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文人们非常注重小说文字的抑扬顿挫以及作品的节奏韵律。这些内容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过程中文人的音乐情结。基于此,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小说中音乐情结的渗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主要探讨了歌唱和演奏场面在古代小说中的渗透,曲唱调词在古代小说中的渗透以及诗歌韵律在小说中的渗透,从而体现出古代小说创作者内心深处潜藏的音乐记忆与心理想法,并通过文学语言转变成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音乐情结 中国古代小说 渗透 歌唱与演奏场面 曲唱调词 诗歌韵律
音乐在中国古代祭天、祭祖、图腾崇拜、庆功时都受到了非常大的推崇,在远古时代,一直试图使用音乐和天际神明进行沟通,并希望以此得到巨大的力量,而这正是音乐对古代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
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者们才有了挥之不去的音乐情结。无论这种音乐情结是自觉抑或是不自觉的,都是古代小说家们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是他们文学创作的心理表现形式。这里的音乐情结主要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即精神层面和符号层面。其中,前者就是指小说家内心深处的音乐原始记忆与直觉感受,后者指的是写作过程中小说家将音乐概念插入到小说中构成文字符号。
一 小说和音乐之间的互相渗透
一直以来,小说都具有含纳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属于比较复杂的折叠体和多面体。本文主要通过互文理论来对小说中音乐情结的渗透进行探讨,互文性文学理论更加注重的是文本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属于一种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策略,互文理论的概念是被克里斯蒂娃和罗兰·巴特那里提出,然后经过耶鲁学派的米勒、布鲁姆等人的补充和说明,成为了一个多重含义的批评文学概念。在1966年,法国著名的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语言·对话·小说》这篇文章中把“互文性”的概念提了出来,他觉得在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文本片段,是由很多个文本和很多个声音交叉后得到的结果,而不是间接或直接的话语。不同层面的不同文本所传达的精神意义是不同的。她在《诗歌语言的革命》中提到:“任何一个文本从开头就是在其他话语管辖的范围内,这些语句把整个宇宙都加在了这个文本之上。”
帕特理克·奥康奈使用织品来对文本进行比喻,在编织的同时也会被拆散,而且这个织品使用的料子也是不同的,罗兰·巴特认为文本自身就是一种超越了语言的手段,对语言的次序进行了重新组合,把其他已有信息和直接交流信息有机地联系,他们对文本的无限性和不确定性更加的重视,在对话的过程中,文本原来的含义被超越和置换,文本结构在互文性的原则下,是具有着待补充和待完善的不确定性的开放结构,互文性理论学家认为是其他文本的存在,才使得文本有真正的含义。在互文性理论的不断发展下,逐渐扩展成了一个对各个学科极限的超越。在对不同的艺术学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批评学家常常会使用到互文性的理论,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对小说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浓缩、深化、复读和转移,小说家通过使用隐喻、暗喻、转用等手法把共时性和历史性的东西都使用到小说中来。每一个文本都是小说的一个部分。共同组成暗示和隐喻的网络,互相对立和牵制。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过程中,音乐情景是通过音乐元素文本渗透进来的,然后和小说中的文本互相深化。比如,在《柳毅传》中用《贵主还宫乐》和《钱塘破阵乐》来体现出龙宫的气魄以及龙宫对柳毅的盛情款待。利用钱塘君和洞庭君宴席上唱出不同风格的歌词,进一步对洞庭君的儒雅和礼节备至进行了刻画,体现出了钱塘君不拘小节和勇猛刚烈的性情。再如,《列子·韩蛾善歌》中,第一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第二句“曼声哀哭”,“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忘向之悲也”;最后一句“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全文虽然就三句话,但是每句话都涉及到了歌唱,每一句都体现出了一幅行歌图,音乐文本在小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韩蛾歌声的感染力,充分体现出韩蛾在歌曲方面的天赋。
二 音乐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渗透
