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解读《风筝》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gu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现在,这篇经典散文入选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本单元文章编排以人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为主题,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作者对切身体验表述来体会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以引起共鸣。因此,在教授该课时,笔者本着忠于课本单元编写本意,采用了更适合与现时代学生的需求特点相符合的解读方式,引导学生从关注亲情,感受亲情的角度切入,着重发掘本文由爱而生发出的事与情,融进作品,跟随作者所见、所闻、所感,一起深切体会那动人心弦的浓浓亲情。
  一、时刻关注满怀爱
  在写景文章中,作者往往将感情寄托在景物上,在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抒发特别的情感。那么,在记事写人的文章中是否也有在对人和事的描写中传达出不一般的情感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风筝》中,作者由眼前出现风筝就回想到小兄弟,可见作者心中时时怀念着这个“小兄弟”。写小兄弟那时“多病,瘦得不堪”,极写瘦弱,满眼怜爱,不难让我们看出,由于弟弟身子弱,所以更关注他的一举一动,更要替他着想,更想培养他有出息,从而要求更严格,甚至不惜使用暴力。“张着小嘴,呆看着天空出神”的神态描写不仅表现出弟弟酷爱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也向我们昭示了“我”时常在关注着这个让人疼爱的小兄弟。“惊呼”“跳跃”的动作描写正是关注中的发现。知弟莫若兄,能看出弟弟的喜好,从捕捉到的不多的几个动作中看出平时小心谨慎的弟弟天真活泼的一面,这样细致的情状,体现的是对小兄弟的极度关注,而关注源于对兄弟的爱。
  二、爱之深恨之切
  从作者对小弟弟做风筝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风筝知识的了解是十分详尽的,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实在不感兴趣的话,他绝不会却把它了解的如此透切。在回忆中的春二月,作者写到“风筝多,环境美,感受到春日的温和,春意荡漾”,作者能够看到风筝的美和欢乐,可以看出作者也是喜欢风筝的,也有追求美之心,内心里也向往游戏。只是由于要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作者不得也不敢有游戏的想法,而是自觉地负起责任,努力追求有“出息”的进取的道路。“爱之深,恨之切。”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以及对小兄弟的粗暴行为,都是想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愤,是恨铁不成钢的特别而深切的爱。
  三、爱恨绵绵
  看到风筝,便想起与小兄弟的“风筝风波”;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便良心受到谴责并深感到不幸。人到中年依然寻求方法讨兄弟的宽恕,讨宽恕而不得,“心只得沉重着”“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不能补过对兄弟的过错而深深自责,浓浓的手足深情依然未变。对兄弟粗暴,源自的是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对人的摧残。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管教非常严格,像撕毁风筝的事时时发生,处处存在,小兄弟也习惯了,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已经麻木了。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鲁迅对此是感到悲哀的。不仅是对“无从补过”感到悲哀,更是对那个时代感到悲哀,对那个民族感到悲哀。事实上,中国这种落后的旧式教育,鲁迅不仅感到悲哀,在“弃医从文”致力于改变民族精神的进程中,鲁迅是誓要将其连根拔起,彻底改变的。源于对兄弟的深挚的爱,更是对所有的中国儿童的博大的爱。“救救孩子”,改革教育方式,使鲁迅的爱,绵延无止境。
其他文献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
期刊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阅读教学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同时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等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轻视或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说:“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
期刊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诚然。在短暂而充满困惑的教与学之生涯中,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即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是先育人后成才,还是先成才后育人。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谁都会脱口而出,当然是先育人后成才。可是当今衡量人的标准是什么呢?——能者上,不能者下。这种标准不是明摆着吗,以才量人。尤其是应试教育制度最严格也最权威性的高考,更是江能者上,不能者下的量人标准执行的明白、透彻!放眼社会,哪
期刊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精批细改,往往是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朱笔满篇。作文本发下来,学生对老师的批改却并不领情,只是看一下分数,放在一边,不置可否。他们何曾知道,为改作文,语文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语文老师往往教两个班,一班少则四五十,多则六七十个学生,一个小时只能批改六七篇,一次作文就要花费20来个小时,真是苦不堪言。这种作文的改法费力不讨好,耗时低效,应当改一改,把作文
期刊
一个具有优美情操的人,起于对诗歌的学习,立于对礼仪的把握,成于受教育的熏陶。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变成具有优美情操的人呢?笔者认为可以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蓄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追求这种审美享受,满足审美的需要。审美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和当时的心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审美心境的好坏,能强化或钝化他的五官感受能力。心境开
期刊
边塞诗词是反映以边塞生活为主题的诗词,这类诗词大多和战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所抒发出来的情感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
期刊
一、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二、学生阅读现状  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
期刊
经过十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明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尤为重要。可如何提高作文水平,是广大师生一直困惑的事。不少学生,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口咬笔杆,无从下笔,即使写了,也只是寥寥数语,无血无肉。究其原因,似乎是无东西可写。我觉得要提高作文水平,必须从死板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桎梏中解脱出来,让孩子们愉快、主动积极地学习写作文,我的做法是:  一、在观察中指导作文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
期刊
在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求同思维,标准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中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活跃期,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成为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心理学者认为: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形式。想象在人类生活、学习、劳动、创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我们要在其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再造想象,发展他们的创造想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期刊
这几年,教育改革大潮滚滚滔滔,势不可挡。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是层出不穷,花样迭出,叫人应接不暇。在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优质课上更是模式泛滥,似乎无模式便无创新,便是落伍、不合潮流。笔者通过认真学习和探索,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套路,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有着许多误导甚至堵塞。  静心思来,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建构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