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免费出场地、专人喂养、专业技术防疫……对养殖户而言,这样的养殖模式算不算“天上掉馅饼”?
丰都县虎威镇香岩村,49岁的肉牛养殖户隆厚极就遇上了这样的好事。
“我的三头牛都送进‘托牛所’了,不仅牛长得好,人也省心省力。”隆厚极眉飞色舞地说,“谁能想到,养牛可以这样轻松!”
门槛之束
“这辈子再也不养牛了!”
2008年底,隆厚极咬牙切齿地说。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憧憬多年的梦想破灭了。
20多年前,青年农民隆厚极看上了肉牛养殖这个项目。但那时他刚成家,手里没有启动资金,养牛的梦想便一直藏在了心里。
2008年,丰都县委、县政府提出“用3—5年时间,把丰都打造成为中国南方肉牛之乡”的目标。一时间,各种优惠政策迭出,直指肉牛产业。
机会来了。隆厚极当即拿出多年积蓄,从山东省买回两头肉牛,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
然而,追梦之路并不平坦。
肉牛买回家后,隆厚极采用家养黄牛的传统方法,一边干农活一边养牛。不料,不到一个月,肉牛就开始频繁发病,体型也迅速消瘦。
隆厚极百思不得其解。眼看牛一天天消瘦,他被迫低价将牛出售,结束了第一次养牛尝试。
后来,隆厚极从别人那里听说,肉牛养殖其实很赚钱,具有占地少、场房利用率高、饲养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可是,养肉牛需要全程监护,对场地、投资、人力、防疫技术都有较高要求。
“我哪里知道,养牛也有门槛。”隆厚极苦笑着说。的确,像隆厚极这样的散户,很难具备这些条件。于是,劳动力不足、技术不够、养殖效益差、市场流通不畅等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
养牛散户遇到的门槛,成为丰都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
要打造中国南方肉牛之乡,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
集约之所
2011年7月,虎威镇党政办公楼,一块“肉牛发展办公室”的牌子挂了出来。
这个被称作“牛办”的机构,是虎威镇发展肉牛产业的指挥部。“牛办”成立后的第一要务,就是带领全镇养殖户突破行业门槛。
其时,随着丰都肉牛产业加速发展,虎威镇的肉牛养殖户已达数千人之众。他们大多以散户形式参与肉牛养殖,也大多面临着门槛问题。
“由于个人资源有限,散户很难独立突破门槛。”虎威镇党委书记隆小波说,“要补齐散户饲养的门槛,就必须对散户进行资源补贴,通过转移他们的个人成本,让他们在行业内生存下来。”
为寻找成本转移之路,虎威镇组织养殖户到重庆主城区和山东等省市取经,学习外地集约化肉牛养殖的经验。随后,又将外地经验和本地资源相结合,确立了一条独特的突围方略——成立肉牛“托管所”,通过由政府提供喂养、管理、防疫等多项优惠措施,转移养殖户个人成本。
2011年7月,虎威镇政府筹集200多万元资金,按“村村建所,村村示范”原则,在各个村建起了20个致富“托牛所”,并配套建设规模牧草场20个,配备专职饲养员20名、技术指导员8名,初步形成了全天候照顾肉牛的综合托管体系。
万事俱备,就等肉牛进场了。
殊不知,养殖户却不愿意将牛赶进来。
身先士卒
“以前只听说过孩子进‘托儿所’,还没听说有牛进‘托牛所’的!”