中国古代小说虽然没有古代诗词那样较为严格的声律体系,但是,它依然与音乐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这是因为我国古代有着较为特殊的时代与文化背景,这就使得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无形中与音乐艺术发展出了一种牵扯不清的联姻关系。具体来说,音乐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不断地进行着渗透。音乐属于听觉艺术,通过旋律、节奏、配器等进行组合来将情感和生活反映出来,而小说是利用语言艺术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开展。两者都是对人们情感进行表达的艺术,不管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音乐和小说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音乐家和小说家的合作,可以使彼此的音乐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向得以改善,而且可以使作品的形式和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通过音乐,可以更加完美地呈现出好的小说作品。音乐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而小说自身又具有音乐性质,两者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通常情况下,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音乐元素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歌唱和奏乐画面、诗词歌赋、曲调和唱词等几个方面。这些音乐因素会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地在创作者的思想中出现,并根据情节需要渗入到小说的结构、情节和叙事过程中。因此,在创作小说时,音乐可以为读者带来更好的体验,让阅读者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小说自身的魅力。
1 歌唱和演奏场面在古代小说中的渗透
在我国古代很多小说中,都描写了歌唱和音乐演奏的场面,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整部小说就如同一部正在演奏的场景,美丽非凡,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把这些音乐图画抽离出来,融入到小说中,将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默默地表达了出来,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在古代,琴是士大夫、文人必备的乐器,因为古琴自身具有沉静、缓慢等特征。古代小说在进行描述时,为了可以进一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转换叙事基调,塑造新的形象,这时往往会在文中插入抚琴诗句来达到改变小说叙事节奏的目的。例如,《春秋列国志传》第三十六回中写到管仲生命垂危,齐桓公内心焦急就安排田宁前往骊山寻找世外高人进行占卜,田丹昼夜不停赶往骊山。整个故事的情节都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当田丹抵达骊山后,就看到一个鹤发童颜的老翁在谷中抚琴,在悠扬的琴声之下,紧绷的节奏瞬间缓和。再如,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大敌压境之时,诸葛亮却不慌不忙地在城头之上弹奏着古琴,和大敌压境的紧迫感对比鲜明,随着悠扬的琴声,展现出了一个清雅、冷静、沉稳的人物。而在《燕丹子》中,提到燕丹子去秦国做人质被秦王怠慢,感到非常的恼怒,回到燕国以后,为了雪耻就招募荆坷刺杀秦王失败的事情时,燕丹子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在华阳台为荆轲摆酒,并找美女进行弹琴助兴,尽兴处,荆轲说道:“好琴手者……但爱其手耳”。于是燕丹子就安排人将美女的手斩断赠送给荆轲,小说家安排美女进行抚琴,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的用意:(1)暗示荆轲不懂琴音,喜爱美人;(2)显示出燕丹子非常看重荆轲;(3)暗示了荆轲刺杀失败的结局。在《燕丹子》一书中,当荆轲要刺杀始皇时,秦始皇向荆轲提出了听琴音死去的要求。而在抚琴过程,始皇在琴音中听出了脱离困境的方法。而荆轲由于不通音律,致使刺杀没有成功。在小说中,通过琴音也暗示了如果一个人缺乏操琴的雅致,不通琴音,也只是空有勇气,无法完成大事业。 2 古代小说中曲唱调词的渗透
古人在进行小说的创作时,常常会引入一些曲调歌词,并将这些曲调歌词整理成单独的音乐文本在小说中进行穿插,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出小说中的情节,而且可以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准确地表达出来,暗示小说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比如《战国策·田单将攻狄》中有这样一段童谣:“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于梧丘”,同时还有昔日田单攻击墨时的誓歌:“无可往矣,宗庙亡矣,无日尚矣,归于何党矣!”作者通过把这两种风格和调式完全不同的词句进行对比,很容易就刻画出墨被攻击前和被攻击后的不同。这两句唱词可以说对整部小说都起到了承转的作用,如果不使用这两个音乐文本作为基础,田单就不会反省,更不会有小说“狄人乃下”的结局。小说的情节就没有办法被推动,无法顺利的进行叙述。而且使用这两句唱词,还将古代音乐用音乐励志以及发乎于情的音乐理念表达了出来,而音乐情结也正是由于作者无意识地使用歌谣来对事情进行叙述体现出来。在《燕丹子》一书中,荆轲被送至易水之时,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通过在小说中将这些歌乐无意识地插入进来,既渲染了小说的氛围,同时也体现了古人遇到大事时通过歌乐来进行助威。再如,《杨太真外传》中也都引入了《紫云廻》《得宝子》《凌波曲》《霓裳羽衣曲》《荔枝曲》《雨霖铃》《凉州曲》等曲乐,并且在小说中也对各个曲子的来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利用这些曲子形象地表现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沉迷于歌舞的情景。
