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岸边的土地,毋庸置疑的肥沃,因为那是经几千年长江冲击积淀而成,又经祖祖辈辈们辛勤耕耘了几百年的平原。
夕阳西下,宁静的乡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江里上涨的潮水争先恐后地涌进小河涌进沟渠,发出“汩汩”的声音,偶尔还有“哗”的响声,那是鱼儿被赶得急了,腾出水面歇会儿脚。鸡鸭鹅乱飞乱跳着被赶进窝里,发出“咯咯”“嘎嘎”的叫声和“嚓嚓”扑楞翅膀的声音。炊烟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缭绕,新收的干麦秸在灶里疯狂地燃烧着,“噼啪”作响,仿佛节日里放着的小鞭炮。妈妈、奶奶们呼唤着各家的猫儿、狗儿、小孩儿归家的声音尖锐而高亢,形成了乡村交响乐的高潮部分。妈妈已经吹长哨似的第三次叫响我的名字了,正在村西头玩得满头大汗的我突然意识到,再不出现在妈妈的面前,就有一顿好打等着我。长长的稻田对角线一路从头到尾依次剧烈地晃动着,当我带着稻花香和稻叶的刺痒奇迹般地出现的时候,妈妈已经拿着竹条站在村东头的田埂上等我了:“又穿稻田……”
很多人不知道稻子会开白色的小花,而在田野里跌打爬滚着长大的我从记事起就知道了,我还知道有一种植物也开白色的小花,那就是菱。养鱼的池塘里是不能种菱的,因为鱼会吃掉菱的茎叶。对于鱼儿们来说,它们可比水草肥美多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的人家在池塘里种上菱或荷花,有的人家在池塘里养上鱼蟹珍珠蚌,各个池塘有各个池塘亮丽的风景线。种菱的池塘,夏秋之交是最美的,满眼望去,一池碧绿,不留一点空隙。坐上小木盆下池采菱角的时候,用手将两边的菱茎拨开,就能前进了。绿色的菱角和白色的小花都藏在叶子底下,没有采过菱角的人是不知道菱会开白色小花的。在木盆中“翻菱”的我是最安静的,一方面是因为妈妈再三警告过我,如果在木盆中乱动就会掉进水里,掉到水里就会被纵横交错的菱茎缠绕住,神仙也没法救你上岸;另一方面,我实在没空乱动,一边采菱角一边还要解馋,我从来都是采一路吃一路,等到上岸的时候,总是大堆的菱壳、小堆的菱角以及西瓜般滚圆的肚子。
池塘里养鱼的人家最开心的日子就是腊月底准备过年的时候了。
每年早春,桃树还没有开花的时候,卖鱼苗的就用车推着两个大木桶在各家各户门口叫唤开了。有鱼塘的人家就会挑出各色自己喜欢的鱼苗放养到自家池塘中。夏天和秋天农闲的时候,大人们便会搬个小板凳到自家池塘边垂钓,小孩们就像跟屁虫一样来到池塘边用根小竹竿装模作样地钓鱼。大人们从来不担心小孩子溺水的,因为这里的小孩,不论男女都是在水塘里泡大的,学游泳就像学走路那样自然和理所当然。年底的时候,有鱼塘的人家都要忙着“起塘”了。所谓“起塘”,就是把鱼塘里的水抽干然后捉鱼。等到鱼塘里的水被抽干以后,大鱼小鱼们便一览无余地躺在厚厚的淤泥上,这时人们就像在沙滩上拣贝壳一样把大鱼拣到篮子里,小鱼继续放生,来年再拣。哪家“起塘”,哪家的鱼塘边就会挤满了人,帮忙的、看热闹的……那时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
腊月底的时候,对孩子们来说,最有趣的事情不是买新衣服,而是放野火。港滩和江滩上的野草,出奇地旺盛,水杉木下、芦苇丛中、江堤岩缝中……牛儿羊儿们根本吃不了那么多。到了冬天,芦苇被割去了,水杉木的叶子早已落尽,草儿们便毫无遮掩地映现在人们眼前,黄灿灿的一片又一片,有的贴着地面长,像小伙子们剃的板寸头,有的稍微长一点,但由于经不住寒风地吹打,都已早早地低下了头。寒假开始了,孩子们都被学校里放了出来,草儿们便遭殃了,一小片一小片由金黄金黄变成了炭黑炭黑。