镇上成立“托牛所”的事,在养殖户中炸开了锅。
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养殖户议论的多,行动的少,大多都在怀疑中观望着。
隆厚极也在观望。他说,自己吃过一次亏,不想再有第二次,还是先看看再说。
“托牛所”遭遇冷落,隆小波就像大冷天被泼了一盆凉水。他立即发动干部入户走访,收集养殖户的意见。
原来,问题出在公信力上——很多养殖户担心,自己的肉牛送去托管,自己看不见摸不着,万一得不到精心照料怎么办。
针对养殖户的疑虑,隆小波和同事们绞尽脑汁,寻找破解之法。
终于,正在开展的“三进三同”活动给了他们灵感——依托“三进三同”建立的干群纽带,党政干部在各自帮扶的农户家中认养一头肉牛,再将自己认养的肉牛送进“托牛所”,为其他养殖户作示范。
2011年9月的一天,虎威镇香岩村,全镇肉牛养殖户的目光都集中到隆小波身上。
这天,隆小波把自己认养的一头肉牛送进了“托牛所”。
“书记可不会骗人哟!”消息一出,养殖户们奔走相告,疑虑一扫而空。
他们竞相跑到“牛办”和村委会,要求“托牛”。
隆厚極也决定再为梦想一搏。2011年底,他又买了三头肉牛,一股脑儿送进了“托牛所”。
“牛”气冲天
2012年1月7日,虎威镇香岩村“托牛所”。
宽敞的养牛大棚里,饲养员在水泥“隔间”旁移动,逐一为牛槽添加草料。伴随着“哞哞”的叫声,数十头安格斯牛、秦川牛和西门塔尔牛开始大快朵颐。
隆厚极的三头牛也在其中。每隔一些日子,他就会跑到“托牛所”来“检查”。看到三头牛越长越壮实,他觉得多年的梦想触手可及。
“肉牛入托后,我不用再投入一分钱。”隆厚极算了一笔账:以前散养,就算只养一头牛,也得有专人伺候,防疫、喂养、销售都是大问题,等于栓死了一个劳动力。有了“托牛所”,喂养、防疫、管理和销售全部由专业人员负责,既降低了养殖户的个人成本,保证了饲养品质,又将养殖户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
入托一年后,隆厚极的三头肉牛就可以上市交易。按照牛的年龄、肉质涨势算,每头牛大约可以换回3000元的纯利润,轻松实现万元增收。
随着“托牛”模式在全镇普及,曾经难以逾越的“门槛”消弭于无形。
如今,虎威镇的“托牛所”已经吸纳了数百农户参与,具备了满足上千农户集中托管的能力。未来,这个体系将继续壮大,形成同时供5000多农户集中托管,带动上万农户参与的规模。同时,虎威镇还计划培养一批肉牛经纪人,筹建两个小型牲畜交易市场,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到那时,虎威镇将“牛”气冲天。
丰都县虎威镇香岩村,49岁的肉牛养殖户隆厚极就遇上了这样的好事。
“我的三头牛都送进‘托牛所’了,不仅牛长得好,人也省心省力。”隆厚极眉飞色舞地说,“谁能想到,养牛可以这样轻松!”
门槛之束
“这辈子再也不养牛了!”
2008年底,隆厚极咬牙切齿地说。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憧憬多年的梦想破灭了。
20多年前,青年农民隆厚极看上了肉牛养殖这个项目。但那时他刚成家,手里没有启动资金,养牛的梦想便一直藏在了心里。
2008年,丰都县委、县政府提出“用3—5年时间,把丰都打造成为中国南方肉牛之乡”的目标。一时间,各种优惠政策迭出,直指肉牛产业。
机会来了。隆厚极当即拿出多年积蓄,从山东省买回两头肉牛,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
然而,追梦之路并不平坦。
肉牛买回家后,隆厚极采用家养黄牛的传统方法,一边干农活一边养牛。不料,不到一个月,肉牛就开始频繁发病,体型也迅速消瘦。
隆厚极百思不得其解。眼看牛一天天消瘦,他被迫低价将牛出售,结束了第一次养牛尝试。
后来,隆厚极从别人那里听说,肉牛养殖其实很赚钱,具有占地少、场房利用率高、饲养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可是,养肉牛需要全程监护,对场地、投资、人力、防疫技术都有较高要求。
“我哪里知道,养牛也有门槛。”隆厚极苦笑着说。的确,像隆厚极这样的散户,很难具备这些条件。于是,劳动力不足、技术不够、养殖效益差、市场流通不畅等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