3 古代小说中诗歌韵律的渗透
一直以来,诗歌在我国古代小说中都占据着较高的地位。在小说中引入诗歌,在进一步渲染故事氛围、提高小说地位、引出下文的故事情景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莺莺传》一书中,张生和崔莺莺就是通过诗歌来相互表达自己的爱意。只是《会真》三十韵一首诗歌中就有六十句诗香,诗歌也成为了小说的整个发展线索。又如,在《王之涣》一书中,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在一个小酒馆中饮酒之时,一个歌姬一边向他们走过来,一边唱着歌,三人就打赌谁的诗歌被歌姬唱得最多。虽然表面上只是文人之间互相争比的小事情,但是却体现了诗歌在古代小说中所占据的地位。再如,《绿珠传》一文虽然只有一千多个字,但是却在文章中引入了八处诗歌,大约占到了整篇文章三成左右,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体,有的显示了小说人物多才多艺。而在《杨太真外传》中也多次引入了刘禹锡、李白、杜甫等名人的诗词歌赋。在宋朝之前的很多小说中,均是使用音乐体形式和衍生形式进行小说的描述,通过使用这些把整体的小说文本和音乐文本形成互文性,不仅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
三 结语
总之,在我国古代小学的创作过程中,音乐情结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研究音乐情结在小说中的渗透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重视这种写作手法,改善当前文坛的尴尬处境,从更加全面、独特的角度来展现小说的内容,彰显小说的主题。任何艺术都有其特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题材,即便是将音乐特有的美感渗入到了音乐之中,小说依然不会是音乐。
目前,我国的小说大多数都是以哀怨恋情、校园的青春故事为题材,显得过于青涩。而这种使用音乐元素进行渗透的文学形式是值得认可的。而且使用创作方式还可以提升作者的综合艺术素养,所以对中国古代小说中音乐情结的渗透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林非:《话说音乐》,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 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4] 《隋书·经籍志》第三十四卷,中华书局,1973年版。
(郝玮一,邢台学院讲师)
关键词:音乐情结 中国古代小说 渗透 歌唱与演奏场面 曲唱调词 诗歌韵律
音乐在中国古代祭天、祭祖、图腾崇拜、庆功时都受到了非常大的推崇,在远古时代,一直试图使用音乐和天际神明进行沟通,并希望以此得到巨大的力量,而这正是音乐对古代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
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者们才有了挥之不去的音乐情结。无论这种音乐情结是自觉抑或是不自觉的,都是古代小说家们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是他们文学创作的心理表现形式。这里的音乐情结主要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即精神层面和符号层面。其中,前者就是指小说家内心深处的音乐原始记忆与直觉感受,后者指的是写作过程中小说家将音乐概念插入到小说中构成文字符号。
一 小说和音乐之间的互相渗透
一直以来,小说都具有含纳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属于比较复杂的折叠体和多面体。本文主要通过互文理论来对小说中音乐情结的渗透进行探讨,互文性文学理论更加注重的是文本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属于一种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策略,互文理论的概念是被克里斯蒂娃和罗兰·巴特那里提出,然后经过耶鲁学派的米勒、布鲁姆等人的补充和说明,成为了一个多重含义的批评文学概念。在1966年,法国著名的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语言·对话·小说》这篇文章中把“互文性”的概念提了出来,他觉得在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文本片段,是由很多个文本和很多个声音交叉后得到的结果,而不是间接或直接的话语。不同层面的不同文本所传达的精神意义是不同的。她在《诗歌语言的革命》中提到:“任何一个文本从开头就是在其他话语管辖的范围内,这些语句把整个宇宙都加在了这个文本之上。”