一根火柴点燃了一小撮茅草,然后向四周燃烧去,火圈慢慢地扩大,就像一个小石块投入水中逐渐漾开的波纹一样。孩子们点着茅草后,就静静地看着它们燃烧,让燃烧时散发的热气暖和着自己。看厌倦的时候,就眺望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大的有两三层楼那么高,特别突兀,可能是由上海开往长江上游的客船吧。小的只有两只小渔船那么大,像个小叶子似的漂啊漂的。
孩子们最爱看的就是拖船了,一个烟囱高高粗粗的大船后面跟了七八十来个一模一样的装货的船,像火车一样缓缓驶过。孩子们一二三四地数开了,比着哪个拖船的尾巴长。
站在我们家的二层小楼上也能看到来往的船只,不过因为住户都在高高的江堤里面,所以只能看到矮船的桅杆旗帜和高船的上面部分。在夜晚,看到的是一盏盏灯驶过,仿佛江堤外面不是长江,而是大城市喧闹的公路。江堤里面的民居建筑,一般由两到三层的小楼加一圈围墙圈成的院子组成。一般的人家是不在院子里种菜的,因为有的是责任田,除了种粮食外,可以辟出一小块种上各种瓜果菜蔬。人们喜欢在院子里种上一两株桃树或梨树,在墙角里种下一株栀子花,在墙根下牵上木香花或者葡萄藤。春夏开花,秋日吃果,寒冬扫落叶,它们共同营造了农家小院温馨的环境。
木香花和栀子花可是姑娘们珍贵的天然饰品呢,尤其是初夏的时候,姑娘们喜欢穿上白色的长裙,在乌黑的头发上别上一两朵笑开的栀子花,没有城里姑娘的精明干练或艳光四射,却有明净乡村的自然纯朴。
她们走在梅雨季节细雨潆漾的乡间小道上,恍若仙女一般……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乡村已不再是那个乡村,我跳出了农门后不久,它也跳出了农门,它的腾飞让我感到欣喜。这些年来,东奔西走,从一座城市流浪到另一座城市。流浪得越久,乡村情结越浓,纵横交错纠缠着。
搬了几次家了,每每做梦,却一直在那个乡村,那个飘着稻花香的小渔村,那里才是我的精神家园。
夕阳西下,宁静的乡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江里上涨的潮水争先恐后地涌进小河涌进沟渠,发出“汩汩”的声音,偶尔还有“哗”的响声,那是鱼儿被赶得急了,腾出水面歇会儿脚。鸡鸭鹅乱飞乱跳着被赶进窝里,发出“咯咯”“嘎嘎”的叫声和“嚓嚓”扑楞翅膀的声音。炊烟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缭绕,新收的干麦秸在灶里疯狂地燃烧着,“噼啪”作响,仿佛节日里放着的小鞭炮。妈妈、奶奶们呼唤着各家的猫儿、狗儿、小孩儿归家的声音尖锐而高亢,形成了乡村交响乐的高潮部分。妈妈已经吹长哨似的第三次叫响我的名字了,正在村西头玩得满头大汗的我突然意识到,再不出现在妈妈的面前,就有一顿好打等着我。长长的稻田对角线一路从头到尾依次剧烈地晃动着,当我带着稻花香和稻叶的刺痒奇迹般地出现的时候,妈妈已经拿着竹条站在村东头的田埂上等我了:“又穿稻田……”
很多人不知道稻子会开白色的小花,而在田野里跌打爬滚着长大的我从记事起就知道了,我还知道有一种植物也开白色的小花,那就是菱。养鱼的池塘里是不能种菱的,因为鱼会吃掉菱的茎叶。对于鱼儿们来说,它们可比水草肥美多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的人家在池塘里种上菱或荷花,有的人家在池塘里养上鱼蟹珍珠蚌,各个池塘有各个池塘亮丽的风景线。种菱的池塘,夏秋之交是最美的,满眼望去,一池碧绿,不留一点空隙。坐上小木盆下池采菱角的时候,用手将两边的菱茎拨开,就能前进了。绿色的菱角和白色的小花都藏在叶子底下,没有采过菱角的人是不知道菱会开白色小花的。在木盆中“翻菱”的我是最安静的,一方面是因为妈妈再三警告过我,如果在木盆中乱动就会掉进水里,掉到水里就会被纵横交错的菱茎缠绕住,神仙也没法救你上岸;另一方面,我实在没空乱动,一边采菱角一边还要解馋,我从来都是采一路吃一路,等到上岸的时候,总是大堆的菱壳、小堆的菱角以及西瓜般滚圆的肚子。
