设计与启发,从而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一)课程架构课程目标,发现问题启发思维
  皮亚杰曾指出,使认知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调节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体育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是一项认知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系统过程。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整体架构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教学情境与评价等,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从不同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理解,從而实现思维的启发。
  案例1:八年级篮球《提前变向换手运球》单元教学设计片段。
  单元问题链(图1)的设计重点关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教材内容的知识与技能、体能发展和育人价值,整体设计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单元教学的一系列问题,在问题导向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分析、去讨论、去学练、去总结,在技术动作以及在实战中的运用能力学习的过程中,触发学生认知的冲突。问题链设计的关键在于其完整、系统性,需要合理选择问题刺激学生对问题进行连锁的思考,通过发现问题主动思考提供推动力,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行为与动机,刺激深度思维的生成。
  (二)关注加工知识体系,主动探究建构思维
  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其中思维的生成也离不开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注重学生已有的体验,通过对于已有知识体系的加工,从而促进新知识体系的迁移,重视结论生成的原因、过程和规律,构建深度思维。
  案例2:小学SPEM课程《心血管》第三课教学设计片段。
  准备部分:游戏——炒鸡蛋
  教师指令:在游戏中让学生一直保持运动状态且保持安静,一遍能够听清教师的指令,尝试着让学生按照教师喊出的炒鸡蛋步骤和动作进行移动。
  具体要求:
  搅匀鸡蛋=跳跃;
  添加菜油=双脚跳;
  添加盐=蛙跳;
  导入蛋液=向前跑;   添加水=滑步;
  添加酱油=向前爬;
  翻炒鸡蛋=边唱边跳“炒鸡蛋”。
  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始需要通过热身活动帮助学生迅速地适应学习状态,本节课以最常见的“炒鸡蛋”为元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知识,来感受不同的移动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将知识学习融入学生的生活,有效衔接了接下来练习探究阶段的身体活动,从而保证了学生思维过程的连贯性,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迅速热身,又促进了知识的加工过程,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框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技术动作的学习,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态度,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学生在互助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形成互动监督的学习氛围,使深度思维得以建构。
  (三)注重知识学习过程,实践操作生成思维
  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大致划分为认知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其中,操作性知识是需要在某种活动中通过实践掌握。而操作性,也正是体育学科最本质的特点:运动技能的习得一定需要操作,在实践中掌握,同时在实践中检验。这是实践、掌握、运用、检验的建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建构过程,也就要求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领悟方法、理解知识,建构深度思维模型。
  案例3:小学SPEM课程《不同体育活动强度》教学设计片段。
  探索/试验部分:活动强度站(高、中、低)(表1)。
  教师指令:教师挑选7名学生对即将参加的5个活动站进行示范,并向学生讲解每个活动站的规则,学生这个时候应该拿着他们的日志聚集在教师面前,认真听教师讲解和示范。
  教师讲解:初级科学家们,今天我们将要实施一个试验以了解不同的体育活动是如何使使我们的心率加速和变慢的。我们将要参加几个不同的活动站,请认真观看每一站活动的规则和要求。
  在第一站,你们需要注意根据音乐指令进行不同形式的跳绳(单脚跳、双脚跳、向前跳)。
  现在,请回答你日志里的第1个问题,预测你在跳绳时的心率会增加还是减慢。
  我们会在接下来的试验中验证你的判断是否正确。
  ……(略)
  这节小学的体育课程以“不同体育活动的运动强度”为主题,教师通过设计5个不同强度(高、中、低)的身体练习方式,并在每个站点放置了该站身体活动的练习方式,学生分组循环参与各个站的活动,每参加完一个活动站后立刻进行心率测量,最终通过5个站的心率,验证不同体育活动的运动强度。这种设置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尝试较多的身体练习,同时学习了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健康知识,在身体练习的实践中,教师通过不断的设问来调节、控制学生思考的路径,不断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去思考不同运动如何给身体带来变化,教会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课程内容除了涉及运动技能的传授,还有生理、数学、健康知识等多学科知识的传递,抓住学科间知识的迁移与渗透,来拓展学生思维宽度。
  (四)调节反映有效控制,多样评价深化思维
  课堂的总结与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评价内容反映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所生成的思维和感悟进行有效的巩固,是对于学生思维体系的有效深化和迁移。课堂的调节、反馈能够最终作用于评价结果,而评价结果又能够反作用于课堂的实际控制,使教师通过有效的控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能够使学生对于知识得到本质的感悟与理解,最终不断深化思维路径。
  案例4:高中体育专项课《网球——正手击定位球》单元评价设计。
  1.单元终结性评价(表2)
  ……(略)
  2.單元过程性评价(表3)
  案例中,对于网球技术的评价选用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采用自评、师评、互评的方式,根据达成动作技术标准检测学习的达成情况。过程性评价从3个内容“兴趣”“学练”“表达”,选择所提供的观测点,侧重对学生在参与学练过程中学习投入、心理表现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在多种评价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选择和记忆所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通过详细的评价要点,形成完成技术动作的概念,引导学生在学练过程中,加深对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理解,促使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反馈、学会探索、学会交流,形成反映出完整的思维产品,加深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三、结语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蕴含着体育深度思维的重要内涵,而深度思维的培育也正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是发现、加工、实践再到反应的过程。对于体育课堂进行合理分析、系统设计,关注学生体验,生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主动互助合作探问题,通过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最终使学生能够发展运动能力,形成健康行为,培养体育品德,也正是启发思维火花、建构思维框架、形成思维意识、深化思维产品的深度思维培养路径。