帕特理克·奥康奈使用织品来对文本进行比喻,在编织的同时也会被拆散,而且这个织品使用的料子也是不同的,罗兰·巴特认为文本自身就是一种超越了语言的手段,对语言的次序进行了重新组合,把其他已有信息和直接交流信息有机地联系,他们对文本的无限性和不确定性更加的重视,在对话的过程中,文本原来的含义被超越和置换,文本结构在互文性的原则下,是具有着待补充和待完善的不确定性的开放结构,互文性理论学家认为是其他文本的存在,才使得文本有真正的含义。在互文性理论的不断发展下,逐渐扩展成了一个对各个学科极限的超越。在对不同的艺术学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批评学家常常会使用到互文性的理论,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对小说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浓缩、深化、复读和转移,小说家通过使用隐喻、暗喻、转用等手法把共时性和历史性的东西都使用到小说中来。每一个文本都是小说的一个部分。共同组成暗示和隐喻的网络,互相对立和牵制。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过程中,音乐情景是通过音乐元素文本渗透进来的,然后和小说中的文本互相深化。比如,在《柳毅传》中用《贵主还宫乐》和《钱塘破阵乐》来体现出龙宫的气魄以及龙宫对柳毅的盛情款待。利用钱塘君和洞庭君宴席上唱出不同风格的歌词,进一步对洞庭君的儒雅和礼节备至进行了刻画,体现出了钱塘君不拘小节和勇猛刚烈的性情。再如,《列子·韩蛾善歌》中,第一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第二句“曼声哀哭”,“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忘向之悲也”;最后一句“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全文虽然就三句话,但是每句话都涉及到了歌唱,每一句都体现出了一幅行歌图,音乐文本在小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韩蛾歌声的感染力,充分体现出韩蛾在歌曲方面的天赋。
二 音乐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渗透
中国古代小说虽然没有古代诗词那样较为严格的声律体系,但是,它依然与音乐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这是因为我国古代有着较为特殊的时代与文化背景,这就使得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无形中与音乐艺术发展出了一种牵扯不清的联姻关系。具体来说,音乐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不断地进行着渗透。音乐属于听觉艺术,通过旋律、节奏、配器等进行组合来将情感和生活反映出来,而小说是利用语言艺术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开展。两者都是对人们情感进行表达的艺术,不管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音乐和小说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音乐家和小说家的合作,可以使彼此的音乐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向得以改善,而且可以使作品的形式和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通过音乐,可以更加完美地呈现出好的小说作品。音乐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而小说自身又具有音乐性质,两者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通常情况下,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音乐元素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歌唱和奏乐画面、诗词歌赋、曲调和唱词等几个方面。这些音乐因素会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地在创作者的思想中出现,并根据情节需要渗入到小说的结构、情节和叙事过程中。因此,在创作小说时,音乐可以为读者带来更好的体验,让阅读者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小说自身的魅力。
1 歌唱和演奏场面在古代小说中的渗透
在我国古代很多小说中,都描写了歌唱和音乐演奏的场面,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整部小说就如同一部正在演奏的场景,美丽非凡,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把这些音乐图画抽离出来,融入到小说中,将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默默地表达了出来,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在古代,琴是士大夫、文人必备的乐器,因为古琴自身具有沉静、缓慢等特征。古代小说在进行描述时,为了可以进一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转换叙事基调,塑造新的形象,这时往往会在文中插入抚琴诗句来达到改变小说叙事节奏的目的。例如,《春秋列国志传》第三十六回中写到管仲生命垂危,齐桓公内心焦急就安排田宁前往骊山寻找世外高人进行占卜,田丹昼夜不停赶往骊山。整个故事的情节都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当田丹抵达骊山后,就看到一个鹤发童颜的老翁在谷中抚琴,在悠扬的琴声之下,紧绷的节奏瞬间缓和。