池塘里养鱼的人家最开心的日子就是腊月底准备过年的时候了。
每年早春,桃树还没有开花的时候,卖鱼苗的就用车推着两个大木桶在各家各户门口叫唤开了。有鱼塘的人家就会挑出各色自己喜欢的鱼苗放养到自家池塘中。夏天和秋天农闲的时候,大人们便会搬个小板凳到自家池塘边垂钓,小孩们就像跟屁虫一样来到池塘边用根小竹竿装模作样地钓鱼。大人们从来不担心小孩子溺水的,因为这里的小孩,不论男女都是在水塘里泡大的,学游泳就像学走路那样自然和理所当然。年底的时候,有鱼塘的人家都要忙着“起塘”了。所谓“起塘”,就是把鱼塘里的水抽干然后捉鱼。等到鱼塘里的水被抽干以后,大鱼小鱼们便一览无余地躺在厚厚的淤泥上,这时人们就像在沙滩上拣贝壳一样把大鱼拣到篮子里,小鱼继续放生,来年再拣。哪家“起塘”,哪家的鱼塘边就会挤满了人,帮忙的、看热闹的……那时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
腊月底的时候,对孩子们来说,最有趣的事情不是买新衣服,而是放野火。港滩和江滩上的野草,出奇地旺盛,水杉木下、芦苇丛中、江堤岩缝中……牛儿羊儿们根本吃不了那么多。到了冬天,芦苇被割去了,水杉木的叶子早已落尽,草儿们便毫无遮掩地映现在人们眼前,黄灿灿的一片又一片,有的贴着地面长,像小伙子们剃的板寸头,有的稍微长一点,但由于经不住寒风地吹打,都已早早地低下了头。寒假开始了,孩子们都被学校里放了出来,草儿们便遭殃了,一小片一小片由金黄金黄变成了炭黑炭黑。
一根火柴点燃了一小撮茅草,然后向四周燃烧去,火圈慢慢地扩大,就像一个小石块投入水中逐渐漾开的波纹一样。孩子们点着茅草后,就静静地看着它们燃烧,让燃烧时散发的热气暖和着自己。看厌倦的时候,就眺望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大的有两三层楼那么高,特别突兀,可能是由上海开往长江上游的客船吧。小的只有两只小渔船那么大,像个小叶子似的漂啊漂的。
孩子们最爱看的就是拖船了,一个烟囱高高粗粗的大船后面跟了七八十来个一模一样的装货的船,像火车一样缓缓驶过。孩子们一二三四地数开了,比着哪个拖船的尾巴长。
站在我们家的二层小楼上也能看到来往的船只,不过因为住户都在高高的江堤里面,所以只能看到矮船的桅杆旗帜和高船的上面部分。在夜晚,看到的是一盏盏灯驶过,仿佛江堤外面不是长江,而是大城市喧闹的公路。江堤里面的民居建筑,一般由两到三层的小楼加一圈围墙圈成的院子组成。一般的人家是不在院子里种菜的,因为有的是责任田,除了种粮食外,可以辟出一小块种上各种瓜果菜蔬。人们喜欢在院子里种上一两株桃树或梨树,在墙角里种下一株栀子花,在墙根下牵上木香花或者葡萄藤。春夏开花,秋日吃果,寒冬扫落叶,它们共同营造了农家小院温馨的环境。
木香花和栀子花可是姑娘们珍贵的天然饰品呢,尤其是初夏的时候,姑娘们喜欢穿上白色的长裙,在乌黑的头发上别上一两朵笑开的栀子花,没有城里姑娘的精明干练或艳光四射,却有明净乡村的自然纯朴。
她们走在梅雨季节细雨潆漾的乡间小道上,恍若仙女一般……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乡村已不再是那个乡村,我跳出了农门后不久,它也跳出了农门,它的腾飞让我感到欣喜。这些年来,东奔西走,从一座城市流浪到另一座城市。流浪得越久,乡村情结越浓,纵横交错纠缠着。
搬了几次家了,每每做梦,却一直在那个乡村,那个飘着稻花香的小渔村,那里才是我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