其他文献
9月6日,笔者观摩了罗书记一节室内的《合理膳食,健康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课,感触颇深,收获很大。  1.巧用黄金圈法则让课堂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黄金圈法则的核心思想是在沟通或演讲时,按照一个特定的结构“Why—How—What”进行表达。罗老师的这节课充分运用了黄金圈法则,首先是Why——为什么要合理膳食,然后是How——怎么做才是合理膳食,最后是What——合理膳食同学们该做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的全面实施,深化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模式和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体育学科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交流课程改革的经验,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主办,遂宁市教育局承办,遂宁市安居区教育局、遂宁安居
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创建于1847年,前身为崇德小学。目前,学校拥有东、西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22119m2,学生2000余名,教师140余名。学校传承“崇德”核心文化,确立“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的办学宗旨,明确“崇德致远 笃行致知”校训,提炼“崇德力行,追求卓越”办学理念,传承与创造新的学校文化,用心传承百年老校“崇德”教育品牌,建设具有温情而有国际范儿的学校。  学校
2017年初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二实小)第一批加入常州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验行动,旨在通过改革对学校体育活动进行系统、立体、整体的规划,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真正实现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学校在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体育课程基地)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着力从两条线推进:一是整体布局体育课程体系,二是实行体育课走班选修,使体育课程“私人定制”变为可能。  一、整体布局
研讨背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分组教学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实施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分组教学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到区别对待,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增大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掌握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顺利完成课堂学习的目标与任务。本期研讨旨在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分组教学策略的探讨交流,分享教学实践经验
2018年3月8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关于“完善体育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要求,推动京津冀中小学体育改革协同发展,由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教学专业委员会、河北省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办,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装备工作部承办的“新时代体育教育 新时代体育教师——京津冀第二届中小学体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设计依据中对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即,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保证基础、强调选择、关注融合、重在运用。保证基础是指促进学生体能、运动技能和健康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学习和提高,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发展下肢爆发力的练习方法,利用变化的练习活动,增加学生力量练习的多样性,培养学生
2018年5月21-25日,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城市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题培训会”在成都市温江区举行。在开幕式中,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耿培新表示,十城市专业学组是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的一支重要的教学、学术研究力量,30多年来,为参与城市培养了大批体育骨干教师,也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来自十城市专业学组会员城市的主管学校体
一、熟悉教材教法  “借班上课”一般由组织方规定教学内容,而且基本都会参照课标或指定版本的教材而定。因此,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在每个水平段,甚至每个年级的设置情况,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常用教法手段及学生在某一内容学习时可能出现的错误、纠正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勇于反思和创新,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成为得分亮点。  二、掌握校情学情  “借班上课”教师必须提前对校情进行分析。由于全国
名师讲堂、武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教师集体项目与个人技能展示、课堂教学展示、片段教学展示、教学研讨……11月26日—28日,内容丰富的江苏省小学武术教学研讨展示活动在无锡江阴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承办。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科院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体育教研员孟文砚,江苏省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