再如,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大敌压境之时,诸葛亮却不慌不忙地在城头之上弹奏着古琴,和大敌压境的紧迫感对比鲜明,随着悠扬的琴声,展现出了一个清雅、冷静、沉稳的人物。而在《燕丹子》中,提到燕丹子去秦国做人质被秦王怠慢,感到非常的恼怒,回到燕国以后,为了雪耻就招募荆坷刺杀秦王失败的事情时,燕丹子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在华阳台为荆轲摆酒,并找美女进行弹琴助兴,尽兴处,荆轲说道:“好琴手者……但爱其手耳”。于是燕丹子就安排人将美女的手斩断赠送给荆轲,小说家安排美女进行抚琴,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的用意:(1)暗示荆轲不懂琴音,喜爱美人;(2)显示出燕丹子非常看重荆轲;(3)暗示了荆轲刺杀失败的结局。在《燕丹子》一书中,当荆轲要刺杀始皇时,秦始皇向荆轲提出了听琴音死去的要求。而在抚琴过程,始皇在琴音中听出了脱离困境的方法。而荆轲由于不通音律,致使刺杀没有成功。在小说中,通过琴音也暗示了如果一个人缺乏操琴的雅致,不通琴音,也只是空有勇气,无法完成大事业。 2 古代小说中曲唱调词的渗透
古人在进行小说的创作时,常常会引入一些曲调歌词,并将这些曲调歌词整理成单独的音乐文本在小说中进行穿插,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出小说中的情节,而且可以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准确地表达出来,暗示小说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比如《战国策·田单将攻狄》中有这样一段童谣:“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于梧丘”,同时还有昔日田单攻击墨时的誓歌:“无可往矣,宗庙亡矣,无日尚矣,归于何党矣!”作者通过把这两种风格和调式完全不同的词句进行对比,很容易就刻画出墨被攻击前和被攻击后的不同。这两句唱词可以说对整部小说都起到了承转的作用,如果不使用这两个音乐文本作为基础,田单就不会反省,更不会有小说“狄人乃下”的结局。小说的情节就没有办法被推动,无法顺利的进行叙述。而且使用这两句唱词,还将古代音乐用音乐励志以及发乎于情的音乐理念表达了出来,而音乐情结也正是由于作者无意识地使用歌谣来对事情进行叙述体现出来。在《燕丹子》一书中,荆轲被送至易水之时,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通过在小说中将这些歌乐无意识地插入进来,既渲染了小说的氛围,同时也体现了古人遇到大事时通过歌乐来进行助威。再如,《杨太真外传》中也都引入了《紫云廻》《得宝子》《凌波曲》《霓裳羽衣曲》《荔枝曲》《雨霖铃》《凉州曲》等曲乐,并且在小说中也对各个曲子的来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利用这些曲子形象地表现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沉迷于歌舞的情景。
3 古代小说中诗歌韵律的渗透
一直以来,诗歌在我国古代小说中都占据着较高的地位。在小说中引入诗歌,在进一步渲染故事氛围、提高小说地位、引出下文的故事情景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莺莺传》一书中,张生和崔莺莺就是通过诗歌来相互表达自己的爱意。只是《会真》三十韵一首诗歌中就有六十句诗香,诗歌也成为了小说的整个发展线索。又如,在《王之涣》一书中,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在一个小酒馆中饮酒之时,一个歌姬一边向他们走过来,一边唱着歌,三人就打赌谁的诗歌被歌姬唱得最多。虽然表面上只是文人之间互相争比的小事情,但是却体现了诗歌在古代小说中所占据的地位。再如,《绿珠传》一文虽然只有一千多个字,但是却在文章中引入了八处诗歌,大约占到了整篇文章三成左右,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体,有的显示了小说人物多才多艺。而在《杨太真外传》中也多次引入了刘禹锡、李白、杜甫等名人的诗词歌赋。在宋朝之前的很多小说中,均是使用音乐体形式和衍生形式进行小说的描述,通过使用这些把整体的小说文本和音乐文本形成互文性,不仅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
三 结语
总之,在我国古代小学的创作过程中,音乐情结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研究音乐情结在小说中的渗透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重视这种写作手法,改善当前文坛的尴尬处境,从更加全面、独特的角度来展现小说的内容,彰显小说的主题。任何艺术都有其特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题材,即便是将音乐特有的美感渗入到了音乐之中,小说依然不会是音乐。
目前,我国的小说大多数都是以哀怨恋情、校园的青春故事为题材,显得过于青涩。而这种使用音乐元素进行渗透的文学形式是值得认可的。而且使用创作方式还可以提升作者的综合艺术素养,所以对中国古代小说中音乐情结的渗透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林非:《话说音乐》,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 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4] 《隋书·经籍志》第三十四卷,中华书局,1973年版。
(郝玮一,邢台学院讲师)