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课改开展得有声有色。名称虽各有不同,但出发点和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以生为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且近年来,中高考语文试题中主观题的比例逐年增加,作文不限制体裁,并给敢于创新的学生作文打高分。由此可见,“创新”已渐渐成为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砝码。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尝试。
一、努力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表明,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意愿,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说:“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这一段?”“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动起来,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充分借助多媒体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段,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悟中华文化的文字精华,体会人物特点。三是创设开放性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多创新、多出新。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在课堂上充分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必须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坚持以学定教。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高中学生的水平,坚持做到凡他们读得懂的课文就让他们自己去看;凡他们读不懂的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文章,就让全班同学来共同分析。
2.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了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活动单教学中安排了“疑惑平台”,激励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阅读中引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让学生做到“无疑者,教有疑,有疑者,教无疑”。
3.引导学生探究。教学中,教师如能适时抓住一个有深度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就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比如,教学《七律长征》时我们安排了“探究”题: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都是在1935年5月,且巧渡金沙江在月初,飞夺泸定桥在月底,照理月底时天气应更暖一些,为什么作者在诗中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经过读读、议议,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了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组织学生参与多种语文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补充课堂知识的学习,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直至创造的升华。一是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的学习,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忙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组织学生参与这些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更主要是能够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那些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放胆作文
如今的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假”“大”“空”的毛病。本人认为,要克服学生这种毛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平时作文鼓励学生放胆作文。我的做法有两个。第一,鼓励写真事抒真情。要求在内容上大胆创新,提倡“扬个性、抒心灵”。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鼓励他们说真话、抒真情。第二,评改作文时要多肯定。要真正写出自己,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作为教师,不能单以“主题”论高低,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只要学生作文当中有一点可取之处,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几堂语文课所能解决的,但是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有计划地采取措施,就一定能够达到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辑 韦淑红)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尝试。
一、努力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表明,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意愿,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说:“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这一段?”“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动起来,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充分借助多媒体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段,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悟中华文化的文字精华,体会人物特点。三是创设开放性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多创新、多出新。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在课堂上充分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必须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坚持以学定教。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高中学生的水平,坚持做到凡他们读得懂的课文就让他们自己去看;凡他们读不懂的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文章,就让全班同学来共同分析。
2.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了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活动单教学中安排了“疑惑平台”,激励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阅读中引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让学生做到“无疑者,教有疑,有疑者,教无疑”。
3.引导学生探究。教学中,教师如能适时抓住一个有深度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就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比如,教学《七律长征》时我们安排了“探究”题: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都是在1935年5月,且巧渡金沙江在月初,飞夺泸定桥在月底,照理月底时天气应更暖一些,为什么作者在诗中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经过读读、议议,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了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组织学生参与多种语文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补充课堂知识的学习,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直至创造的升华。一是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的学习,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忙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组织学生参与这些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更主要是能够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那些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放胆作文
如今的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假”“大”“空”的毛病。本人认为,要克服学生这种毛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平时作文鼓励学生放胆作文。我的做法有两个。第一,鼓励写真事抒真情。要求在内容上大胆创新,提倡“扬个性、抒心灵”。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鼓励他们说真话、抒真情。第二,评改作文时要多肯定。要真正写出自己,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作为教师,不能单以“主题”论高低,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只要学生作文当中有一点可取之处,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几堂语文课所能解决的,但是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有计划地采取措施,就一定能够达到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