养牛散户遇到的门槛,成为丰都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
要打造中国南方肉牛之乡,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
集约之所
2011年7月,虎威镇党政办公楼,一块“肉牛发展办公室”的牌子挂了出来。
这个被称作“牛办”的机构,是虎威镇发展肉牛产业的指挥部。“牛办”成立后的第一要务,就是带领全镇养殖户突破行业门槛。
其时,随着丰都肉牛产业加速发展,虎威镇的肉牛养殖户已达数千人之众。他们大多以散户形式参与肉牛养殖,也大多面临着门槛问题。
“由于个人资源有限,散户很难独立突破门槛。”虎威镇党委书记隆小波说,“要补齐散户饲养的门槛,就必须对散户进行资源补贴,通过转移他们的个人成本,让他们在行业内生存下来。”
为寻找成本转移之路,虎威镇组织养殖户到重庆主城区和山东等省市取经,学习外地集约化肉牛养殖的经验。随后,又将外地经验和本地资源相结合,确立了一条独特的突围方略——成立肉牛“托管所”,通过由政府提供喂养、管理、防疫等多项优惠措施,转移养殖户个人成本。
2011年7月,虎威镇政府筹集200多万元资金,按“村村建所,村村示范”原则,在各个村建起了20个致富“托牛所”,并配套建设规模牧草场20个,配备专职饲养员20名、技术指导员8名,初步形成了全天候照顾肉牛的综合托管体系。
万事俱备,就等肉牛进场了。
殊不知,养殖户却不愿意将牛赶进来。
身先士卒
“以前只听说过孩子进‘托儿所’,还没听说有牛进‘托牛所’的!”
镇上成立“托牛所”的事,在养殖户中炸开了锅。
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养殖户议论的多,行动的少,大多都在怀疑中观望着。
隆厚极也在观望。他说,自己吃过一次亏,不想再有第二次,还是先看看再说。
“托牛所”遭遇冷落,隆小波就像大冷天被泼了一盆凉水。他立即发动干部入户走访,收集养殖户的意见。
原来,问题出在公信力上——很多养殖户担心,自己的肉牛送去托管,自己看不见摸不着,万一得不到精心照料怎么办。
针对养殖户的疑虑,隆小波和同事们绞尽脑汁,寻找破解之法。
终于,正在开展的“三进三同”活动给了他们灵感——依托“三进三同”建立的干群纽带,党政干部在各自帮扶的农户家中认养一头肉牛,再将自己认养的肉牛送进“托牛所”,为其他养殖户作示范。
2011年9月的一天,虎威镇香岩村,全镇肉牛养殖户的目光都集中到隆小波身上。
这天,隆小波把自己认养的一头肉牛送进了“托牛所”。
“书记可不会骗人哟!”消息一出,养殖户们奔走相告,疑虑一扫而空。
他们竞相跑到“牛办”和村委会,要求“托牛”。
隆厚極也决定再为梦想一搏。2011年底,他又买了三头肉牛,一股脑儿送进了“托牛所”。
“牛”气冲天
2012年1月7日,虎威镇香岩村“托牛所”。
宽敞的养牛大棚里,饲养员在水泥“隔间”旁移动,逐一为牛槽添加草料。伴随着“哞哞”的叫声,数十头安格斯牛、秦川牛和西门塔尔牛开始大快朵颐。
隆厚极的三头牛也在其中。每隔一些日子,他就会跑到“托牛所”来“检查”。看到三头牛越长越壮实,他觉得多年的梦想触手可及。
“肉牛入托后,我不用再投入一分钱。”隆厚极算了一笔账:以前散养,就算只养一头牛,也得有专人伺候,防疫、喂养、销售都是大问题,等于栓死了一个劳动力。有了“托牛所”,喂养、防疫、管理和销售全部由专业人员负责,既降低了养殖户的个人成本,保证了饲养品质,又将养殖户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
入托一年后,隆厚极的三头肉牛就可以上市交易。按照牛的年龄、肉质涨势算,每头牛大约可以换回3000元的纯利润,轻松实现万元增收。
随着“托牛”模式在全镇普及,曾经难以逾越的“门槛”消弭于无形。
如今,虎威镇的“托牛所”已经吸纳了数百农户参与,具备了满足上千农户集中托管的能力。未来,这个体系将继续壮大,形成同时供5000多农户集中托管,带动上万农户参与的规模。同时,虎威镇还计划培养一批肉牛经纪人,筹建两个小型牲畜交易市场,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到那时,虎威镇将“牛”气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