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地与自然交融,更多地感受被人欣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学生;情感教育;生命发展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0 -01
由于社会转型,发展提速,观念多元,社会出现不少人际关系疏离与情感冷漠现象,学生中心理障碍也有增多的趋势。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情感教育,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列入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这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我们都知道,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是很容易导致疲劳的。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远远不单纯是一个的理性观察、分析、推理的问题,同时它还与人们的动机、趣味、意向、胸臆和襟怀相联系。一个心胸狭窄、情感偏执的人,往往不能冷静、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特别是当问题与个人利益存在一定关联的时候。
歌德年轻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在他的一生中,他一再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重申这一思想。爱与认识,激情与理智,理性与非理性,作为完整的人的不同的生命表现形态,有着最深刻、最内在的相互增进的关系。
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为了造就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和民主的建设者,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关爱,更多的鼓舞与欣赏,对于防范和消除病态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膨胀,塑造民主的性格,是十分必要的。民主的性格就是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与反思、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性格,就是能与所有人平等交往、坚守自我的尊严和高度尊重他人的性格。这种性格是需要用真诚、关爱和平等交往去培植的。情感教育是由爱所牵引的教育,是基于对学生生命尊重的教育。
越来越多的现实证据表明,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道德多根源于潜在的情感能力。情商是让我们更充分地展示人性的一系列特性与品质,它们对我们的命运具有广泛的影响。情商就是一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激励自我,坚定地面对挫折;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调整心情,不要让忧伤影响到思考、移情和憧憬未来。
情感教育之所以可能,就在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床前小儿女,人间第一情”这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美好情愫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积淀的一种绵延。在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感情、激情、敬畏、亲情、友谊和爱恋。虽然市场经济使一些优良传统受到一些冲击,但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承与创生,是需要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来担当、开启、唤醒和提升的。学校教育中如何在学生们的心中培植安全感、信任感、自豪感、崇高感、神圣感、责任感、使命感,这就更需要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与研究。
情感教育是心灵的晤对与真情的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原本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而那些凡是遮蔽了我们生命热情的东西,遮蔽了我们对于无限、永恒与神秘的向往与苛求的东西,都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追问。只有在对过程的追求、对“现在”的真切感受中,我们才有可能在有限中发现无限、在卑微开拓出灿烂。我们需要勇敢地直面自己的心灵,面对一个真实的自我。蔡元培先生在谈情感与美育的关系时曾这样说过:“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就有待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
情感教育也是对本能、对直觉对现实的呼唤,这宛若一朵周而复始、次第绽开的玫瑰,在一阵阵闪烁的火红中,我们那曾睡去的心灵,将会因为它的浸润,慢慢恢复生机和活力,直至幡然悔悟、重现本身。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萎靡不振、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些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他(她)的智商,还取决于他(她)的情意发展。情意包括求知动机、理想和抱负、意志的坚定性、兴趣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性、好胜心和自我意识等七个方面。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细腻的感受,是现代的教育所必须的。如何让学生在情感教育中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地与自然交融,更多地感受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在情感教育中,既要有春风化语、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使学生获得“登山则情满与山,观海则意满与海”的性情修养,朝着最终达到“得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衷”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学生;情感教育;生命发展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0 -01
由于社会转型,发展提速,观念多元,社会出现不少人际关系疏离与情感冷漠现象,学生中心理障碍也有增多的趋势。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情感教育,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列入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这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我们都知道,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是很容易导致疲劳的。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远远不单纯是一个的理性观察、分析、推理的问题,同时它还与人们的动机、趣味、意向、胸臆和襟怀相联系。一个心胸狭窄、情感偏执的人,往往不能冷静、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特别是当问题与个人利益存在一定关联的时候。
歌德年轻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在他的一生中,他一再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重申这一思想。爱与认识,激情与理智,理性与非理性,作为完整的人的不同的生命表现形态,有着最深刻、最内在的相互增进的关系。
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为了造就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和民主的建设者,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关爱,更多的鼓舞与欣赏,对于防范和消除病态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膨胀,塑造民主的性格,是十分必要的。民主的性格就是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与反思、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性格,就是能与所有人平等交往、坚守自我的尊严和高度尊重他人的性格。这种性格是需要用真诚、关爱和平等交往去培植的。情感教育是由爱所牵引的教育,是基于对学生生命尊重的教育。
越来越多的现实证据表明,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道德多根源于潜在的情感能力。情商是让我们更充分地展示人性的一系列特性与品质,它们对我们的命运具有广泛的影响。情商就是一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激励自我,坚定地面对挫折;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调整心情,不要让忧伤影响到思考、移情和憧憬未来。
情感教育之所以可能,就在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床前小儿女,人间第一情”这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美好情愫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积淀的一种绵延。在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感情、激情、敬畏、亲情、友谊和爱恋。虽然市场经济使一些优良传统受到一些冲击,但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承与创生,是需要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来担当、开启、唤醒和提升的。学校教育中如何在学生们的心中培植安全感、信任感、自豪感、崇高感、神圣感、责任感、使命感,这就更需要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与研究。
情感教育是心灵的晤对与真情的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原本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而那些凡是遮蔽了我们生命热情的东西,遮蔽了我们对于无限、永恒与神秘的向往与苛求的东西,都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追问。只有在对过程的追求、对“现在”的真切感受中,我们才有可能在有限中发现无限、在卑微开拓出灿烂。我们需要勇敢地直面自己的心灵,面对一个真实的自我。蔡元培先生在谈情感与美育的关系时曾这样说过:“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就有待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
情感教育也是对本能、对直觉对现实的呼唤,这宛若一朵周而复始、次第绽开的玫瑰,在一阵阵闪烁的火红中,我们那曾睡去的心灵,将会因为它的浸润,慢慢恢复生机和活力,直至幡然悔悟、重现本身。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萎靡不振、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些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他(她)的智商,还取决于他(她)的情意发展。情意包括求知动机、理想和抱负、意志的坚定性、兴趣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性、好胜心和自我意识等七个方面。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细腻的感受,是现代的教育所必须的。如何让学生在情感教育中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地与自然交融,更多地感受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在情感教育中,既要有春风化语、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使学生获得“登山则情满与山,观海则意满与海”的性情修养,朝着最终达到“得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衷”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